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贸促会热点资讯宪法宣传中国宪法的发展

导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宪法文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其一开始所确立的国家的根本性质、根本道路、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一直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一、中国宪法的由来

“宪法”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国语·晋语九》中就有“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的语句,即表明奖赏善良,惩罚奸邪,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七法》中,也有“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的用语。在这些中国上古时代的文献中,“宪法”一词已具有“国法”、“根本大法”的内涵,但还没有近代以后宪法所蕴含的人权保障、权力分立与制约等意义。

二、近代中国宪法

中国的宪法也受到世界宪法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宪法思想萌发成型后传到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再由日本传至中国。甲午战败之后,国内一些志士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变化,打算向日本学习先进制度,宪法也由此传播至中国。戊戌变法中,首次提出了君主立宪制,其主要内容就包括制定宪法,限制国家(清朝统治者)的权力。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由于国家日渐衰败,连统治者本身都不得不寻求应对之道,清政府于1908年出台了《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三、新中国宪法

我国一共有4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每部宪法,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时期。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背景是新中国的建立。它是由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基础上制定的。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正式公布后,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宪法的颁布。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当年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叫“宪法”。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1982年宪法即是目前的现行宪法,其中,2018年的第五次修订版是该宪法的最新修正案。它是一部十分完善的宪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正式从这一部宪法开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节排在了“国家机构”章节之前。这也正式标志着,这是一部“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公权力”的宪法。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3.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论述了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发展脉络,深刻阐发了中华法系的人文精神、鲜明特色、时代价值。 https://mw.nmg.gov.cn/zt/mzfz/zxbd_12229/202411/t20241105_2602609.html
4.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考前必背知识点思政学科基地①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意义】 ②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政治意义】 https://www.wzdozx.com/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579.html
5.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全社会崇尚和厉行法治的风尚,夯实法治建设的基石。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
6.魏治勋:中华法系立法文义解释方法与规则论析从法律答问到唐律【中文关键字】中华法系;立法解释;文义解释;法律答问;唐律疏议;解释规则 【全文】 自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始,至大清律例被废止适用,中华法系历经二千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法典叠累、技艺精湛的独特法律文化和法律解释操作技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http://www.cicjc.com.cn/info/1040/15041.htm
7.近代法制史(精选6篇)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中国传统的中华法系的解体和大陆法系在中国的开始确立。从此中国法律的发展摆脱了孤立的状态, 而与世界法律的发展有了衔接。但是在此之前, 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英美法系向大陆法系转变的过程。晚清政府在开始接受西方法律文化时, 是侧重英美法律的, 尤其是国际公法方面。但至20世纪初修律时,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ghq13qm.html
8.论中华法系的特点及价值承载着古代法制建设辉煌成就的中华法系,是传统中国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化而一脉相承的。中华法系虽然已经解体,但就其蕴含的法律文化因素而言,仍与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着密切的联系。重新审视中华法系的制度内涵和文化意蕴,分析并总结其特征与价值,不仅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210/6349717.shtml
9.中国法律史范文12篇(全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中国法律史作为十五门必修课之一, 课时从过去的80个课时减为最近的68个课时 (每周4个课时) , 每个学期的实授课时通常在60个课时左右 (除去十一假期和考前总复习) , 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有限的60个课时内, 实际上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的中国法律史任课老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nf68fw.html
10.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1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学在西方的发展的一般历程 【考点分析】 在西方,法学渊源于古希腊,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世纪的法学附庸于神学。在12-16世纪,出现的以研究和恢复罗马法为核心的新的法学,主要是指意大利的注释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是19-20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而出http://www.yuloo.com/news/219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