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技汉语,汉语语体,选词,科技词汇
中图分类号:H03;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03
Abstract:InordertoprovideaclearerpictureofthetechnicallexiconstoChineselanguagelearnersforacademicpurpose,weexplainthelexicalfeaturesoftechnicaltextsofChineselanguagebasedonanalysesofthecharacteristicsofwordsusedintechnicaloracademicChinese.Theissuesdiscussedincludemorphemestructureinwordformation,syllableandvocalmatch,technicalwordformationmechanism,andnominalizationphenomenon.Comparedwithcommonwords,weconcludethatChinesetechnicaltermshave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containmoremorphemes,stresspronunciationcorrespondenceandsymmetrysymmetricalrhyme,semanticmeaningsarenarroweddowntosinglemeaning,hierarchicalstructureofwordformationiscomplexandevenhasmorethan5layersofstructure,thelawofwordformationisobvious,andnominalizationisfrequentlyemployedandhaspracticalusages.
Keywords:technicalChinese,textstyle,wordchoice,technicalterm
引言
一双词素和多词素特征
汉语中不乏单词素词,单词素词是汉语基本词汇的主要成分,特别是许多古汉语词汇更是单词素居多。如:曰、抑、控、隐等。但是单词素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口语,而书面语多用双词素词。科技汉语是典型的书面语体,所以自然以双词素词和多词素词为主。其表现之一就是把单词素词或直接扩展为双词素词,或另选一个表达同样含义的双词素词。如:富/富裕、完/完毕、笨/愚钝、面/表层等。因此,科技汉语语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少用单词素词,多用多词素词,双词素词使用频率更高[2]。而且科技汉语中,许多双词素词是由单词素词扩展而成的,尽管单词素词也能表达同样的语义。如:
例(1):一定的矿产都与一定的矿物或岩石类型相联系[3]3。
例(2):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3]287
例(1)中的双词素词:矿产、矿物、岩石、类型、联系,其中“矿产”和“矿物”,由“矿”扩展而来,“岩石”由“岩”扩展而来,“类型”由“类”扩展而来,“联系”由“联”扩展而来。同样,例(2)中的“探讨”由“探”扩展而来,“扩大”由“扩”扩展而来。
用于科技汉语语体的类似的双词素词很多,有时看起来好像故意使语言复杂化。例如:忍受、测量、理解等。这些词单个词素都有独立的含义,有的可以独立在语言中使用,如:忍、受,测、量;有的要与另一个词素黏合,表达基本相同的词义,如:“理”只有与“解”结合,才能表达了解、认识的含义,或表达“从道理上了解”的含义。
二选词音韵对称
音韵对称并非诗歌专属,科技汉语也有类似的特点,而且非常常见。这也是由双词素和多词素词延伸出的特点。其实包括所有书面语言语体,都特别注意音节的对称――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对多音节词。而且这种对称多数不是出于对语言含义的考虑,而是出于社会约定对这种语体选词的期待。冯胜利称之为“韵律语法”[4]。
例(3):金属设备防腐蚀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层,以隔绝腐蚀介质与金属基体[5]63。
例(3)中“最有效”“最常用”三音节词音韵相一致,相呼应;用了“涂层”,而没有单独用“层”,是为了与双音节词“表面”相呼应,相对称;选用了“隔绝”,而非单独选用“隔”,是为了与双音节词“腐蚀”相对称;选用了“基体”,而非单独只用“体”,是为了对应双音节词“介质”。
例(4):一般是通过气体分析法测得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再求得物质的量分数[5]5。
例(4)选用“测得”和“求得”,一个目的是将单音节扩展成双音节,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前后对称,韵律和谐。不仅是句子中的相同成分需要呼应和对称,句子外部结构有时也需要对称。
例(5):并且天然气清洁干净,能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5]16
例(5)中,“干净”是个多余的成分,可以省略,但是为了与第二个分句结尾的“使用寿命”四音节相对称,就需要增加这个看似累赘的成分,使两个同是结尾、但成分不同的部分对称起来。当然如果将“使用寿命”简化为“寿命”,出于音节对称之考虑,“干净”自然应该省略。
另外,为了音节对应,有时需要增加虚词,达到音节对称的效果。
例(6):某些近地表的小型侵入体中也偶有发现[3]137。
例(7):这种现象叫作同分异构现象[5]91。
例(6)和例(7)中的“有”与“作”是没有实义的成分。前者的“偶”在现代汉语中很少独立出现,需要一个词或词素与其同时使用,如:偶遇、偶现;后者的“叫”完全可以独立存在,这里添加“作”,完全出于韵律考虑。类似表达如:一般而言(一般言)、总而言之(总言之)、重点之一(一重点)等。
三词汇的单义性
科技汉语中词义的单一性还表现在由多个词组成的专业术语中。这些术语的组成成分多数是由普通术语组合成专门术语,有些是专门术语加普通术语组成另外一个专门术语,少数是由专门术语加专门术语组成另一个专门术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组成后的新词语具有词义单一性。
如:“消磁”和“射孔”都是由两个普通含义的词素组成的专门术语。分别指“使磁性减弱或消失的过程”和“井筒内爆炸开孔”。构成专门术语的普通词素具有多个语义,如“消”可以指“失踪”“减少”“弱化”“使不见”“去除”等。但形成专门术语后,每个术语的内涵都具有单一的意义,单指特定的过程和行为。下面是一个普通词语和一个专门词语组成的例子。“河流阶地”为“普+专”结构、“触变成形”为“专+普”结构。前者指“河谷底部阶梯形地形”,后者指“通过一触即变形成的状态”。而“射流偏转舵”“合成负荷”和“合成孔径声呐”都是“专+专(+专)”形成的专用术语。无论上述哪一种状态,构成的术语都具有单一语义。
语言的模糊现象十分常见,科技语体中也会用到模糊词、词素、短语,但是这些模糊表达,一旦被科技语篇所采用,就会消除模糊性,或模糊程度大为缩减,意义变得清晰。如:“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在速度控制、信号灯、道宽等方面有明确的区别;“轻粒子”的质量“轻”到小于或等于一个电子,有明确的标准;“稀有气体”指“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
四科技新生词汇形成特点
汉语科技新词形成的主要方式有三种。第一,直接从外来语引进,翻译,转化成汉语词汇。如:富集(enrichment)、运移(migration)、基因(gene)、软件(software)、工作站(workstation)。第二,根据新的科技概念,找到核心词根或现有的词汇,加另外一个词根、词或词缀构成新词。这类构词方法叫复合构词,或称合成法[7]。另外还有派生构词。如:电+缆=电缆,冲蚀+作用=冲蚀作用,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可+变+量=可变量,离+合=离合。复合、派生构词方式,构建了最大量的科技术语。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构成科技新词的常用的词汇、词根,如:度、率、性、学、法、器、仪、值,这些词根很容易与其他词根或词缀结合,形成新词[8]。第三,将现有词语赋予新的科技含义。如:菜单、程序、空间格子、裂缝。这类词里,一些普通词汇,被赋予了科技含义(如:露头、解扣、降水);而有些抽象概念,则被赋予了具体确切含义(如:程序、共存水、信息处理)。
合成或派生构词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即词汇化的过程。由于科技术语语义含义的单一性,一旦某个新的专门术语的组合相对稳定下来,并被人们所接受,就会逐步或快速形成一个固定的术语。无论含有多少词素,固定下来的一组词素,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新词,不再是一个短语。也就是说,以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构词规则将一连串的语素叠加在一起,就表示一个有明确所指的科技术语。如:高速动态随机存储器、分块式仿真程序设计扩充、最小允许支撑裂缝高度等。这些术语包含的词素甚至在十个以上,但同样只表达一个确定的概念,成为一个固定的词。专业人员理解这些术语,不是按照每个词素的意义去理解,也就是说,理解每个术语的含义不需要理解每个词素的含义,也不是理解这一串词素意义叠加的含义,而是把整个一串词素作为一个概念整体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词汇化。
这里举了几个相对较长的术语作为范例,并不是说只有长的术语存在词汇化的问题,只是说明再多的词素,也可以形成一个词,词素之间的关系再复杂,也可以共存在一个词中。
当一个短语变成一个词,为了使用方便,出现了英文字母缩写形式。如:HREELS(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由此可以认为,这个短语已经完全被接受为一个词。另外也可以推断,用英文字母缩写表示的科技术语,很可能源于英文。汉语科技术语很少有缩写形式。
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所有词汇都是“新”的,并不关心某个词的历史沿革和形成规则。但是,了解了新词构成的规律,就能按照规律,活学活造。如:学过“探测”和“仪”,就可以根据推理,探测需要通过某种仪器进行,而造成“探测仪”;语言中已有“氢”和“发生器”词素,构成“氢发生器”,从而推导出“氧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等。当然,推导新词的方法,汉语学习者不能完全将其作为造词的手段,只能作为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新学词语的方法和依据。
五科技词汇的层次特点
例(8):见图1。
例(8)从表层上看起来,从一个很宽泛的“容器”概念,到专门的概念“冷s塔”“消毒锅”。这里有分类依据准则问题,遵循的原则是:下位词代表的事物是上位词代表的事物的一种。另外一个准则也可以理解为按照功能分类准则分类。一般来讲,越处于下层的词汇,专业性越强。但是在例(8)中,处于第4层的术语从语言本身看,显得更专业,因为一般来讲,术语中包含的词素越多,专业性越强,如例(10)。但是,从概念的角度讲,“冷却塔”和“消毒锅”只是“换热压力容器”的一种,概念更小,更具体。
科技概念分类与生物分类略有不同。生物分类的5层论是成立的[9],但是在科技概念层次分类中,因为科技词汇分层、分类所依照的原则和类别、层次之间关系的不同,某一特定的词有可能具有多种身份,或在不同的词语分层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在一个结构中处于底层的词,可能在另一个结构中处于高层。
例(9):见图2。
例(10):见图3。
在例(9)中处于分类层的专业术语“孔隙介质模型”可以顺着孔隙介质的类别继续分类,因此其在例(10)中,充当了起始概念。其实在例(10)中,模型已经变得不是非常重要,孔隙介质成了概念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变量,虽然模型仍然是概念的核心成分。因为不同层次的模型,变量都因孔隙介质的不同类别而产生。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表达形式”和“孔隙介质模型”虽然都处于不同词汇分类结构的起始概念,但是后者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具体分类词的属性,本身就是专业术语,又能从专业概念的维度,继续分解为更专业的技术概念。而且所有以专业概念作起始概念的层次分类,分出的底层概念,都属于更专业的专业概念。这是因专业概念的复杂性和专业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再举一例,说明科技概念分类的复杂。
例(11):见图4。
按照“B是A的一种”规则,例(11)所展示的仪器分类图分为6层。而且依据这一分类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层次出现。在一般解释或给科技概念下定义时,可以跨层描述。比如,“照相式三维扫描仪”可以描述为:①一种仪器;②一种测量仪;③一种光学测量仪;④一种三维光学测量仪;⑤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测量仪。虽然①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显得没有新的信息含义,一般不会选用;⑤从分类的角度看,“非接触式光学测量仪”属于“照相式三维扫描仪”的直接上位类别,从解释科技术语的角度可以选用,也很完整,但是显得过分拘泥于专业分类,而且“非接触式”也只是测量的一种方式,并非功能方面的特性。所以③和④是更适合的定义选择。
但是,回过头来看层与层之间的另外一些关系。处于第2层的平行词汇表达的概念表现出功能的不同;处于第3、4、5、6层的平行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工作原理和方式的不同。按照功能和工作方式原则,例(11)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分层图:第1~2层构成一个层次结构,第2~4层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如果按照术语主要信息转移的原则(如例(10)),例(11)可以把“光学测量仪”作为起始概念,引出另外一个层次图。因此,在分析科技术语时,简单依据“B是A的一种”不能够完全反映层次之间概念的关系。上述6层术语,既涵盖共性的关系,又有特性的关系,体现了科技词汇分类的复杂性。
六名词化动词和名词化形容词的选用
名词在科技汉语语篇中使用频率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表达一个主题,就是把名词表达的概念用动词、形容词、连词连接起来,并附加修饰语,就形成完整的语句,表达出完整的主题。我们所讲的名词使用频繁,是指本来不是名词的词的名词化现象,更增加了名词的使用比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种情况,动词或形容词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直接被用作名词。如:湿润、吸附、大小、影响、发展、构成、抑制。这种名词化现象是科技汉语语体最具重要意义的名词化形式。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改变句式结构、丰富表达语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12):泡沫的合并与破裂是自由能减少的自发过程[5]221。
例(12)出现了三个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合并、破裂和减少。名词化的利用,第一能使多个简单句合并为一个简单句,把隐含的多个简单句变成了一连串名词短语,使得用词减少,句长缩短,结构简化,也不失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如果不使用名词化形式,要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就会出现多个单句:泡沫合并;泡沫破裂;两个现象形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由能减少;这个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如果这样拆分,就拆分为五个简单句。第二,形容词和动词名词化后,可以更加自由地附加修饰或限定词语,使得语言表达更丰富。
第二种情况,动词或形容词加后缀,形成名词性词汇。如:稳定性、复杂性、温度、必要性、聚合物、化合物、稀释剂、敏感度、电解法、分散剂、自由基等。
除了单个词加词缀构成新的词汇,还有相对复杂的情形。动宾结构加词缀,如:降失水剂、提高采收率、结核。还有动宾结构本身名词化,如:降黏、去混合。也有动词加状语的名词化现象,如:浮选、复得、洗脱。
例(14):泡沫结构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泡的几何形状、气泡的大小、气泡的分散性对其稳定性的影响[5]221。
这里的稳定性(性质)、分散性(方式)就是形容词加表示性质、范围,或方式词缀生成的名词。
例(1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界面膜强度和液滴聚结所受的阻力越大,微乳液的稳定性越高[5]217。
七结语
参考文献
[1]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50-57.
[2]郭德萌.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127-136.
[3]陈世悦.矿物岩石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4]冯胜利.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6(4):98-106.
[5]方绍燕.油田基础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6]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研究,1981(2):87-101.
[7]才磊.科技新词工作初探[J].中国科技术语,2008(2):49-51.
[8]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4):64-71.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
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
1.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3.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摘要管理他人事务、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所有符合三大构成要件的行为均构成真正的无因管理。对不法管理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定,使不法管理所生的利益仍归诸本人享有,以除去经济上之诱因,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无因管理本人管理人
一、明确无因管理的地位
二、型构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管理他人事务、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所有符合三大构成要件的行为均构成真正的无因管理。以管理承担是否合事务性质标准,以本人意思与管理结果作为分类标准于管理人不公平,将真正无因管理分为适法无因管理、不适法无因管理。但应注意的是适法与不适法的概念分类,已不具有法律评判的作用,而仅将其作为成为构成无因管理债之关系后,管理人与本人之间权利义务具体分配不同的判断标准。
三、合理权衡个人和社会两种利益,完善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管理人的责任
1.明确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对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内容作统一明确的规定。管理人的义务适当管理义务、继续管理义务、通知义务、报告及计算义务。管理人的权利支出必要或有益费用及利息的偿还请求权、债务偿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此三者称为管理人的求偿权,其并不以本人得利为限。对于管理事务属于职业范围内的活动的特殊无因管理,管理人可以享有报酬请求权。其次,针对不适法之无因管理,此种特殊情形,于双方应负的义务范围内作特别的调整若得本人承认,则视为一适法无因管理,管理人享有一般适法无因管理人同等的完全的求偿权若本人不予承认,管理人本人可不履行其交付所得之义务,本人也不必承担补偿义务,若管理人的不当管理承担行为给本人造成了损害,管理人应就自己的过失承担债不履行责任,能恢复原状的,应予以恢复,如不能恢复,即应对本人予以补偿,同时立法对管理人做出的除交付之外的其他义务应照常履行。
2.明确规定管理人的责任。首先,无因管理人承担的是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尤其注意的是不适法的无因管理人在得不到本人承认时亦应承担债不履行责任而非侵权责任。因为侵权责任由非法行为引起,而不适法无因管理人未尽无因管理债之义务的行为却绝非非法行为。其次,关于管理人的责任程度,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均规定,无因管理人就自己于管理中的抽象轻过失负责,即如果管理人未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将向本人承担债不履行责任。对于此种责任程度,如今很多学者认为甚为不公,应将管理人之责任范围缩小为具体轻过失责任,及仅达到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的注意为即可。我国也有许多学者支持此观点。但本文仍认为管理人承担较重的抽象轻过失责任较为合理。虽然根据大陆法制度中,在于债务人无利益可言的情况下,如赠与契约和无偿委任,赠与人、受任人均仅就重大过失负责的理论,对毫无利益可言的管理人似乎理应向本人承担较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更轻的义务,即与处理自己事务的同一注意义务或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即可。但我们不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赠与契约和是受限制的。为弥补本人因意思自由受限导致的地位不平等,法律要求管理人承担更重的责任是合理的。
四、明确无因管理与防止侵害行为的关系,将防止侵害行为纳入到无因管理的广义范畴之内
从防止侵害规定的内容进行分析看出,无论是两者的实质性构成要件,还是二者立法的价值取向,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外延上看,防止侵害行为属于无因管理的一种类型,两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但防止侵害行为又非纯粹的无因管理,因它可能涉及到第三人的侵权行为,第三人与管理人、本人之间还存在侵权行为关系。正因此种侵权行为存在,侵权人是导致防止侵害人损害的直接原因,当然应首先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并不影响防止侵害人与本人之间存在的无因管理之债,防止侵害行为人当然可以据无因管理制度向本人主张补偿。防止侵害行为人可向侵害人或受益人择一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无因管理债之请求权,也可同时主张,但应以其实际损失为限,不可因此双重获利。在侵害非由人为产生时,受益人本人应按一般无因管理的规定负损害赔偿责任或给予足额的补偿。由于防止侵害的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危险性,给行为人造成的损害较大,导致本人无力承担,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相应的救济义务。
五、增加对不真正无因管理的规定
对不法管理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定,使不法管理所生的利益仍归诸本人享有,以除去经济上之诱因,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君子与小人之分,根源在于人心的不同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仁放在心上。
喜爱饮食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
电子文件指的是以计算机盘片、光盘和磁盘等为载体存放资料的材料。电子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电子文书、电子报表、电子信件以及电子图纸等等。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有以下特点:
1电子文件不像纸质文件,处理和传递都极为不便,电子文件可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快速地进行处理和传递;
3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要阅读电子文件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办公设备;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3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就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3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文件;归档;工程
行。所以,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对在以“工程”为统筹视角下的电子文件归档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究。
一、从管理角度出发的电子文件管理
(一)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管理工作
(二)从计算机安全角度出发的电子文件管理
电子文件的存储,一般是直接放在硬盘中,可是由于硬盘易受震动、受潮等物理条件的无法避免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对于联网的计算机,病毒攻击从来就不会停止。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提高电子文档载体的保存寿命,为后期保护打下良好基础。电子文档载体与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除调温、调湿、防水、防盗、防光、防虫、防尘、防鼠、防雷电等外,还应具备防磁、防磨损、防强震、防病毒等措施。系统应设置密码,进行信息互锁控制,杜绝非法进入。任何电子文件都必须要有备份光盘,应尽可能放在只读一次写式光盘上,软盘不能作长期保存档案的载体。电子文件的归档还必须做文字说明,这样才能方便对文件的管理和使用。盘片要有确切的名称,要有盘片内容的文件目录,盘片使用的工作环境和应用软件要清楚,确保其内容的安全性,这也是目前所能采取的最佳的方式。
二、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电子文件的分类
应该看到,现在的电子文件的数量、容量都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依靠人工对所有的文档进行分类属性标记虽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随着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这种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可以预见的是,利用分类软件对这些文件数据进行良好的索引和归纳,将有助于把文件数据系统化,以便进行有效的检索。文件分类软件将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对文件进行自动标记,对一个待识别文件给予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记,这将成为以后的电子文件分类的发展趋势。
三、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
很多的电子文件管理软件都是各自为政,离开了原来的管理模式,所有的设计都不能被别的软件“拿来”为己所用,这是目前软件界的一大弊病,对于电子文件管理来说,就显得更为突出,明明是有很多字段、信息都是相似的,却无法进行改造,无法进行数据之间的链接。这就要求软件设计的时候做成一个开放状态的,可以进行软件嵌套使用,这样各个部门之间、各个高校之间、各个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数据都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共享,尽管采用的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管理软件,但是可以兼容,进行资源的链接、共享。兼容按照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一是查询数据库的兼容,即把后台查询的数据开放出来,供不同的软件开发者使用,以便设计他们的软件;二是查询方式的兼容,即软件设计者之间达成共识,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设计相似,模块之间可以被相互调用;三是查询结果的兼容,即只提供查询的结果,并不需要知道后台是如何操作的。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来看,前两种兼容由于涉及到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问题,软件设计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不大容易被采用,所以第三种兼容方式就
成为目前最有可能达成的共识。
四、与纸质文件的“配套”问题
现代文件管理流程有别于传统的文件管理流程,它既要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又要实现对纸质文件的管理,为了实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统一管理,现代文件管理也要突出统一的特点。管理也要突出统一的特点。因此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管理要实行同步归档、同步鉴定、同步整理、同步利用。目前来看,纸质文件逐渐向电子档案过渡,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鉴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实际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电子档案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文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证,从计算机实现上来讲,硬件设施和软件防护都不完善;从制度保障来看,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从工作人员素质上来说,缺乏一支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兼备的队伍。所以为了做好文件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当前做好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共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庄勋,陆仲耀.高校教研室电子文档的组织和管理[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4).
2、卫和平.企业电子文件如何归档[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