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胸怀“国之大者”,下好人才“先手棋”,积极推进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主体,以审判业务专家为代表的“专家型”领军人才和以业务标兵为代表的“实务型”业务人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工作格局。业务标兵们紧紧围绕上海法院“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的工作主线,精于思、敏于行,在服务重大战略实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法院工作等诸多方面成为榜样模范,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本期作者
上海法院审判辅助标兵
陈琦
原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现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泗泾人民法庭审判员
作为曾经的一名法官助理,在辅助法官办案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写在纸上的行为规范,触碰到法律的底线,必然会受到惩罚,所以很多人说法律是冰冷的。
但是,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甚至能使冰冷的法律宛如一股暖流般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已成为新时代司法工作者需要攻破的又一新课题,普法之路任重道远!
“我想和你约一个故事”
“咱们那边有没有利用封建迷信进行诈骗的案例?”
“有啊。”
“我想和你约一篇稿!”
“案子都结了,材料都没有了,怎么给你写?我只有判决书和一部分记忆。”
“没事儿,你先给我讲讲故事!”
一天,审判监督庭的小伙伴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想让我给本院公众号的一篇反诈宣传推文提供点案例素材。
为了能使提供的内容更还原事实,“故事”讲得更加有血有肉,我开始穿梭在庭里各个办公室,向法官、助理们收集记忆深刻的诈骗案件,特别是利用封建迷信,自称“大师”“神明”的案件,并将这些案子的卷宗材料翻了个遍,如果觉得有深挖可能的,还会拉着承办人回忆案情。
追剧达人=法宣小能手
图片源自网络
那些撰写小技巧
“为啥你的推文写得那么快?”
经常会有小伙伴来向我取经,我总会笑着回答“电视剧看得多!”
通过对剧中有趣情节的捕捉,运用工作中掌握的知识,最终落在文案中,力求通过“剧情抓眼球、知识讲到位”的方式提升普法实效。
四年法宣路上,我收获了很多,从刚刚开启法宣之旅的“小白”,到能敏锐捕捉热剧要点的普法“老手”,不仅有了上万点击量、多家新媒体的转载,还得到了法院同仁的肯定,获评院法宣之星。
我尝试通过笔杆子,去贴近大众的需求,传递法律应有之温度,这一切,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