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第七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马欣瑶:用法律守好职工群众的“钱袋子”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12月2日,马欣瑶(右)在辖区农贸市场向商户和过往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哈拉苏派出所提供
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给人民群众造成了财产损失。2022年,马欣瑶与派出所女警共同创立了法治宣传小分队——“反诈女团”。她们自编自演的多部反诈宣传视频和情景剧在朋友圈刷屏,圈粉无数……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马欣瑶和“反诈女团”的成员们都会身穿警服,手持麦克风,出现在辖区的各个公园、广场和农贸市场中,向职工群众详细讲解冒充领导熟人诈骗、保健品诈骗、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抖音客服诈骗等诈骗手段及应对方法,通过以案说法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反诈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防骗意识。
哈拉苏派出所附近退休老人和流动商贩较多,很多居民防范意识薄弱。为遏制电信诈骗,马欣瑶带领“反诈女团”开展“扫楼攻坚”行动,逐门逐户宣传反诈知识,一对一引导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两年多来,马欣瑶与“反诈女团”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采用多元化方式开展宪法宣传。先后摄制200余条反诈宣传视频,“进圈入群”发布预防电信诈骗提示,日均线上接受群众咨询50余次,线下开展集中反诈进校园、进广场、“户政开放日说反诈”等活动30余次,累计劝阻金额达60余万元,辖区电信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47%。
“职工群众句句真诚的话语让我充满了动力,对我来说,守好职工群众的‘钱袋子’就是最重要的事。”马欣瑶表示,“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无穷尽,未来反诈之路,走‘新’更要走‘心’,我将努力把宣传、预警劝阻等工作做扎实、做细致,为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申金德:践行法治精神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11月28日,申金德(左一)在向社区居民发放普法手册。曹刚健摄
“租房子的时候,要签订书面合同,按照约定和法律规定各自履行义务。”
“不要轻易点击或扫取陌生人发的网页链接和二维码。”
……
11月30日,在六师五家渠人民路街道东城社区,社区党总支委员申金德正在现场解答居民的法律咨询,引导居民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有事找小申,是东城社区居民的共识。
为什么大家这么信任申金德?
社区群众这样说:“他把职工群众装在心里,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排忧解难,处理烦心事。”
今年36岁的申金德有16年的从军经历,从部队退役后就在东城社区工作。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利用岗位“人熟、地熟、事熟、感情熟”的优势,帮助社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深受职工群众的信任。
2022年兵团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后,申金德经过推荐、遴选、培训、公示等层层考核,成为社区“法律明白人”,有了这个身份,申金德如鱼得水,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热情更高了。
今年5月的一天,申金德在社区设置“流动办公桌”为居民办理业务,60多岁的居民李某气鼓鼓地找到他反映问题:“楼上太吵了,让我没法休息,你们社区管不管?”
原来,李某楼上住户王某家有一个5岁的孩子,晚上在家经常跑来跑去发出噪音,影响了李某休息,多次沟通无果后,李某找到了申金德。了解情况后,申金德拉着李某唠起家常,耐心平抚李某的情绪,同时找到王某,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双方理解彼此的立场和需求。经过他的耐心调解,两家矛盾化解,二人握手言和。
“其实邻里间,小矛盾、小纠纷时有发生,如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我本身就在社区工作,熟悉群众的想法和需求,群众也信任我,所以沟通起来基本没有隔阂,容易达成共识。”成为“法律明白人”以来,申金德帮助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33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9起。
在日常工作中,申金德逐渐意识到,化解矛盾纠纷主要还是得紧跟群众实际需求,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把“法言法语”转化成“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申金德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坚持普法宣传在基层、矛盾化解在一线,努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将法治精神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申金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践行法治精神,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四师“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愿做“蒲公英”播撒法治种子
11月29日,“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在四师六十一团集市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四师可克达拉市司法局提供
“这是我国首部法典,也是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遇到合同、继承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新的法律依据……”连日来,在四师辖区各连队社区、“巴扎”集市、广场公园内,四师可克达拉市司法局“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的老年志愿者们手拿宪法宣传手册等资料,向职工群众普及宪法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师市法治建设贡献“银发”力量。
转眼间,侯微从四师霍城垦区人民法院退休已经4年多了。退休前,她是该院的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是法庭的业务骨干。2020年退休后,她成了六十二团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运用自己丰富的审判经验、扎实的法律知识化解邻里、家庭、劳务等纠纷。
因家庭变故,孤身一人的冯某曾因讨要300元工钱请求侯微的帮助,侯微了解到冯某的家庭情况后,为了让四处打零工的冯某有份相对安定的工作,侯微经过多方努力为他介绍了份提供一日三餐的水电暖维修安装工作。
“我们不能只看矛盾纠纷发生时的现状,还要深挖根源,尽力解疙瘩、去心结。”侯微说。
相对于侯微的专业、审慎,被群众亲切称为“三哥”的余三江·司达克就喜欢运用“唠家常”的方式和“苞谷馕”式的语言,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2019年,从六十八团政法办退休的余三江·司达克,成了当地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他经常穿梭在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
“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得走进群众的心里,知道他们想什么、盼什么。比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不是念多少法条、说多少术语,而是将法言法语转变成大白话,用乡音吸引群众、打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尊法守法、依法办事。”余三江·司达克说。
成为专职人民调解员后,余三江·司达克参与的普法宣传活动达200余场次,参与或主持调解了200余起案件,为职工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在基层,连队干部是离职工群众最近的人。七十二团的李明在连队默默奉献了30年,从连长到连队党支部书记,再到退休后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身份在变,不变的是他从未离开基层,为职工群众服务。
现在的李明,善于在化解矛盾纠纷时融入法、理、情,职工群众赞扬他“在调解过程中,既通民情、知民意,又接地气、暖民心”。李明还经常站在当事人的角度,适时引导他们申请司法确认、法律援助等,成为公共法律服务“多面手”。
77岁的艾买提江·沙吾提是七十八团党委办公室的退休干部,他会多种语言、擅长沟通,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解读法律法规时娓娓道来,十分接地气。
“很感谢‘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来我们社区送法,还现场为居民解答了物业费缴纳的疑问。”
桑榆霞光亦胜朝阳。在四师可克达拉市,还有许多像侯微、余三江·司达克、李明、艾买提江·沙吾提一样的“银发力量”,他们像蒲公英一样,传播法治种子,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