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2020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张鸣起: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组长

内容提要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民法典的成功出台建立在深厚的经济基础、法治基础、社会共识和政治支撑保障基础之上。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作为民法典立法分“两步走”的第二步,民法典分则各编的立法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经验,回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对产权保护、公平交易、人格权保护、婚姻家庭和继承、侵权救济等制度进行了全面补充完善,与民法总则编一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民法典。

关键词民法典编纂民法典分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

□本期聚焦:中外法律史经验

中国律例统编的传统与现代民法体系中的指导性案例

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逐渐确立了律典简约化的理念与条例成文化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律例统编,形成了“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法律体系。中国近代在移植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制度的过程中,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建立了简约化的民法典与判例要旨共构的民法体系。中国古代与近代律例统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代建构稳定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民法体系,完善指导性案例制度不无借鉴意义。为了更好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在简约化民法典的体系下,我国民事指导性案例应当成文化,与民法典统编;同时创建指导性案例的整理与变更制度,完善“民法典为纲,指导性案例为目”的民法体系。

关键词法典简约化判例成文化律例统编民法体系指导性案例

论唐代无主物法律制度

顾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

内容提要唐律“山野物已加功力辄取”与“占山野陂湖利”条是唐代建构无主物先占制度的基本条款。无主物原则上归先占者所有,但以“加功力”为根本要件。阑遗物、宿藏物、漂失物等,因其处于无人有效管领的事实状态,故被视为无主物加以法律拟制。唐代无主物立法务实灵活,以民本主义和物尽其用为基本价值依归,鼓励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山川薮泽之利,“公私共之”。唐代以独特方式建构其无主物法律规范体系与秩序,体现了“中国经验”的特别旨趣,并为现代民事立法提供可能的史鉴价值。

关键词唐律无主物加功力罗马法

“开元六典”的继受传播及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胡兴东: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开元六典是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修撰而成的律、令、格、式及《唐六典》《开元礼》等六部法律性质的典章。开元六典是唐朝之后中华大地上诸王朝的法制,特别是法典法建设、发展的基石。从规范渊源看,开元六典在五代、辽、宋、大理、西夏、金、元、明诸王朝和政权中都是重要渊源,很多时候被直接作为法律渊源适用,或者作为法典修撰、典章制度建设时的“损益”对象。8—14世纪,开元六典在中华大地各民族政权中的全面继受和适用,对“中华民族”“中国”等近代主权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移植和传播,为中华法系形成提供了核心载体。开元六典的继受和传播体现出法制文明在国家认同、法律移植、国家软实力形成上的作用。总结开元六典的继受和传播历史,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开元六典中华法系法制文明

契约文明起源考:以古代西亚为中心

魏琼: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契约文明是人类关于契约的认识和实践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契约以及签署契约的条件、主客体、履行和违反契约之救济的规范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契约及其各种关系所蕴含的文明、进步因子,以古代西亚为中心,缕陈契约文明产生过程中的债务关系为起点,探寻早期商业贸易的兴起轨迹,追溯契约的诞生历程,梳理早期契约的类型,凸现早期契约成文化和法典化的遗存,大体勾勒出人类社会早期法律文明之一——契约文明的远古图景,揭示契约之治系人类社会法治化状态的起点。随着法治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依据与治理范式的理性选择,契约关系及契约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基石。以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等为核心,我国业已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契约法体系,但坚持不懈地追求契约之治,推动契约文明的进步,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仍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契约契约法契约文明私法史

□学术专论

论我国“特定区域”法治先行

王春业:河海大学法学院教授

通过政策的司法治理

李红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

内容提要司法政策是当代中国司法体制中一个特殊的制度设置,它以当下的政法体制、司法理念和社会现实为基础,具有时代和地域的合理性,是开展司法治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司法政策通过连接法律与政治、国家中心任务与司法审判,在个案裁判中促进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方面,要正面认可司法政策的法治价值;另一方面,要防止司法政策泛化和滥用给司法带来的危害。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明确司法政策的定位,优化司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机制,进一步提升司法政策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更好发挥其司法治理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司法政策司法理念司法治理

论比例原则对立法权的约束及其界限

陈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比例原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约束立法权具有正当性。然而在适用比例原则审查法律的合宪性时,应对立法者的形成空间给予必要的尊重。具体而言,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将审查内容分为事实认定、预测决定和价值评判三类,并结合结构余地将立法者的形成空间分为四个等级。仅在以此“四级审查模式”为基础对比例原则四项子原则的适用标准和强度进行重构之后,才可以避免法政策学进入法教义学的堡垒。德国司法判决发展出来的审查密度理论并未考虑审查内容在性质上的区别,不应适用于我国宪法中的比例原则。

关键词比例原则事实认定预测决定价值评判

算法规制的谱系

苏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不断增长的算法风险引致了算法规制的兴起。算法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存在于目标失范、算法缺陷、信任危机、防御薄弱、监管与责任机制不足等方面。目前的算法规制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算法规制谱系的轮廓,但仍存在规制思维、规制对象、规制主体、规制工具及法律关系等方面的诸多局限性。目前的算法规制谱系可以通过四个维度及不同维度间的各种联结关系进行刻画。在未来,应以人的主体性而非规制工具的效用为基础完善算法规制的谱系,以具备开放性、反思性和统合性的框架应对各种算法风险的挑战。

关键词算法规制算法风险谱系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的法治化路径

蒋悟真: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法治经济与法治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提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之举。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组织机制不科学、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费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法治化的本质在于尊重科学契约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国家与科学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权力(利)、义务和责任配置的规范化。需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法治化,以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权力配置为基础,以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权利保障为目标,以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责效兼容为保障,探索出既符合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又契合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治化道路,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治化权力配置权利本位责效统一

论反垄断法的重构: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

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立法与司法研究

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规范解释与实务观察

周翠: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06条和第104条对民事证据的合法性作出全新诠释,其分为证据收集合法和证据评价合法两个层面,前者并非后者的必要条件。依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06条的规范意旨,仅当取证方式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并严重侵害人格权或基本诉讼权利时,法官才得将证据资料排除在证据评价的范围之外。作为概括条款,该规范在“严重侵害”的判断上赋予法官权衡权限。为此,法官应当根据取证违反的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的保护目的和所侵犯的权利的价值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审查基准和密度,并尤其应当考量如下因素:被侵权人是否同意、取证出于故意、非善意还是偶然所得、举证人是否存在证明困难、是否处于正当防卫或紧急状态、是否存在更缓和的取证手段、利用证据手段是否会给被侵害人造成持续或再次侵犯等。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证据禁止证据收集证据评价

二审上诉问题重述:以认罪认罚案件为例

郭烁: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中,有公诉机关以“抗诉加刑”应对被告人“反悔上诉”,此种变相剥夺被告人上诉权的做法于法无据,且有违“上诉不加刑”等基本原理。“应否限制认罪认罚被告人上诉权”的问题,需要在考量我国上诉审运作逻辑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状况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上诉权理论以及若干比较法经验,应明确认罪协商之基石在于“对抗基础上的合意”,需有一系列制度安排予以保障;而认真观察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渊源及司法实践,不难发现该制度运行充斥着职权主义,甚至强职权主义色彩。在完全实现审前正当程序保障、一审庭审实质化之前,我国二审程序功能的发挥,将仍遵循“职权主义自我修正”的逻辑主线——全面保障被追诉人的上诉权是题中之义。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上诉权二审程序职权主义对抗制

□案例研究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扩张适用下对绑架罪的再认识

徐光华: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审判实践中,扩张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以限制绑架罪的适用较为普遍,对索债进行过度扩张解释,背离了债的应有含义;索债目的事实上已经不是区分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标准,而是一种借口。将绑架罪等同于非法拘禁罪与勒索财物等不法目的的结合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基于勒索财物目的而拘禁、扣押人质的案件也未必都被认定为绑架罪。绑架罪的实质在于对人身权利的严重侵害或威胁,将绑架罪的手段行为理解为对人身权利的严重侵害或威胁符合罪刑相适应,目的的不法程度对认定绑架手段的不法性具有参考意义。基于索债之外的目的而拘禁、扣押他人,没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仍应构成非法拘禁罪。应合理地限制解释绑架罪,及时调整罪刑关系。

THE END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法治韩非说这个办法不可取,"舜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以,所止者寡矣。"如果定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治理国家就方便了。他还主张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412974322567139&wfr=spider&for=pc
2.法律硕士联考中国法律的起源通过探寻夏、商时期中国法律的起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法律硕士考研[话题]# #法律硕士[话题]# #觉晓法硕[话题]# #法律硕士联考[话题]# #法学[话题]# #非法学[话题]# #法律硕士非法学[话题]# #法制史[https://www.jianshu.com/p/a1ae34520e6e
3.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法律的生效时间,通常分为下述的几种情况。(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公布具体的生效时间;(3)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开始生效。可见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条件。 8.关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的法律渊源而言,可以概括为以宪法为核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4.2003年法律硕士考研专业综合课及解析(3)法理学部分法律的生效时间,通常分为下述的几种情况。(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公布具体的生效时间;(3)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开始生效。可见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条件。 8.关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的法律渊源而言,可以概括为以宪法为核https://www.kaoyan365.cn/jm/959.html
5.法硕考研2014年综合课真题&答案解析A私有制是法律起源的经济根源 B 从存在形态看,国家先于法律产生 C法起源时就有别于道德、家教等规范 D 从一般调整到个别调整及法起源的基本规律 2.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法律 B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C自治州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787828
6.寻找中国的法律印记北大法律信息网起源 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批实践团成员 北京大学法学院韩康麒、王晨焕、陈敏同学 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律信息网、北京燕大元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国的法律印迹”暑期实践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招募、筛选、培训等流程,共组织了三个暑期实践团,分赴山西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579
7.獬豸简介獬豸像征什么獬豸外貌形态→MAIGOO百科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直到今天,在法学的殿堂,在法院的门口,我们常常看到它的代表法律、代表公平、代表正义的身影。 作为法律的象征,獬豸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民间,獬豸作为正义的象征,它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https://www.maigoo.com/citiao/230207.html
8.中国法律的起源夏代的法律具有习惯法性质,主要包括礼和刑两部分,具体表现为“夏礼”、“禹刑”及夏王发布的“王命”等法律形式。(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从法律的形成途径来看,中国法律的起源,最初是在部族征服战争和祭祀礼仪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经历了“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等方式,因而形成了礼和刑两种不同的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70&bid=1340&cid=14276&nid=14277&pg=1
9.2016法硕考研知识要点:商夏时期法律制度法律硕士考研中,法制史是重要的一部分,为方便各位考生复习,在此整理了法硕知识点关于“商夏时期法律制度”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夏代的建立与中国法律的产生 国家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中国在国家形成以前,也存在着没有阶级差别、也没有法律的原始https://m.koolearn.com/kaoyan/864525.html
10.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西方思想学界中的主流认为,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源时期 古希腊法律思想的起源时期同时也是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时期。古希腊最早的法律是城邦宗教的一部分,法律思想在这一时期便沾染上了浓厚的宗教气息,这也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宗教色彩浓厚的基调。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的法律观是神话的法律https://m.douban.com/note/7835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