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名为“新”编中国近代史,主要希望能突破过去之窠臼,在历史论述上展现出新的特质。近年来因新史料之出现(如档案、报刊资料、日记与回忆录等)、新研究之进展、两岸的学术互动,以及对“研究典范”之反省,过去的不少成说都得以修正或重评。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历史论述,各章均避免“以论代史”、“论在史先”,而能依据新的史料、以关键性的细节,平实地、客观地描述中国近代曲折、复杂之历程,其间既有革命历程之艰辛曲折,也有现代转型的逐渐开展。历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演进过程,而是千回百转、多重面向的发展;历史中有黑暗与光明、邪恶与正义的对峙,但也不全是黑白分明、成王败寇之叙事。历史视野的开阔,造就了历史论述的变化。
重新评估清廷与立宪派
历史未必是截然两分的。革命在现代中国的形塑之中曾被赋予历史的正当性与崇高感,然其反对者或对立面如“改良”者,在历史中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19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大陆学界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近代史的各样问题和主题,“革命”与“改良”都被给予历史的合理定位,两者各有其成就与限制,也据此重新思索改良派思想家如严复、梁启超、杜亚泉、张謇等提出之“调适的智慧”,史家的史观逐渐走向多元化。
首先在晚清史部分,过去的主流论述是以革命党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此一观点环绕着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与革命党的革命事业,如何历经多次起义惨遭挫败最终在武昌起义后得到成功。这种论述强调革命党人之角色,忽略了革命党内部的分歧,尤其是湖南与江浙革命志士之地位,以及改革派(开明士绅)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更将清廷视为颟顸无能、一无是处的统治者。
晚清与民国的连续性
本书的主体结构虽分为晚清与1949年前的民国两个部分,然多位学者均意识到两者非断为两截,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连带关系。无论是从王德威所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还是从张灏提出的“近代中国思想转型期”的观点来探究思想与社会的变迁,都强调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关系,以及新因素与旧根底如何交融互释,从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从晚清到民国思想界的趋新或守旧、行动界的保守或进取,都要利用新式报刊、学校、结社等来做宣传。
以民族意识来说,中国传统主张华夏夷狄之辨的“族类思想”(亦即《左传》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同时具有“种族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民族主义”之元素,成为革命党“黄帝”形象与康有为“孔子”形象之根基。前者发展成革命党以汉族为中心种族革命之象征符号,以此推动反满大业;后者则凝聚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团结诸民族以成一大“国民国家”的理想,以此融合满汉。辛亥革命最后以高举种族革命之大旗获得国人认同而竟其功,然而民国成立以后,革命党人立即一改种族革命之初心,宣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复又制定约法、召开国会,此一做法大体上仍承袭梁启超等人“政治民族主义”的未竟之业。民族主义从建立单一的汉人政权向建立以五族共和为主体的多民族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不过民族问题在民国初年以后的内外环境中未得完全妥善的解决,其后各种争端继续出现,如何既尊重多元又能维系一体,以抟成“共和”,成为新的问题与挑战。
在经济发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晚清与民国的连续性。晚清以来虽在农、商、工业等方面有所进展,然因幅员广大,人口与区域发展之不均衡(19世纪初年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1/3左右的地方,约90%农村人口而10%为城市人口),形成“双元经济”。其后,由于革命动荡、内战不断,中国无法像其他国家一样,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而使双元经济的情况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到了抗战时期,全国精华地区的沦陷,使政府更难负荷战时的财政负担,虽赖国际援助而苏困,但战时及战后通货膨胀亦随之爆发。双元经济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同时,究竟要以资本主义的方法来提高生产,还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宏观调控并解决分配,也成为反复思虑的核心关怀。
对北洋时期的重新评价
国共历史由两岸学者分别操刀
民国史之中国共发展与抗战等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由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操刀,其观点相互补足,而拼成一个较为公允而完整之历史图像。这样的合作方式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虽双方学者均依史料来撰述,然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的派系属性,发掘蒋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有的局限。
抗战史方面也是如此,大陆学者肯定蒋介石在对日抗战中的贡献,坚持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并取得最终之胜利,收回台湾、澎湖与南海诸岛,恢复了中国之版图。台湾学者也同意中共“提倡抗日统一民族战线”,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同时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在敌后游击战中牵制大量日军的成就。这样一来抗战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共同之成就,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民众与海外各地中国侨胞也不缺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战后中国能跃居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各国的肯定。
本书也从不同层面介绍了抗战至国共内战期间蒋介石、执政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之表现,描述蒋汪、国共之分合,并剖析蒋最后遭到溃败之因素。以国方军队的发展来说,从黄埔军校开始模仿苏俄红军,建立党政制度与军队“标准化”,组成国民革命军,使其完成北伐,并在抗战之时抵御日军。其缺点则是军民关系之经营较为忽略,违纪扰民之事颇多,因而“在后勤补给、医药卫生方面,或是战地情报的搜集上,均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此一情况与中共军队政治工作之成功形成对比。
抗战时期的对日和战问题及蒋介石、汪精卫分裂在本书中也予以详细着墨,分析汪如何误信日本有谋和诚意、误判中日双方之实力与国际局势,企图以和谈来解决中日问题而走上绝路;并注意到国共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外敌入侵之际,国人内部无法完全团结,彼此牵制,对局势之发展影响甚巨。
抗战也影响到国共势力之消长。抗战八年,因为种种原因,国民党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国民党中央的统治范围越缩越小,军心、战力日渐萎靡,各种内在矛盾遂逐渐滋生发酵并蔓延开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共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中共军队向敌后农村拓展,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共开战后长期把对日抗战的工作重心放在创造根据地和发动群众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发展武装力量,使其政治影响力全面提升。
在国共内战期间,蒋介石又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遭遇重大挫折”,如“行宪”引发政治乱局与派系斗争,以金圆券取代法币之币制改革造成经济崩溃,并“激怒了中国民众”,而在币改失败的同时,其军队又在三大战役之中惨败,此后“国共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由强而弱,共产党由弱而强,国民党统治由衰颓而走向终结”,最终失去江山。这些描写与分析都是依据史实所做的中肯论断。
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是中国面对世界与走向共和的关键时代,其间内忧外患不断,私心与公义纠葛,政治团体或分或合,时而起高楼,时而楼塌了,这些经纬万端的风云变化是1949年后海峡两岸分途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深入认识这一段史实,并借此观察现状与思索未来,是所有关心中华民族未来的人应该思考的严肃课题。
本书的出现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它反映的不但是北京、台北两个近史所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是海峡两岸二十多年来学术互动的结果。两岸学者从陈三井先生所谓“境外相遇,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轻舟已过,两岸猿声啼不住”,再到今日“海峡春潮,从此千山可任行”,是一个很可喜的发展。的确,现在海峡两岸的学术、文化交流顺畅,互动频繁。以往台湾学者去大陆较为方便,在台湾开放“自由行”之后,大陆学者来台也变得更为容易。“中研院”近史所每年都接待许多大陆学者来台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在课堂上与台湾学生一样畅所欲言。这一种海峡两岸之间多层次、多方位的学术交流,让许多过去因海峡两岸的阻绝、因政治意识形态干扰、因个人党派立场而有的偏见及产生的误解,逐渐扫去。本书一面见证了两岸学者因交流而建立起共识,两岸史学由分而合的过程;同时也证实了近代史虽与现实纠葛,然它不是政治的附庸,也不是社会科学的脚注。在历史学家努力找寻真相之下,本书提供读者一幅贴近真实的历史图像,也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一份重要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