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了解几个阶段)
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随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安全需求的提高而进行。初期,人们只能被动地
面对事故,此阶段纯粹是事后管理;当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教训后,就进入到事故预防阶段,即人们
根据事故预防后的经验教训,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或采取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来
控制系统或设备的状态,避免事故发生。
1.现代安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工业社会到50年代主要发展了事故学理论;
第二阶段,50年代到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系统安全)
第三阶段,从90年代以来,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即安全系统理论)初见端倪,目前还在不断
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2.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3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进入我国,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系
统;
(2)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即安全系统理
论。
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
1)危险源辨识
2)风险评价
3)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
4)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
5)应急管理等
目前我们国家正是按这一理论,来建立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我们这门课程基本上也是按这种理论思路讲解的。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熟悉)(P5~88)
(一)两个需要了解的概念
1.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
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2.安全生产原则: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
原理和原则的内涵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义;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有
指导性。
下面我们介绍四个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二)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含义
指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全局、整体上把握)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
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
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
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
5)层次性、6)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要素)1)各级安全管理人员、2)安全防
护设备与设施、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4)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5)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组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
体人员的管理。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的四个原则)
含义: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掌握人与设备之间、人与作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资金与设施设备改造之间、安全信息与使用
(2)整分合原则
含义: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综合,这就是整
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在安全管理中的意义:
1)整,就是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作为整
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
容考虑。
2)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
制度,使每个人员都明确目标和责任;
3)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
效综合。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
含义: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快速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则。
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
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
含义: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
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注意:强调是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的封闭回路。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
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管理才能有效。
(三)人本原理
1.含义:人本原理,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
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
一是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展开的。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
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
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
原理的直接体现。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
含义: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
原则。
动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
①物质动力,即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②精神动力,即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
目的。
③信息动力,即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
极性的目的。
(2)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学中的能级概念: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
排列,即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
能级原则: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职位和工
作,做到才职相称,这样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激励原则
含义: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1)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
2)外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
3)工作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
注意:与三类基本动力的区别,不要混淆了。
(四)预防原理
1.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
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
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和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含义: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
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
性。
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2)因果关系原则
含义: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
所以,只要我们及时发现这些诱发事故的因素,事先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因素,就可以防止事故
的发生。
(3)3E原则(即技术、教育和法制对策)
1)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技术的原因。如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等),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等。
第二,教育的原因。如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技术、技能不熟练等。
第三,身体和态度的原因。如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怠慢、反抗、不满等情绪,消极或亢
奋的工作态度等。
第四,管理的原因。如:企业主要管理者对安全不重视,人事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适,
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
2)3E原则的含义:针对上述四方面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
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3E原则,打头英文字
母都为E,所以称为3E原则。
工程技术对策: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
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教育对策: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
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法制对策: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
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
标。
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还可以扩展到建设项目等。
(五)强制原理
1.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
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
所谓强制,就是无需做很多的思想工作来统一认识、讲清道理,被管理者必须绝对服从,不必
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
含义: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
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熟悉)(P8~99)(即导致事故的原因)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
于有效状态。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四
种。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者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是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
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
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
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
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几枚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脾,则连锁被
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
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是我们目前仍在应用的理论之一。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
的直接原因。
2.如何预防?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
故。注意:控制两部分,能量和能量载体。
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记住三个因素)
4.应用,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
发生。
(四)系统安全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
1.系统安全理论定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系统寿命周期的各阶段,运用工程的方法,识别
度,称为系统安全。即从系统本质上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从根本上解决系统的安全,使系统本身
成为安全的系统。
2.系统安全理论主要观点如下(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
致因中的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
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
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
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3.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
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4.结论: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失误(人)和故障(物)复杂关联、共同作用的
结果,但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注重整个系统寿命周期的事故
预防,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统筹兼顾,而非孤立地控制各个因素。
四、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掌握)P9--10
事故预防与控制包括事故预防和事故控制。
1.事故预防定义,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
2.事故控制定义,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
减小。
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对策。
(1)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2)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安全教育对策主要是使人知道哪里存在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何,
面对可能的危险应该怎么做。
(3)安全管理措施则是要求必须怎么做。
本节例题:
例题1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式、模式、思想、理论是在()进入我国的。
A.20世纪初期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末期
提示:参见教材P5
[答疑编号500222010401]
『正确答案』B
例题2根据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下列运用强制原理的是()。
A.安全第一的原则
B.3E原则
C.动力原则
D.监督原则
E.整分合原则
提示:参见教材P7
[答疑编号500222010402]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第20页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强制原理的两个应用原则就是,安全第一的原则和监督原则。
例题3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
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此规定的指导思想与下列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最相符合。
A.系统原理
B.人本原理
C.预防原理
D.强制原理
[答疑编号500222010403]
『正确答案』D
例题4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即技术原因、教
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针对这四种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也就是所谓的“3E”
原则。这“3E”分别是指()。
A.工程技术对策
B.教育对策
C.管理对策
D.实施对策
E.法制对策
[答疑编号500222010404]
『正确答案』ABE
例题5封闭原则是指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
形成有效的活动。
A.管理理念
B.管理内容
C.管理过程
D.管理手段
E.管理活动
提示:参见教材P6
[答疑编号500222010405]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封闭原则的概念。
A.内在动力
B.精神动力
C.信息动力
D.外部压力
E.工作吸引力
[答疑编号500222010406]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容易与动力原则的三种动力混淆,写成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例题7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这
一原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应以()为中心。
A.形成注重安全的良好环境
B.使用无缺点的人
C.由机器代替人进行操作
D.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提示:参见教材P9
[答疑编号500222010407]
『答案解析』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
状态,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目的。
例题8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做到预防为主。下列对安全生产预防原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全生产的预防应以事故财产损失为衡量标准,对那些损失小的事故可投入较少资源
B.虽然存在诱发事故的因素,但并不一定会诱发事故,可不预防
C.可以通过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有效地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
态
D.本质安全化主要应用于小型设备、设施上,对于大型项目,由于系统复杂,不可能得到应用
[答疑编号50022201040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安全生产预防原理的3E原则,可以通过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有效
地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例题9根据系统安全理论,下列关于系统中危险源控制的观点,正确的是()。(多选题)
(08年真题)
A.不可能消除一切危险源
B.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C.系统进入运行阶段后,再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D.应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消除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
E.可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答疑编号500222010409]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系统安全理论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四个创新概念。只有C选项不是。
例题10某建筑工人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后,仍然未戴安全帽就进入现场作业施工。从事故隐患
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属于()。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管理上的缺陷
D.环境的缺陷
提示:参见教材P8
[答疑编号500222010410]
『正确答案』A
例题11在工业生产中,经常利用各种屏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其应用的安全理论是()。
A.因果连锁理论
B.系统安全理论
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答疑编号500222010411]
『答案解析』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告诉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达到预防
事故发生。
例题12本质安全化原则可以应用于()中。
A.设备
B.设施
C.建设项目
D.环境
E.条件
[答疑编号500222010412]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质安全化原则除了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到建设项目。
例题13依据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下列安全对策中,主要着眼于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
的有()。(08年真题)
A.采用新材料
B.设备隐患整改
C.安全管理措施
D.安全教育培训
E.构建安全文化
提示:参见教材P9、10
[答疑编号500222010413]
『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安全技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管理措施和教育培训可以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文化属于教育的一种形式。
例题14安全技术措施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
等生产条件本质安全的措施。
A.人的
B.物的
C.环境的
D.设计的
[答疑编号500222010414]
『答案解析』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
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例题15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其后果严重程度难以预测,同类火灾事故并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