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最让父母揪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失踪,当然这其中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被人贩子所拐走。
电影《亲爱的》原型失散多年的父子相聚,这样的结果虽然温暖,但当事人其中所承受的痛苦却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2007年被拐走的符某涛也和亲生父母相见了,但是他却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就是试图劝血亲出具谅解书,从而使得养亲具备量刑从轻情节。
对于他的这个要求,亲生母亲明确拒绝谅解。这么多年失去孩子的痛苦,这么多年寻找孩子的痛苦,怎么能够说谅解就谅解呢?
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他们往往被迫在“亲生血缘”和“养育之恩”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一边是亲生父母,一边是养父母,毕竟有些人也曾说过养育之恩大于天。
这一切都引发着巨大的争议,也使得人们不由不求助于法律来判定这一切。其实对于收买被拐儿童的行为,该不该入刑惩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有人认为被买人的手段主要体现为收养,情节并不严重。然而又有人认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这些人买孩子的行为,那么就没有市场,就更没有人贩子去做这件事情。
当然以上的争议都只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来说,认为应该如何去处理。但是自从我看了陈碧老师的这本《正义的回响》一书中,才真正知道法律该如何去判定这种行为。
她在书中还例举了很多例子,比方说拐卖妇女,以及近几年法律热点视角的“弑母案”,还有杭州“来女士案”等等。她以贴近生活的现实案例,让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法律的知识,更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于陈碧老师很多人都应该比较熟悉,陈碧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这本《正义的回响》是她撰写的法律随笔集。她是知名“法外狂徒张三”罗翔的同事和写作引路人,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是陈碧老师的话给了他力量。
这本法律随笔,不仅我喜欢看,我家的孩子也非常喜欢看。她曾说以后也想当一名法律工作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懂得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