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特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谢伏瞻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热点聚焦·文学研究的方向拓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百年发展道路

冯宪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百年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文艺共同体理论探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1期

“中华性”: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话语创新

梁玉水李志宏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文学院,原题《“中华性”话语型与中国文艺理论建构》,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6期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朱国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题《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

胡疆锋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题《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1期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

吴承学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摘自《中山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前沿

国际哲学与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进展评述

刘闯朱科夫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1期

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化问题研究

徐慧丽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原题《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化问题研究——从人工智能创造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入》,摘自《私法》第17辑第1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学人与学林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转向

林枫葛少旗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0年4期

莱布尼茨和白晋关于二进制与《易经》的讨论

张西平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摘自《中国哲学史》2020年6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智能社会”

孙伟平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分析》2020年6期

回到马克思:全球生态正义的重塑及当代践行

刘洋李燕芳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20年6期

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袁银传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西方马克思学“马恩对立论”的驳斥》,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11期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意蕴

王青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1期

“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

余露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摘自《伦理学研究》2020年6期

中国话语建构的三个哲学原则

李双套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6期

中国共产党执行力系统研究

杨发庭马正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年2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自强不息”意义的历代诠释

张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原题《〈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摘自《西北大学学报》2021年1期

“意图”之辨与学术范式的建构

王艳丽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摘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12期

“精神世界”的逻辑

陈少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动态》2020年12期

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

庞学铨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原题《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管窥》,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1期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左亚文刘争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11期

政治、道德与历史之古今变奏

应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原题《政治、道德与历史之古今变奏——一种非历史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路径》,摘自《社会科学》2021年1期

世俗主义与性别政治

张超颖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摘自《读书》2020年10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艺术学理论学科与文学、美学学科的关系

杜卫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摘自《文艺研究》2020年11期

文学人类学:一种新型的人文学

彭兆荣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摘自《吉首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理论反思

赖大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6期

理论的危机与后理论的几种进路

汪正龙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轻文化语境下的微文学生产

赵勇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1期

如何重组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类属

金宏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严复译著对鲁迅“执中”之道的影响

俞兆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4期

从“民族形式”论争到“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考察

牛婷婷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4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周学军)

中国古代社会演进三历程理论析论

易建平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11期

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

韩建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10期

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张轲风戴龙辉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摘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4期

近代以来华北城市关系演变与经济中心定位问题

樊如森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摘自《南开史学》2020年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

张华腾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题《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以大陆学者的研究为中心》,摘自《河北学刊》2020年6期

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在筹备建国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

于化民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原题《多党合作与民主新政——论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在筹备建国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摘自《史学月刊》2020年11期

西方学术界重大传染病起源地研究的歧见和偏见

施诚倪娜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题《西方学术界重大传染病起源地研究的歧见和偏见——以黑死病、美洲天花、梅毒和1918年大流感为例》,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6期

美国史学界关于早期国族身份认同的研究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黄群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

江小涓孟丽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摘自《管理世界》2021年1期

我国经济循环重构:基于消费转型的实现机制

乔榛王丹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摘自《学习与探索》2021年1期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布局演变对中国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

闫冰倩田开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12期

新冠疫情对数字贸易的影响

肖光恩冉小东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题《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数字贸易及其规则构建的影响》,摘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

张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20年11期

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

洪朝辉作者单位:福特汉姆大学,原题《“一双看不见手”的百年误读——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摘自《南国学术》2021年1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国家治理结构的技术之维

黄其松刘强强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摘自《探索》2021年1期

国家制度建设的中国经验

汪毅霖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原题《国家制度建设的欧洲经验的逻辑、局限及与中国经验的分殊——以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狭窄的通道〉为起点的思考》,摘自《人文杂志》2020年12期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大数据反腐

董石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技术执行的组织整合: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大数据反腐》,摘自《电子政务》2020年11期

防护型集体行动的生成逻辑与体制性供给路径

张玉朱博宇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20年10期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研究

胡税根吴逍弛李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领导科学论坛》2020年23期

马克·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

何涛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题《极端个人主义的“伪政治”——马克·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20年6期

国际关系(栏目主持:张萍)

从民族国家到全球秩序: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政治图景

人工智能技术对战争形态的影响及其战略意义

贾子方王栋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6期

国际政治经济学50年:现实变革、议题设定与理论创新

王正毅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观察》2021年1期

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石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摘自《史学月刊》2021年1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民法典意义的法理诠释

陈金钊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摘自《中国法学》2021年1期

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与后果考量

雷磊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2期

从法学基础理论到法理学

田夫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摘自《中外法学》2021年1期

法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导向

朱景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题《回顾与反思:法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导向》,摘自《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6期

当法律遇见艺术

刘星显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原题《当法律遇见艺术——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形成及发展趋向》,摘自《江西社会科学》二〇二一年一期

裁判文书“引经据典”的法理

谢晶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题《裁判文书“引经据典”的法理:方式、价值与限度》,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6期

国际法话语权的生成逻辑与中国构建

孟于群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2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李凌静)

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转换及再出发

“社会建设”在我国政策中的演变

房莉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题《“社会建设”在我国政策中的演变——对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文献的回顾》,摘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6期

中国土地财政20年:构成与规模(1998—2017)

王涵霏焦长权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2期

青年农民研究:背景、议题与展望

熊春文陈家碧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自《青年研究》2021年1期

探寻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非经验主义道路

谢立中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1期

自我技术视角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

成伯清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原题《从修己到治人——自我技术视角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数字技术形塑制度的机制与路径

张茂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6期

成为“最佳实践”:试点经验的话语建构

王路昊林海龙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社会》2021年1期

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

张学敏周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原题《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新时代马克思核心教育思想再认识》,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年6期

推进我国香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蒋凯王涛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国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摘自《教育研究》2020年12期

新闻学·传播学

传播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彭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西北师大学报》2021年1期

THE END
1.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着眼整体、追求和谐——这种法的理念对今天“法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古代法律近代化的历程 学界传统观点一般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是以西方法律与法学进入、清末修律为发端。但是,中国近代法律的萌芽实际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与清末修律不同的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2.1.阜阳市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讲课课题10.第四课时Verb Tenses(2) 语文 沈影影 1.《国学》第四单元第七节《君子贵礼仪》(1课时) 2.《中国古代礼俗》(1课时) 3.《君子博学于文》(1课时) 4.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 6.《蒹葭》(1课时) 7.《西游记》(1课时) 8.《登高》(1课时)https://www.xredu.com/mobile/zixun/zige/21568_1.html
3.法治与中国社会譬如,中国古代法律无由发展出近代民法中的时效制度,“因善意、和平且连续的占有他人之物至一定时间,占有人即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这种公式自然不曾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律里面。”[27]原因在于,传统中国的礼治比较发达,各级政府为了避免查证上的繁难程序和限制诉讼,往往不会因为连续占有某物一年半时间以上而将某物归为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
4.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一)对历代法制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 学习中国法制史必然离不开对历朝历代法制指导思想的深刻领悟。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出其基本发展脉络:中国早在商、周两个朝代就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法律,也开始形成有系统的法律思想。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明德慎罚”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5.中国历史从夏到清,完整展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李学勤郭志坤联合所属专辑:细讲中国历史| 从夏到清,完整展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李学勤、郭志坤联合主编 广电总局推荐 声音简介 《左传?昭公六年》有关“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的 记载。 陶塑人形(商代晚期,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为盘发戴枷之人,男子枷手于背,女子枷手於前。造像虽简,但将其处景大致勾勒出来了。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209962290
6.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的最高体现,或者说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终极依据。”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依据;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实行“刑狱时令”和“灾异赦宥”制度;对于人命案件的处理,适用“以命抵命”的原则……这些可以说天人合一说的反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7.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8.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