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非遗文化系列(8)——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2008年6月,陕西省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文化背景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西晋,南抵铜川,西接宁夏、甘肃,北至内蒙,这里自古战争频繁,以至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陕北人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却养成了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的性格,陕北民歌就是这样一种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正是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逐渐形成了陕北浓郁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形成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起源形式

陕北民歌的起源,源于陕北历史的变迁。"陕北"顾名思义就是陕西省北部地区,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

初期演变

初期的民间交流形式

明朝移民运动使陕北地区人口大量发展,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秧歌、道情、说书、二人台、榆林小调、民歌等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形成的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明末,当地人民生活悲苦,民歌便于抒情达意,不拘场合,民间利用这一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社会。较为原始的反映陕北人民劳动生活的信天游山歌,如《脚夫调》的曲调只有三个音。

清末,民歌表现形式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曲调。曲牌,一直流传下来,明末农民起义在陕北暴发时期产生了《迎闯王》,再如《调兵曲》反映了清代顺治五六年间,满清政府镇压起义的史实等歌曲。清朝中期,政府对长城沿线和河套地区的土地进一步开放,吸引了陕北各县大批男子汉北上打工贩运,形成了"走西口"运动。在与家乡离别,和路途的艰辛中形成了大量"走西口"民歌如:《走西口》《赶牲灵》和《泪蛋蛋抛在沙嵩嵩林》等。

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发展历程

陕北民歌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非正式的文化成分,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陕北民歌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启动时期、发展阶段、停滞时期和丰富腾飞时期四个阶段。

延安启动时期

中共在陕北落脚之后,专门成立了鲁迅艺术音乐学院,鲁迅艺术音乐学院的高级班发起了"民歌研究会",派出大批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系统地、全面地、大量地收集和整理当地民歌。这次民歌采集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歌采集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当下的革命斗争,但是它客观上保留了上千首价值很高的民歌以及其他民间音乐。因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战争服务,所以作品中多倾向于斗争性、教育性和宣传性,对于那些不符合主题的作品则采取忽视态度,导致收集到的作品种类不全。采集作品的多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多是为了从陕北民歌中寻找创作灵感而收集,他们偏重曲却忽视歌词,致使很多民歌只有曲谱没有歌词,无形中流失了陕北民歌的生命力和完整性。

新中国的推动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一切活动和工作都是全新展开,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变了,相应的对文艺工作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也发生变化。这时的陕北民歌多是歌唱祖国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歌曲,陕北民歌的采集也正式纳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新中国的文艺研究会再次对陕北民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编排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补录了欠缺的陕北民歌,这时候的陕北民歌主要是传播一些反映新社会和新生活的民歌。这个时期社会转型,人们的政治面貌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所以大大推动了陕北民歌的发展。

文革时期的停滞

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陕北民歌因为社会大环境的严肃而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阶段的陕北民歌失去了创新色彩和时代的生命力,绝大多数都是在以前所采集的曲目基础上填上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内容,典型的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得陕北民歌具有了形式化和政治化的色彩,这时期的陕北民歌被打上了烙印。

改革开放新时期

艺术特色风格特征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风格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它的艺术魅力就存在于词和曲两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

民歌歌词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陕北民歌的句式多为上下句结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其中信天游最为典型,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彼物比此物,以先言他物。信天游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如:"五谷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歌词通常以一句人们习惯的日常语言来开头,起兴引出后面想说的话。比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恓惶"。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字和衬句,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个灯",其中"的那个"、"哟"均为衬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鸳鸯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蛛儿瞧牡丹,蝴蛛来瞧牡丹"中"蝴蛛来瞧牡丹"为衬句。借物比人,托物言情,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以描写爱情的歌曲最为多见。

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万不要交朋友,交下朋友多,怕你受折磨,有钱的他是朋友,没钱的两眼儿瞅,唯有那小妹我,天长又地久"。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歌词口语化,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特点。陕北民歌运用地方方言,不仅唱起来亲切感人,而且节奏明快,气韵通畅。

方言特征

曲式结构

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民歌分类

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号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T号子和打夯、打硪号子等。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大峡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于晋陕两岸,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这两种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打夯号子的代表曲目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等。打硪号子代表曲目有《这一硪拉的美》《乡里大嫂好吃嘴》等。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句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信天游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结构较严谨的小调类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等,后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你妈妈打你不成材》等。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兴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被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山曲"、"爬山调"和"顺天游"。信天游是陕北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个性",它的演唱空间感极强,高亢奔放而深沉质朴,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着重内心情感的描写,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小调是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的一种城市民歌,它的范围包罗极广,结构较完整,是陕北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揽工调》等。它的语言生动、质朴,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情感刻画入微。

表演形式

陕北民歌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用比兴的手法,激发人们的联想及想象,使人们理解得更为简单、透彻。同时陕北民歌善于直抒胸臆,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是抒发心中的抑郁,或是表达自己对意中人的爱恋之情,又或者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陕北民歌通常以生活中的事物作为题材,其内容丰富,通过先介绍一些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进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性别的不同,男人与女人唱的是不同的,男人主要讲的是自己在外拼搏、赚钱养家、为了生活而不得已离开家乡去奔波的苦,用这些歌曲陪伴着他们度过漫长而艰辛的日子;而女人讲的多是关于爱情的,她们通过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憧憬,体会着爱情中的点点滴滴。

演唱特点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是其艺术语言的重要方面,要掌握好民歌艺术语言表述,必须从陕北民歌的唱法和技巧入手。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丰富多样,形成了自身的演唱风格和较完整的演唱体系。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这就决定了演唱时应注意真假声结合、润腔技巧的运用和语音、语调、语气在音色、音量、速度、节奏音型走向等演唱手段中的表现。现将几种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长音的演唱法

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特别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的直音一般渐强处理,如喊对面山上的某人:"哎~~~,回~来~~~!"。而且,直音根据不同作品的情感需要处理成喇叭腔<、橄榄腔<>、保腔-、收口腔>,长音以直音形式出现。如:"上一道道坡坡(哎哟哟)哎,下一道哎梁哟,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哎"中的"哎"都是用直音唱法来演唱,根据情感对力度、速度、音色不同的处理,表现了一种怨愤的长叹,把积压在心里的话都通过歌曲唱了出来,这种直音唱法是陕北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方法。

断腔的演唱法

断腔也称顿腔和顿音。陕北民歌的唱腔中有"一字数断",也有"一腔数断",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演唱是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字每词交代的清清楚楚。例如:在歌曲《打秋千》中,断腔要强调字头,要断的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曲《光棍哭妻》中,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哭"妻的悲切心情。总之,断腔要唱的富有弹性,短而顿、巧而实,在出现衬句与托腔中的断腔一般是具有装饰色彩的乐句,演唱时要注意它的衬字特点及情绪的延伸,要唱的生动、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衬词衬腔的演唱法

衬词衬腔在陕北民歌中运用极为普遍,具有感情色彩的渲染,要唱的轻而巧。除一般常见的一些叹词、助词如哎、哟、呀、嗨哟、哼嗨、哪个等等外,还有长期承传而沿袭下来的一些的衬词衬句,如"太平年"、"杨柳青"、"摇三摆"、"海棠花"等。它们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模,遇词即可套用,在衬词中最具感情色彩的是一些称为词和象声词,如《光棍哭妻》中每段结尾均加有"孩子的妈妈哟",《小寡妇上坟》每段结尾加有"哇"或"天爷天爷哟"的哭声词,以及信天游中常出现的对情人的昵称"哎呀亲亲"、"哎呀老命"等。它们都是日常生活中感情语言的自然流露,有的歌曲衬词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乐段,它与正词乐段构成对比,渲染了气氛、增加了娱乐性更增添了音乐的美感。演唱时注重两乐段色彩的对比,正词部分应唱得细腻、连贯。衬腔部分则应唱得轻巧"得儿"应唱的快而响,每个字都唱短些,最好唱成顿音。

滑音的演唱法

滑音是陕北民歌中又一种演唱技巧,在演唱中有上滑音、大滑音、抛腔、推腔、打腔、双打腔等,在不同作品中话音的种类、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有种种细微的变化。例如在《赶牲灵》中的"头"字上滑音、"三"字下滑音。又如在《有吃有穿》中"纺、转"二字的上滑音、"吱呀吱"的抛腔、"响"字的下滑音等几乎每个字都有滑音,滑音的演唱结合方言,咬唱的富有棱角,重要的是咬唱出民歌的细腻精致的韵味、以表现多种多样的情感内涵,并体现不同风格特征。在演唱时气息积极灵活,富有弹性,每个音都唱的圆滑自然。

fa、xi的演唱法

陕北民歌在音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使用着一种含降xi和升fa的音阶。这种有solla降↓xidoremi升↑fa等音构成的七声、甚至八声音列,被称为"苦音音阶"或"变体清音阶"。在陕北民歌中不仅会出现带降xi升fa的浓色彩音,有时还会出现升do,这些特殊音的出现使陕北民歌更加动人、风格更独特。降xi是一个微降xi,它略低于本位xi,略高于降xi,是一个介于xi和降xi之间的音。升fa是介于fa和升fa之间的音,那么升do就是介于do与升do之间的音了。这就是在演唱时"特别"处理,结合作品常常唱出咽腔、点头腔、迟腔,加以抽泣,唱出其中的神韵。

传播区域

从广义上说,陕北民歌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从1935年到1948年,以冼星海为首的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云集延安,学习陕北民歌,同时改编创作出许多具有陕北风格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兰花花》《三十里铺》等许多陕北民歌传遍全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为了继承、发展陕北民歌并用多声部合唱形式来发展民歌合唱艺术,1952年中央歌舞团成立了陕北民歌合唱队,1954年赴全国十大城市巡回演出,改编的合唱曲目有《三十里铺》《兰花花》《绣荷包》等,上海唱片厂为部分合唱灌制了唱片,流行全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也录制一些曲目向全国播放。从狭义上说,它以陕北为中心,在其周边省区广泛传播。陕北东与山西隔黄河相望,西临甘肃、宁夏两省,北部之外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南接关中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陕北民歌在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代表人物

贠恩凤

中国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名誉团长。

王向荣

著名民歌演唱家,生于1952年,陕西府谷人。王向荣作为陕北民间歌手的代表人物,被冠以"陕北歌王"的美誉,其激情的演唱风格既有陕北民歌的苍凉厚重,也有令陕北人备觉亲近的乡土气息,地道的原汁原味。王向荣是陕北民歌的天才演绎者,豪爽、直率、有艺术见地。

贺玉堂

1949年生,陕西省安塞县文化局局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延安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贺玉堂在首届中国民歌音乐比赛中获演唱二等奖,创作三等奖,被中宣部正式命名为"民歌大王"

代表作品

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曲目主要有《东方红》《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黄土高坡》《三十里铺》《绣荷包》《想亲亲》《南泥湾》《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黄河船夫曲》《九曲秧歌黄河阵》《秋收》《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圪梁梁》《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文化传承

传承影响

第一,陕北民歌要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音乐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陕北民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是在岁月中与新的文化不断碰撞、流变中形成。因此,陕北民歌虽具有重要的音乐传统的价值,却也要不可避免地面临变革。陕北民歌必须要在变与不变之中求得生存,在努力保持陕北民歌原始音乐品质、不破坏其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以满足和丰富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前提,探索与现代文化的交流,恰当的结合当代音乐的思维方式和技法,融入现代生活,应是新时代陕北民歌创新、发展的核心。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让陕北民歌走进课堂,从儿童抓起。在陕北课堂中增加本土文化课程,将陕北民歌的教学融入到教材中来;也可以开办"陕北民歌"培训中心,培养演唱人才,在不断的积淀中完善与壮大演唱队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民歌保护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利举措可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热心的仁人志士们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与实践努力陕北民歌只有在不断地演唱过程中才会存在下去,才会是一个正在活着的艺术,才是一个依然兴盛和正在发展以的艺术。陕北民歌终将走出黄土高原,从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曲演化为一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品格。

THE END
1.中国古代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书评z 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531549/
2.法学考研法制史高频考点:中国法的起源对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还不熟悉的同学们赶紧看过来吧!小编以“中国法的起源”为例,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的内容,具体如下: Ⅰ中国法的起源 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的建立,其主要依据在于: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96145.html
3.简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简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关于中国法起源的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起源于五帝时代、起源于夏代、起源于商代。目前没有证据能够确凿无疑地支持三种说法中的一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法起源很早,早在阶级和国家出现之前,中国古代法已经存在了。“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一类的说法不能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1b51674ce45c3b3567ec8b40&fr=search
4.工会业务知识31.一法三卡是指:“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安全检查提示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及(“危险源点警示卡”)。 32.困难职工建档坚持“申请且承诺”的职工申请诚信责任制,“(谁申报)、(谁审核)、(谁负责)”的工会申报审核责任制,实行职工个人一次申请、两级以上工会审核、一次公示以及申请人对工会http://www.mzedu.net/display/466764.html
5.中通课讯第十二讲:中国古代法律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 、常务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政法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比较法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当选第七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gwMTI1Ng==&mid=2655904033&idx=1&sn=f2a7d8b20a512d552c53842d92bdf809&chksm=808ce8e6b7fb61f0aac6efd9c87a2326f7d3d34ed2a350f23202233fcc58d3d802932dedbffe&scene=27
6.伊苏:起源简体中文完整版下载真三起源 永劫无间 权利的游戏 王者荣耀 艾尔登法环 AC英灵殿 漫威争锋 中国式相亲 三国群将传 山海经(0.1折) 铃兰之剑 骑马与砍杀2 荒野大镖客2 无限暖暖 奇异贤伴 坦克世界 1.76原始传奇 DNF手游 霍格沃茨之遗 最后生还者2 潜行者2 蜘蛛侠2PC https://www.gamersky.com/
7.中国酒文化八、 药酒简述(348) 第十章 宴饮礼仪及技巧(357) 一、 礼仪起源及与酒的关系(358) 二、 宴会、 筵席礼仪(362) 三、 现代宴会礼仪(366)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饮料, 由远古至现代, 由中国到国外, 盛行各地, 历数千年而不衰。人世间除水之外, 没有任何他种饮料可与之相抗衡, 此饮料就是——“酒”!酒https://csup.csu.edu.cn/info/1030/4645.htm
8.学科网高考一轮 讲练测 备战高考 2025年 轻松找真题 找真题就来试卷超市 期中& 月考 & 期末 点击进入 同步教学 不限新授课单元复习月考期中期末更多 期中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无答案)12-07 期中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2-07 月考 北京市第五十https://zxxk.com/
9.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第二,一些部落的风俗习惯,经过祭祀之礼,一变而成为“法”。这种涉猎面广泛的“礼法”产生于部落血缘关系之中,伦理道德的内容是其主题,也是后世家族制度与国家典章的雏形。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一方面,产生于战争中的法令格外重视刑罚,重视镇压手段的完备;另一方面,产生于部落血缘中的礼法,格外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