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1

中国法制史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1

法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在自然环境对制度的影响方面,中国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这是今后需要完善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的西部在古代一直是很难逾越的高原,而东部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情况也是很难逾越的海洋。中国在古代虽然生活的领域比较广阔,但相对来讲是比较封闭空间,这导致我国几千年以来和其他国家很少有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往来。

汉初到南北朝时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主要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佛教到我国之后迅速被同化【世俗化的佛教】,未冲击我国传统法律【第一次外来文化的侵入】;清末民初西方法律文化冲击则导致我国传统法律体系彻底解体。【第二次外来文化的侵入】因此总体来说,我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一直是在自己的文化主导下,根据民族自己的需要来自我创造产生的,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法律体系的冲击。相比之下,其他古文明如印度等在法律文化上都曾经出现过断层,唯独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一直没有出现过间断。

长此以往的发展,我国传统法律已经自成体系,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高度成形化和体系化】很难再吸收其他国家的法律精神,最终只能面临全部保留或全部抛弃两种选择。

西方学者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自然生存条件”——中国人民生活在大河流域,总要面临河水泛滥的问题,为了集中力量治水,必须集合一切力量,因此古代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中央集权制的模式,这也塑造了我国古代传统法律。【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

西方人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公民生活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某些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甚至可以提出“卖国”的构想;而中国则会认为国家象征着民族的统一与尊严,绝对不可侵犯,不可分裂,中国人的事情要由自己来解决,不容外人插手。

地理环境会塑造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会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对于法律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非洲人很乐观、很懒散:自然环境优越,不愁吃穿【吃饭上树】)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第一个特征是集权,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我国一直是将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大地方权力小。

·第二个特征是专制,中央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身上。

——这种政治特征几千年以来在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反而是愈演愈烈。

学术表达:中国几千年在国家管理方式上一直是“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本质上还是集权专制,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平等可言】

专制集权和等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大部分专制集权国家都采用等级特权的统治方式。

国家属于某个家族或者利益集团,但是这个家族或者利益集团没有能力单独统治一个大国,因此它必须得到其他利益集团的帮助和支持。

统治者必须依靠一些家族或集团,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笼络,必须要给予他们特权【利益交换:你给我卖命,我给你特权】,这种资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最终统治者会选择等级化的管理。而在民主国家,这种权利资源的分配往往是平等的。

·出于统治者的需要,中国传统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百姓接受等级观念,自主地受约束。【法律的目的就是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别,向人们传递观念: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差别与生俱来、不可更改(宿命论)】

其一是刑事法律,统治者需要借助这种暴力形式来维护中央集权,中国传统刑事法律十分发达。

其二是官制法律,即约束官员的一系列法律,明确各级官员的权利和义务,调动官员的积极性。[1]

“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工商法律在古代中国并不发达。[3]

——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安全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任务

例证:“何不食肉糜”——古代皇帝的精力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

生活方式:农业、畜牧业、工商业

在熟人社会当中,社会治理更容易通过道德的方式实现而非法律途径,因为大家的预期可以通过道德实现。[4]一旦通过法律的形式就会导致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完全破裂,这种成本代价是更高的,熟人社会解决纠纷通常采用非法制方式。[5]而在陌生人社会当中,由于人员流动的迅速,人们通常从法律上主张自己的权利。[6]

农业社会对农业生产技术要求高,社会中只有达到了一定年龄的人才能掌握更高的农业技术,农业社会因此形成“尊老”的特点,很多资源会更多地分配给老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多体现为“以孝治天下”。[7]

男耕女织

比较流行的表述是:“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因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这种说法不准确,仅仅停留于问题的表面。

农业社会本身并不会当然地导致市场经济或自然经济,最终还是要看经营的模式和经营的目的。几千年来,在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的生产模式之下,商品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而非交换,因此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经济。[8]

由于可供交易的商品数量极为有限,缺少市场环境,为了维护商品交易安全而存在的法律很难实实在在的产生,这是古代中国民商事法律发展薄弱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君主→(法律:赏和罚)官员(代理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父母官)→百姓。

官制法不是行政法,因为行政法用来约束公权力,而官制法调动官吏的积极性,为统治者服务。【官制法和行政法在精神上不同,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2]因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这些思想观念在专制制度下难以出现。

[3]回顾之前的阶级社会部分:商人阶层对应着“只富不贵”者,我国古代长期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对此阶层进行抑制。不允许商人阶层强起来,以免其威胁统治。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认为:(1)商人较之农民不好管理【商人流动性强,掌握信息的渠道多,见多识广,不容易被愚弄】;(2)且由于农民拥有不动产,商人拥有动产,对统治阶级的依赖比较小,农民会更加爱护国家,与国家祸福相依。结论就是:遏制商人阶层的发展。

[4]熟人社会不容易产生法治。

[5]例如,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对方,使其承受道德上的负担(人情债),进而实现解决纠纷的目的,而且双方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好。在熟人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必须融入到他所生活的社会中,被社群中的其他人所接受和容纳。即使个人十分不情愿,也必须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良好。

[6]在熟人社会中,你的预期利益可以在漫长的共同相处的过程逐渐实现(来日方长),而陌生人社会中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必须通过一种迅速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即法制的方式。事实上,在西方的公司内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之间依旧会首先通过道德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也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最有利的方式(内部消化纠纷)。因此,本质上,人是理性的动物,大部分人做出选择必然是这个社会中最“经济的选择”,而社会关系不同,选择自然不同。

[7]农业社会中崇拜的是经验和阅历,游牧社会中崇拜的是青春和力量。聪明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会选择在西方社会中度过,年老的时候再回到中国生活,中国现在还是一个“老人社会”。我们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老年人,而真正迫切需要资源的年轻人却往往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现在领导人经常说:“青年人要选择吃苦”,而用青年人吃下的苦来养活老年人,这就是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形成的资源分配体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的提高(拉动内需的要求),社会资源的分配可能会向年轻人倾斜。但是,老人们担心自己失去既得利益,会更加强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阻碍这种变化。

【农业经济基础给整个法律制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以孝治天下;父母决定一切,掌握子女的生杀大权】

[8]西方的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使用大机器生产,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用于交换,这种农业社会的经济模式就是商品经济。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2.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演变史略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演变史略 一、古代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法律制度并非如现代社会中那般明确和完善。原始社会时期,法规主要依靠习俗和部落领导人的命令来维持秩序。在商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书面记录的法则,这些法则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对于生产力的控制,以及对下层人民生活方式的规范。https://www.tepnw.com/mao-yi-yu-jing-ji/457512.html
3.浅析中国历史上刑罚体系的演变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夏、商两代,于西周时期实现了奴隶制五刑的完善和制度化。西汉文、景二帝对肉刑的改革和武帝时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是中国封建制五刑的发端,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加快,最终在隋唐完成。唐之后的历代:宋、元、明、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778111
4.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西化的教训中,有学者则主张,法治国家建设发展到今天,不能再靠移植西方法律这样一条腿走下去,必须回顾法的历史,发掘传统中华法系的智慧。⑨当然,先秦法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虽然它非常实用,但是由于它的立意不够高远,因而很少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5.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一、法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 人类主要依徇三条线路进行了尝试, 即权威、哲学和历史。12—16世纪在人们普遍接受了古代以神权为代表的权威观后, 一些大胆的立法者将这种观念引入了立法, 法律成为了主权者个人意志的体现。16—18世纪当人们将法律从权威神学中解放出来之后, 走入了自然法“理性”的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6.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7.我国古代法律形式法典编撰的演变情况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皓,大皓是明初的特别刑事法规,是朱元璋“刑乱国用重典”的主要手段之一,处罚重于《大明律》,甚至是五刑之外的刑罚,大皓体现了 重典治吏 的思想,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朱元璋死后,明大皓也随之废止了。 5、清:例,清朝法律形式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例,有条例、则例、事例https://www.233.com/sf/yijuan/xianfa/20091213/093013526.html
8.《中国法律史》(朱勇主编)简介书评在线阅读系统阐述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产生、演变、发展、变革的历史脉络,全面分析其主要内容、内在规律、基本特征及社会作用 作者:朱勇主编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36.10 定价 ¥52.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6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