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和,相应也。和最初的本意是单纯声音或指音乐相和。到后来演逐渐演变成儒家重要的中和思想。和体现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万物中。孔子主张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父子不责善,责善则离,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孟子公孙丑下》中表达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的是如何得人心治理国家;天人合一则强调了人与天之间的和谐。现代社会我们提出和谐发展的概念,不仅要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进一步强调了与世界上各类不同文明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和本身来看,一方面是儒家伦理道德之一,另一方面却又代表着儒家所提出的理想大同社会的最高目标。
一、和同之辩因中致和
和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辩证统一,儒家所讲的和乃是中和之意,即因中致和。
《国语郑语》中洪范的五行说以和与同对举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以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同样的事物相结合,只能得到原来一样的东西,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还不利于优育,且不会产生新的事物;只有将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才能传承下去,不断产生新的事物。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由,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梁丘据,字子犹)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是和之的要旨所在了。
中和法则适用于协调天下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都应该遵循中和这一协调法则。如在《中庸》中这样的`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在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
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如物我之间,物物之间乃至人与自然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中和,那么天下万物就都会各得其所,并且能够生生不息了。在《论语学而篇》中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仪节,也是以和为贵的。于是,我们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中和绝对不是毫无原则的为和而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达到协调和谐。那么在总体和的前提下,万事万物得以保持各自本身的特征,并且能够求同存异,和睦相处。《论语》《子路篇》所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正是孔子提炼的著名和而不同理论。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路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是指君子以当时的道义来团结人的行为;比是以暂时共同利益互相勾结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同样是与人交往,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杨伯峻注释)。由于一个出自公义,一个出自私心,一为小人拉拢人结党营私互为勾结,一为君子和以处众,群而不党。
同是人云亦云,是非不分,完全盲从于他人的看法,毫无个人观点,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完全取消个性和差异的绝对同一状态。和则意味着在整体和谐的大前提下,允许保持不同的看法和个性的一种共同存在状态。《孝经》中孔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孔子注重礼法,提倡亲亲互隐,父慈子孝的封建礼法。他在这里用:争之。也从侧面反映所谓从父之令,就是同;而当不义,则争之才是君子行事所应该遵循的和,符合孔子对于和与礼二者即礼之用,和为贵的态度。
三、天下为公的社会大同
实践性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被奉为最高理想来追求的和,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于以和为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和是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人之间,一个和字,揭示了天下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并描绘了天下万物最佳的共存状态。
人伦上,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亲义别序信分别为五伦之行事准则,也就是中和中的中。孟子这段话指出了个人在五伦的每一伦上都应做到中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在总体上也就达到了人伦的和,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和,那么全社会也就实现了和的最高目标;《中庸》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并不空谈和,还给出了实现和的途径,那就是以忠恕为原则。《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同则推已及人,异则秉承和而不同以求同存异,达致总体的协调和谐。
对于国家的建设,儒家提出了以建立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同社会为最高目标的政治主张。《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儒家所描绘的就是理想大同社会。内施仁政,外和诸侯,在现实中推行仁政德治以将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即便远人不服也可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最后达至协和万邦的世界大同之理想。
结语
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既为公平、正义、合理的原则,又为真、善、美的境界。和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人们:事物虽千差万别,却又是相融共存的;认识和实生物,追求创新发展;认识矛盾运动,面对日新变化;运用中和方法,达到中和境界,才是美好世界。中国的思想先哲们都提倡和谐文化。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目前,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求同存异、因中致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之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可以促进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全球共同繁荣的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一、引言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差翻译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在翻译理论界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无定论。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翻译是什么是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而翻译什么是翻译的客体问题。
翻译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翻译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翻译是什么,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一而足。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有利于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声音探讨中进一步发展。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对本体的阐释十分透彻。而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译论思想,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和道安的“五不翻,三不易”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本体。
翻译的客体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指向、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的。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本文不做重点探讨。随着人类认知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在认知取向下,翻译象不仅是概念内容,而且是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不同识解维度下概念内容。
本文从中国哲学本体论角度探究翻译的本体,从认知取向探究翻译的客体。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的是概念内容和识解维度。
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不一而足。弄清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探讨翻译本体问题。
(一)中国哲学中的本体阐释
中国古代农耕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人们眼里草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依靠的最根本的依靠。《诗经》的《大雅》中有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这里的“本”的含义是指草木的根、干。逐渐在有的典籍中,逐渐出现了用草木的根本比喻社会人事的说法。《庄子知北游》中说:“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顾;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悯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根本。”这里的根本具有天下万物根据的含义。“本”还有事物的根据、根基或主体的意思。如《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对“本”的重视,是农耕社会中哲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本体”二字,很早就出现了,大量使用是在宋明理学中。其最初含义是“本来面目”,“本来状态”。后来“本体”的含义扩展为“根本性状”,“根本依据”,“根本源泉”等意义。唐代佛教经典《大日经》中有:“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人本体。”这里的本体已经超越了有形的事物而进人了无形之境。到宋代“本体”巳经成为哲学界普遍通用的范畴。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里的“本体”指天下万物本来恒有的状态,具有最抽象最普遍的哲学范畴的基本属性。
中国哲学中本体”含有“最高”、“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指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
(二)道安和钱钟书翻译本体论思想
东晋僧人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在道安看来,佛经翻译必须要“案本”,而何为“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安认为,翻译的目的正是因为人们不通异域之言,因而需要译者传达,使其通而晓之。由此看来,这个“本”指的是经文“大意”。然而,从道安的“五失本”的表达来看,“本”又可以说是包括了内容、形式及文体风格的。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可见,道安对“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的同代人,他在对翻译之“本”的阐释中不自觉地把内容、形式、风格和意义结合了起来,认为它们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观点。这样,形式、风格、内容和意义的关系构成了翻译的本体论即“翻译是什么”的论题。然而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中国哲学在没有发展到对本体有着充分认识的时候,道安没有能从正面找到翻译的本体,而是从侧面指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他不拘泥于宇面形式,而且追求翻译内容、风格,抓住了翻译的“根本”,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对“根本”的重视。
而近代的钱钟书先生饱读诗书,深谙中国国学之道。在中国哲学对本体有充分的认识前提下,钱钟书先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翻译是什么即翻译的本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髙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个,而精神资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从钱先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翻译本体的理解与中国哲学中“本体”的解释不谋而合,翻译的本体就是翻译无形而永恒存在的本来状态。无论“化境”能不能达到,“化』境”就是就是翻译的本来状态。
在中国哲学体系下,本体是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翻译的本体是“化境”’可以说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本状态,本来状态。但从实际翻译来看,受源语和译语差别、文化知识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道安说的“五不翻,三不易”现象,“化境”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实现。“五失本,三不易”从侧面体现着翻译的本体。而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等,都是翻译本体的具体化,是本体的某个方面。
三、认知视域下翻译客体探究
从字对字翻译,意对意翻译,到动态对等,文本类类型,再到最佳关联,翻译的对象由最初的静态语言现象,到重视读者反应,到被视为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体现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活动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不断拓展,翻译理论也经历了由文本为中心到读者为中心,和文化的转向,认知转向。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翻译的客体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受人类认知水平的决定,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结果。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活动,各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和特点,现有的翻译理论都是以某两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虽然语言不尽相同,但是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本能是一样的。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在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下,认知视角为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二)认知取向下的翻译客体
翻译客体的不断演化,从不同侧重点强调了翻译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某一方面,如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而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将这些方方面面全都涵盖起来,实现了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的译文就实现了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方面最大程度上对源语文本的心理场景的激活。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是认知语法的两个术语,可以被借鉴到翻译理论中。概念内容由一系列的认知域组成的,识解能力是人们用不同方式描绘或构建相同场景的能力。
四、结语
虽然近年来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主体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弄清翻译本体和客体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当下翻译的认知取向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遍意义的视角,使大一统的翻译理论有了实现的可能。本文探讨了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本体和认知视角下的翻译客体。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是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这与以前的翻译本体和客体理论并不矛盾,而是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可以说,以前的翻译本体和客体理论是从某个具体的翻译策略出发的。而化境论和概念内容、识解能力从翻译纯理论角度体现了翻译的本体和客体,也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术语。翻译的本体为化境,即翻译“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本来状态。翻译活动客体不仅仅针对的是文字,而是文字体现的不同识解能力下的概念内容。
关键词:中国茶道;哲学;思想
中国茶道不断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充当着不可取代的角色,中国茶道对“儒、释、道”三家思想有集中体现,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也同样是在这三种思想基础之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研究中国茶道中所蕴藏的哲学意蕴,不但对中国茶道能够做出更加全面的认知,对中国茶文化内涵的系统化发展也有着巨大意义。
1茶道思想概述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高度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翻滚,我国茶道精神也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现代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对中国茶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现代茶道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它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也可以立即为“天、地、人三者合一”,象征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的精神,在当代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祥和、共和、人和、政通人和以及内和外顺等等,所以说一个“和”几乎涵盖了茶道中的各方面思想,也包容了“敬、怡、真”等内涵,将其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不为过。
2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分析
2.1茶与“和谐中庸”文化理念的精神契合
2.2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会通
2.3“茶禅一味”的思想
2.4品茶与“乐道”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12(2):46-65.
[2]密小华.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学习与实践,2014(4):158-160.
[3]王祖远.茶道中的和静怡真[J].蚕桑茶叶通讯,2010(5):38-40.
[4]李丽施.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叶,2015(4):256-259.
[5]倪晓波.初探中国茶道中的五行学说[J].科技视界,2014(5):2-4.
春秋战国动乱550余年,其间战火连绵,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遭殃,社会长期处于兵燹和混乱之中。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首都从镐迁到洛阳。之后,郑庄公首先称霸,平王时“周郑交质”,各以太子住在对方作为人质;桓王时郑伯祝聃射中王肩,周王的军队被郑国打得大败,从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郑国之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对外扩张,形成很大的霸业;管仲死后,桓公任用小人,以至于自己死而无葬;后宋襄公短暂称霸,晋文公、楚庄王继而争霸几十年,发生过多次大战,最后在宋国大夫向戌的调停下晋楚弭兵,共为霸主,齐、秦与之结盟,其他国家还要朝贡;中原的烽火暂息,但东南的战火又燃起来了,吴王首先称霸,随后越王勾践成就了春秋时最后也是最大的霸业。到公元前474年,春秋时代结束。
进入战国时期以两件事为标志,一是魏、赵、韩三家分晋,三个大夫瓜分了晋国;二是田氏代齐,田姓长期居于相位,终于称君。战国之后,只剩齐、魏、赵、韩、秦、楚、燕七个大国,大家力量相当,谁也无法称霸。不过,实力还是有相对强弱的时候。始则经李悝、西门豹等改革的魏国力量最强,后来齐国的.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国的庞涓,同时,秦国打败了势力不断扩张的楚国,这样,齐国与秦国形成双雄并立的局面。但是随后乐毅率领六国军队打败了齐国,齐国差点亡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地,最后田单用火牛阵收复了一些失地。但齐国还是衰落了,只剩强秦。长平一战,秦国打败了六国中实力稍强的赵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扫平天下,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倡其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纷纷登台亮相,中华文化处于鼎盛时期。
秦始皇当政后,建立郡县制,也就是层层施控、上级命令下级的人治官僚制度(现代政治文明是法治分权的制度),同时,他采取法家的消灭文化的愚民治国态度,焚书坑儒,苛刑酷政;结果,秦祚短促。汉朝初时,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萧规曹随,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大大增强了国力。但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进入了漫无止境的意识形态独尊的时代,文化趋于毁灭,民族的活力和创造性被窒息。
这就是中国的特点,国家纷乱才有文化繁荣,国家“太平”必然文化灭绝,“太平”就是政治专制、文化专制、官府垄断资源。
所幸我们有孔子、老子、庄子,否则我们无以面对人类文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的起源就是中国哲学的滥觞,这体现在我国上古时代的伏羲氏所创作的“八卦图”上,它既是一种书法形式,也体现着哲学思想。提起道家的哲学思想,“阴阳鱼太极图”不禁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它体现着宇宙万物对立统一,也时刻警醒着人们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事物中寻求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笔者力图阐明中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的联系。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是我国首位发现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之间联系的人,他认为凡是专心搞哲学研究的人,都能从书法的线条笔画走向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理,一个专心研究书法的人一样能得到更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随着我国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正更加深刻地钻研其中的奥秘。
一、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内在含义的阐述
书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创作者对自己心里情感的书写展示。用道家的哲学思想来说,中国书法就是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物体,通过书法家的运作所留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符号、线条,符号和线条之间的组合搭配就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
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书法艺术也有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发展突破的过程,从生活的需要而被创造,到人们对美观的要求提高而逐渐升华;又是从人们对事物形态的具象模仿,到进一步的文字创造;从毫无约束限制的天马行空,到开始有条款制度进行遏制;还从追求精致完美,到追求最真实的情感抒发。中国书法一直追求着本质美,即摆脱掉世俗繁雜的一切,去寻求一种真实的艺术境界,这便是道家老子的“大巧若拙”思想的体现。
二、道家的哲学思想能为中国书法提供什么便利
(一)道家哲学能为中国书法的创作支招
中国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优点。在中国书法的创作中,布白十分重要,一个书法作品的布白设置直接关系着创作者的意境展现。白色的宣纸,当与笔墨有了接触之后就会形成审美效应。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正是对它最好的解释,开始创作前,便是“无”,有了笔墨的线条运动后就产生了“有”,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是灯光,灯管是实物,光亮是虚物,人们需要的是光亮,但不能因为追求光亮而放弃灯管,反过来讲,没有灯管,光亮从何而来。中国书法同样如此,空白的宣纸不是一幅书法作品,单纯的笔墨线条同样不是一幅作品,只有线条与空白同时合理呈现,书法作品才是完整的。这体现着道家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两者平等互存。
(二)道家的哲学思想能为欣赏中国书法的人们解疑答惑
书法作品是通过线条来呈现的,其中创作者的内在意图、情感都是需要欣赏者从中研究体会的,需要深厚的.学识作基础,需要不懈的探索与发现。可见,书法作品的解读需要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的共同配合。书法的线条是具体的,因为线条是能让欣赏者直接用感官触及到的,但线条也是抽象的,因为创作者的意图并不能仅仅通过简单流畅的线条展现出来的。这也体现了书法的一种艺术美感,即模糊性,人们会对一种清晰但模糊的事物产生更深刻的想象境界,即“望之有形,就之无迹”。
在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中,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内在美,真正朴实无华的,又或许是带有遗憾残缺的,这样欣赏者就能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去揣测,去自己体验,这也体现出道家“大成若缺”的哲学思想。
(三)道家的哲学思想能为中国书法艺术提供理论依据
老子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身真实的具体情况来发展,不应当利用外在力量去约束,正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因此,书法的创作者应当在创作时将自己那时那刻的真实情感、真实体现利用书法展现出来,这才是中国书法的精神所在,也符合道家自然之道。
在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道”是其中的核心范畴,不少古代书法家都以各种形式应和着这一点。例如,“藏头护尾”以及“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见解,都反映着道家矛盾转化原理的哲学思想。
三、结语
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通过一定的点画、结构、运笔、章法,展现书写者内在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等等。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除了它自身的独特之外,也与美学体系中的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书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它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国书法;哲学思想;道法自然;中庸;禅宗;影响
一、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书法字体的演变也形成了系统的体系。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与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起源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之上的。有关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如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汉字的产生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真正奠定书法发展的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商周到战国这一时期,出现的金文也是脱胎于甲骨文。随着时代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了七国建立了秦朝时,中国书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到了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更加完善,字体更加齐全的时代,在小篆的基础上,书法艺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出现了隶书和草书。沿着另一个脉络,出现了草书,这个时候的草书是章草,还没有达到后期的放纵恣肆,只是稍有映带。魏晋时代,二王将章草发展成今草,也就是行书,行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到了唐朝,楷书发展到了高潮,出现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等著名的楷书大家。总的来说,中国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哲学思想在书法中的渗透和体现。
二、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的联系
三、哲学思想在中国书法中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四、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融合的意义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黄山书社,1990.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困境分析
针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我主要从高职生思想状况、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普遍缺乏“目的意识”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开设于大一年级,大一新生都是刚经历过高中时期高强度的学习,对大学的课程往往产生怠惰的心理,而且毕业相对于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而言也有点太过遥远,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仍抱着修学分的心态来上这门课程。再加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往往会对课本上的内容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结果课堂上学习不主动,课下对实践内容又敷衍了事,导致严重的“知行不一”;从另一方面说,高职新生往往是经历过高考失利而怀着自卑心理走进高职院校的,对新的学习的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都不熟悉,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容易对人生和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絮,很难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因为高考失利的原因,许多高职生并不是真正喜欢所学的专业,再加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也使得在校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躁心理,甚至极端的产生“学习无用论”,消极的应对未来。
心理上对课程的不重视,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职生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识比较单薄,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局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体系性,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一个学期的课上完后,学生往往被处于不闻不问的境地。同时后续的跟踪服务跟不上,缺失对学生设计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期执行监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纵观其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真正的达到其课程目标,可以说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中国哲学思想里的职业观导向
中国哲学重视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实现,认为人生便是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如此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启发学生的生涯意识,积极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人生的意义。中国哲学思想里的许多精华都对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之以恒等精神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目的意识的渗透,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底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①并进一步分析到:“一件事必须对于他所可达到的目的方可说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若就一件事的本身说,我们不能说他是有意义或无意义。”②可见,人生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所设的目标,在不断追寻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以简单的说人生有目的就有意义,无目的便无意义,目的便是意义。
具体到职业指导课程,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根本。只有抓住这一根本才能使职业指导课程真正发挥实效。只有当学生确定了职业目标,学生工作才会有努力方向,效率才会大大提高。显而易见,只要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我们便会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
其次,在学生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应渗透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制定职业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将自我置于社会当中,实现作为存在的社会价值,造福社会。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各个时代的儒者都为了构建和实现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而努力。《大学》八条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起始点在修身,落脚点是平天下,从而成为历代儒者所追求的典范。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及心系社会的儒者情怀。
(二)认识自我,对自我进行审视和重构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外,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对自我的完善和重构。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对自我的审视和进一步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梦想,可是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便需要完成对自己的定位,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来不断的进行自我的修正,形成正确而强大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攀登上事业的高峰。而关于如何进行自我修养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便是向中国古典哲学回归,因为中国哲学里包涵着对自我人格修养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中国哲学向来注重对人的内心的修养,儒者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后来的儒者更是丰富了孔孟的学说,提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之以恒等概念;同时道家学说注重自然、清净的内心修养论;佛家境界则是看透世事后的大彻大悟。各派各家的学说对心性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逗有着极其重要的塑造灵魂的作用。国人只有汲取古典精华,才能真正的寻找到“立身处事”的智慧。
三、中国哲学思想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途径探索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加入了“每课一句”环节,选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时,同时塑造良好的自我。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思想中拥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思想对现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就必须借鉴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使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再进一步演化为自学,最终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只有使学生真正产生了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可能从根本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也才会结合自身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中国哲学思想。例如定期开展中国哲学堂讲座,同时利用学院的“硬件”、“软件”设施,如文化墙、雕塑、宣传栏、广播、比赛等,积极的宣传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中国哲学思想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极大的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得到全面而正确的发展。
一、中国哲学思想概述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多水地区就有干阑式建筑,干阑是独立的底层架空结构,底下架空的一层用来蓄养牲畜,人居住在上面而能够有效隔潮并且能防御野兽的侵袭;秦汉初期楼阁建筑的兴起,促使斗拱结构发展;北魏佛教传入,建筑明显受其影响并开始大量兴建寺庙、开凿石窟;转入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代建筑气魄宏伟,开明之中又见严整;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赵州桥。北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木构架结构,总结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1、木构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木结构形式,木构架结构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典型的结构,主要有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构架结构在屋顶与顶梁的交接处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构件——斗拱,其将屋面的承重由横梁过渡到立柱上,造型美观大方。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中经常采用华表、牌坊、铜狮等依附性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的氛围,达到所谓主次分明、相依相衬的整体效果。
3、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
中国古代许多宫廷皇室建筑的组群被均衡分布在了中轴线上,封建社会中的均衡分布、规矩方圆被牢牢限定在了建筑组群中,等级制度相当森严。
4、庭院式的组合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体,其通过主体建筑、辅助建筑、花草、山木、雕塑、河池等一系列的艺术景观将各个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建筑、生态、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三、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儒家礼制在建筑中的严格规整、均衡分布使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等级森严的建筑中生活与居住,不免会感到乏味倦怠,并且文人“入世”后的悲愤不平与无奈妥协又使其灵魂不由自主地要求解脱放松,于是便有了退隐山林的私家园林,文人们在那里畅谈欢笑,将自己淡泊豁达的情怀寄托到山水之中。
苏州园林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例子。其中最为出名的沧浪亭,在其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中,此乃是古代园林专注《园冶》中“借景”的方法。其余的园林设计包括山、石、池等都模仿自然,以达到《园冶》里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这里,道家的思想尤为可见,在经过规范礼制的社会生活之后逐渐升华自身,修行自己的灵魂,形成“天与人”的结合,将人工雕琢嫁接到自然恩赐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