关键词: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邓小平
作者简介:赵明义,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伟大胜利:第一,经过28年的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第二,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纠正了十年“文革”的严重错误,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两个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一个胜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①,也是我们今后克服种种困难、应对严峻挑战、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来纪念党的生日,最好的礼物就是将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献给我们伟大的党。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以来,我国在实践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今世界,“中国道路”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和赞扬;在国内,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大多对这一“发展道路”与“理论体系”是真心拥护和努力践行的。然而,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历史定位的理解和把握上,党内外、国内外、政界、学界乃至民间一些善意的人总持有一些疑惑和误解。一些政治上反对我们的人还对其进行故意歪曲,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戴上了各种不符合其根本性质与实际情况的“政治帽子”。为了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从而弄清楚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要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关于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理论。
马克思的“五阶段”和“三形态”理论,既有区别又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区别是,前者的角度是经济形态,后者的角度是人的发展。根本的一致性在于:“人的依赖”形态是因为经济的极不发展,才构成原始社会;“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个性形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经历了三个社会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前两个社会形态仍然是人的依赖为主,但也产生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个性成分,而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社会形态,第二社会形态就是以它为主要标志的;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只有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的智慧和觉悟极大提高,才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普遍而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任何理论一样,有一个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之前,是这一理论体系初步孕育和萌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党已经初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集中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等重要著作和文献中。
第二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这一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初步进行了概括(十二条“科学理论观点”),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正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规范表述。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以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10月)等重要著作和文献中。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五大之后到党的十七大以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创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十六大的“十条基本经验”和十七大的“十个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1年9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等重要著作和文献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们不能把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机械相加,而应从其主要内容的有机联系上,概括出该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目前学界已经概括出不知多少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之后受益匪浅,但又总觉得不能完全同意其中的某一概括,所以,经过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多次研讨,我们试图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十一论”及其“十一条规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邓小平大力倡导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他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路线。对此,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两大历史贡献:一是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7)。后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根据新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路线,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等等。
这一思想路线,从哲学上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实际上揭示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同一性与体制模式的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
在此,毛泽东和邓小平实际上揭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国情、国际普遍经验与各国具体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与前进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包括我国在内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犯过超阶段的错误。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我党在1958年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我们吃过大刮“共产风”的苦头。邓小平后来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28)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作了充分的估计,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9)
上述论述,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阶段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可以相结合的规律。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代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思想,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观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规律。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发展论”
以上论述,实际上揭示了“一本”(以人为本)、“四性”(重点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和改革开放战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提上日程之后,理论界从马、恩的著作中发掘出一个重要理论原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9)上世纪50年代中叶,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敌我与人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50)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一般说来是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解放生产力。对此,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作了精辟论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1)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他把对外开放和改革联系在一起,强调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2)。
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战略与国策是完全正确的,它的确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实际上揭示了矛盾和改革、“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有机统一的规律。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战略论”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主题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或外交战略。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3)。从邓小平的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我们时代的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以上论述,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性与独立自主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导核心论”
共产党的领导及其自身建设,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须臾不能离开的一个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这是我党的政治保证。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56)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如何改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问题,他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做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性文献。
以上关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党自身建设,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党的领导与党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坚持、加强与改革、改善有机统一的规律。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产主义目标论”
在这里,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遥远性和为分阶段目标奋斗的现实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64)在这里,他准确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提出和论证了“五阶段”与“三形态”有机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理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三形态”论中认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在此,马克思是指发达商品经济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他看来,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作者的助手、在读博士生李后东的协助。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0页。
②参见童星《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载《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⑩《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2)参见洪广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43页。
(17)参见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5-826页。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3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3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0页。
(4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4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4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4、29页。
(46)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4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4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4、31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
(5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5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372-373页。
(5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104-105、282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6页。
(55)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7页。
(5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69页。
(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58)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
(59)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54页。
(6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6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4页。
(63)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7页。
(6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