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电视剧《底线》海报资料图片
■■以案为线,为观众编织沉浸观赏体验
对具体案件进行悬疑剪辑也成为法治题材的主要创新路径。创作者通过多线并行的影像闪回来彼此呼应、埋设伏笔,制造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观赏效果。比如,《他是谁》中在警察寻找被害人时穿插凶手作案镜头,使本就复杂的案情变得迷雾重重;《狂飙》中李响与曹闯交锋时,主观视角与旁观视角交错,也让悬念升级。随着拍摄设备的更新、剪辑技术的提高以及音效的加持,法治题材创作让观众在破解谜题、惩恶扬善的剧情中获得沉浸式观赏体验。
电视剧《警察荣誉》海报资料图片
■■以戏释法,深挖法治故事的思想内涵
作为艺术文本与法律文本相结合的影像艺术载体,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承担着传播法治观念、普及法律知识的重任,具有其他题材所不具备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影响。一部反响热烈的佳作不是仅凭法治热点事件获得观众缘,而是能超越审判结果去雕刻法治建设的细节与深度,诠释司法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时代命题。
法治题材创作的难度在于如何将法治叙事与情感叙事双轨并行,将情法关系贯彻到剧作内容之中。满足看剧观众普遍认同的正义感是剧作的原始动力,但深挖法治故事的思想内涵才是剧作叙事的驱动力。《阳光下的法庭》中法官帮助涉案公司解决员工生计问题,《狂飙》中警察两次为嫌犯准备饺子,这些情节都是剧中融合情、理、法的艺术载体,展现了法律与社会、人性之间的多层关系。
法治剧既是职场剧,也是生活剧。以往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多以男性视角思考法治议题,而近期的创作则引入了更多女性视角。比如,《回响》以女刑警冉咚咚的视角搭建案情结构,《他是谁》中的预审员顾开岩因审讯手段的合法性与男主角角力,《警察荣誉》里的见习警员夏洁为解救落井幼儿冲在一线,这些女性人物一改过去情感叙事为主、专业叙事为辅的性别形象,以女性的坚定与隐忍作为推动戏剧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观察角度和更加多元的发展思路。
电视剧《破冰行动》海报资料图片
■■寓法于心,增强法治社会的精神力量
法治题材电视剧因现实题材、创新叙事、沉浸影像,往往比较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社会公众对法律知识、法治实践的认知与了解,从而达到更佳的普法效果。比如,《底线》大量呈现诉前调解和合议庭辩论,以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剧作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司法体系的运行模式以及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
电视剧《猎罪图鉴》海报资料图片
法治题材电视剧不仅传播了法律知识,更让公众了解到基层法治工作人员紧张工作之外的真实生活状况。《警察荣誉》中民警每天处理完群众家长里短的小事,还要面对生活的各种难题,让观众直呼“太不容易了”,《底线》中的法官脱下制服后也会为情感苦恼,因家庭伤神。观众从剧作反观现实,亦能更加理解基层法治工作者的困难与不易,在面对他们时多一份体谅与包容。这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法治题材电视剧在取得诸多创新突破的同时,也涌现了一些新问题。部分作品开播时叫好声一片,结束时却反响平平。这些剧作的瓶颈在于,一是由于前期编剧设置悬念过多,导致后期无法自圆其说,最终只能通过“神来之笔”解决案件处理中存在的所有疑难杂症;二是悲剧人物刻画过细,占用过多篇幅,而使戏剧结构失重,塑造正面人物的内容不多,导致其性格不够丰满,形象不够立体;三是落入某些类型的创作套路之中,制造悬念刻意,设置矛盾生硬,使制作水准徘徊不前;四是题材主要局限于刑侦、律政领域,创作广度仍有待追上法治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
时至今日,法治题材电视剧已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更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途径。今年“两高”工作报告中,妇女儿童权益、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新型案例成为热点,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痛点、盲点和争议点值得引发全社会的深刻探讨,这些为法治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接下来的法治题材创作应该打开思路,全景式、立体化反映中国法治建设发展,使观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全民法治素养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蓬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