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习题

李永乐数学讲师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章节提要】

本章在中国法制史部分所占篇幅较小,但是内容比较重要。进入法制史部分的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一切从课本出发,尽可能多地记住课本中出现过的专业名词及其解释,尽可能多地牢记课本中讲过的内容。由于于本部分可出考点的地方很多,需要考生反复熟练地学习课本中的内容,以尽可能掌握法制史的学习方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和法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夏王朝的建立B.武王伐纣

C.商汤灭夏D.吕侯作《吕刑》

2.在罪人面上或者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留下痕迹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刑被称作()

A.墨刑B.劓刑

C.剕刑D.宫刑

3.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一断于法B.轻罪重罚

C.约法省刑D.明德慎罚

4.因一人犯罪牵连其亲属、邻里、同伍以及其他与之有联系的人,使他们一起承担罪责的刑罚制度是()

A.分户令B.连坐法

C.亲罪D.共犯

5.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嘉礼是()

A.祭祀之礼B.丧葬之礼

C.行兵打仗之礼D.冠婚之礼

6.西周专职官员管理立契事宜的人被称作()

A.司约B.质人

C.司刺D.小司寇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邓析铸“竹刑”B.晋国铸刑鼎

C.成文法之争D.郑国铸刑鼎

8.西周时期婚姻需要履行“六礼”程序,其中第五步是()

A.纳采B.问名

C.纳吉D.请期

9.西周时期审理民事案件被称为()

A.断狱B.听狱

C.听讼D.断讼

10.中国最早的五刑指的是()

A.大辟、膑、宫、黥、墨

B.墨、黥、剕、宫、大辟

C.墨、劓、剕、宫、大辟

D.墨、黥、宫、大辟、劓

11.据历史记载,“禹刑”指的是()

A.夏王朝法律的总称

B.禹制定的刑罚

C.夏王朝刑事法律的总称

D.禹以自身典范示范后世

12.商朝的法律总称叫作()

A.禹刑B.汤刑

C.吕刑D.九刑

13.西周时期,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是()

A.五过B.五刑

C.五听D.五罚

14.“三不去”的离婚限制确立于()

A.夏B.商

C.西周D.汉朝

15.西周婚姻实行的制度是()

A.一夫多妻制B.一夫两妻制

C.一妻多夫制D.一夫一妻制

16.冠婚之礼在西周时期被称作()

A.吉礼B.嘉礼

C.宾礼D.凶礼

1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我国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原则的是()

A.一夫一妻制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七出”“三不去”

18.西周中期代表性的法典是()

19.西周初期统治者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对“天罚”思想进行了修正并提出的立法思想是()

A.天命天罚B.明刑弼教

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

20.在我国历史上,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

C.吕刑D.法经

21.西周时期“以财货相告”称为()

A.讼B.告

C.狱D.诉

22.规定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是()

A.《盗法》B.《贼法》

C.《网法》D.《捕法》

2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A.“云梦秦简”B.《法经》

C.《九章律》D.“汉律六十篇”

24.《法经》的制定者是()

A.李悝B.吴起

C.商鞅D.管仲

25.在《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A.杂法B.盗法

C.捕法D.具法

26.贵族犯罪历来享受特权,“八议”制度最早起源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27.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其中偷盗国器宝物者被称为()

A.贼B.赃

C.盗D.奸

28.西周时期,买卖奴隶使用的契券被称为()

A.质B.剂

C.傅D.别

29.西周时期,司法官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所触犯的罪名是()

A.惟官B.惟反

C.惟内D.惟来

30.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已有不孝罪

31.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家长制发展而来

B.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严密的等级结构

C.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嫡长兄

32.下列关于西周礼刑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遽于事而不备于物”

B.贵族犯罪在适用刑罚上可以享有减免特权,一般犯罪能够获得宽宥

C.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一般不适用肉刑

D.贵族即使有严重犯罪,也不会被判处死刑

33.为惩治职官犯罪,商朝有“三风十愆”之规定,其中“三风”不包括()

A.巫风B.淫风

C.贪风D.乱风

34.关于古代刑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劓刑,即割鼻之刑

B.剕刑,是破坏生殖器官的刑罚

C.大辟,是指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使人丧失行走能力的刑罚

D.宫刑,是指在罪人面上或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35.关于《法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

B.《贼法》是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C.《捕法》主要规定了“六禁”

D.《杂法》属于诉讼法的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

1.夏朝时期对监狱的称呼有()

A.夏台B.钧台

C.囹圄D.内服

2.西周的罪名大体可以分为()

A.政治性犯罪

B.破坏社会秩序类犯罪

C.渎职方面的犯罪

D.侵犯人身财产方面的犯罪

3.以下属于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原则的是()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与小宗并无联系,相互不存在权利义务

C.大宗和小宗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相辅相成

D.家国一体,等级秩序分明

4.在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同姓不婚

C.履行“六礼”程序

5.以下属于中国早期法制特点的是()

A.成文法D.公开

C.不成文D.不公开

6.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关于婚姻解除方面规定的是()

A.七出B.三不去

C.义绝D.六礼

7.在西周时期,将审理案件称作()

A.断狱B.听讼

C.定分D.止争

8.下列属于西周时期刑罚适用原则的内容有()

A.眚B.惟终

C.非眚D.非终

9.以下属于西周的刑法原则的有()

A.因地、因时制宜

B.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C.宽严适中

D.同罪异罚

10.以下列举的活动,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

A.商鞅的连坐法

B.邓析“造竹刑”

C.子产“铸刑书”

D.赵鞅等人“铸刑鼎”

11.在周代礼制中,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

A.有恶疾B.有所娶无所归

C.与更三年丧D.前贫贱后富贵

12.以下属于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是()

A.一断于法B.刑无等级

C.法布于众D.轻罪重刑

13.下列人物中,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是()

A.孔子B.荀寅

C.叔向D.子产

14.下列属于《法经》篇目的有()

A.《盗法》B.《户法》

C.《囚法》D.《具法》

15.商朝法律除了汤刑之外还有()

A.不成文的习惯法B.誓

C.诰D.命

16.西周时期的司法官除了大司寇和小司寇还有()

A.司刑B.司刺

C.司约D.掌戮

17.西周刑罚除了墨、劓、剕、宫、大辟外,还有()

A.赎B.鞭

C.扑D.流

18.西周时有“三赦”之法,赦免的人员包括()

A.幼弱B.老旄

C.蠢愚D.非终

19.西周时期从赦的原则在司法审判中要经过“三刺”的程序,“三刺”是指()

A.讯群臣B.讯群吏

C.讯被告D.讯万民

20.商朝的法律渊源包括()

A.不成文法B.“誓”

A.“诰”D.“命”

21.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

A.“三赦”之法

B.“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C.“中道”“中罚”“中正”

D.“贵族无宫刑”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2.简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3.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分析题

旧律(指汉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新律)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晋书·刑法志》

(1)(法经》具体包括哪些篇目?它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特点?

(2)“旧律”具体是指什么?它在篇目上增加了哪三篇?

(3)《晋律》在法典的篇目体例上又是如何演变的?

五、论述题

“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如何体现法的作用和法的价值的?(法制史+法理学,新题型)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参考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和法的最终形成。传说大禹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逐渐形成新的国家行政区划,设“九牧”为管理九州的地方长官。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君主,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并最终导致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夏朝政权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余年。同时,国家机构和公共权力系统,包括军队、职官、监狱以及贡赋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A选项正确。

2.【参考答案】A

【解析】墨刑指的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留下痕迹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刑即割掉受刑人的鼻子。剕刑,秦汉时称作斩趾,此刑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器官的刑罚。大辟为死刑的总称,其执行方法主要是斩首。A选项正确。

3.【参考答案】D

【解析】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轻罪重罚、一断于法为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约法省刑为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D选项正确。

4.【参考答案】B

【解析】商鞅在战国时期变法中颁布连坐法。所谓连坐,即因一人犯罪牵连其亲属、邻里、同伍以及其他与之有联系的人,使他们一起承担罪责的刑罚制度。B选项正确。

5.【参考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D选项正确。

6.【参考答案】A

【解析】依据《周礼》,西周设有专职官员管理立契事宜,称作“司约”,并设“质人”作为市场管理人员。司刺为西周时期专职处理司法事务的官吏,小司寇是西周时期协助大司寇审理案件、处理狱讼的中央司法官。A选项正确。

7.【参考答案】D

【解析】针对上古时期刑不预设刑、临事议制的法律传统,春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明确主张法布于众、民征于书,要求打破世袭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崩溃,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D选项正确。

8.【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六礼程序。一是“纳采,即男家请媒妁向女家提亲;二是“问名”,即男方询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卜于宗庙以定吉凶;三是“纳吉”,即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四是“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婚约正式成立;五是“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六是“亲迎”,即婚期之日新郎迎娶新妇。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最终成立。D选项正确。

9.【参考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作“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作“断狱”。C选项正确。

10.【参考答案】C

【解析】中国最早的五刑指的是奴隶制五刑,具体为墨、劓、剕、宫、大辟。C选项正确。

11.【参考答案】A

【解析】“禹刑”为夏朝法律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故而得名。A选项正确。

12.【参考答案】B

【解析】《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B选项正确。

13.【参考答案】C

【解析】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周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经验,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五声”亦即“五听”,其具体内容是: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五曰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旺然”,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C选项正确。

14.【参考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关于婚姻解除制度的规定有若干条,被称作“七出三不去”。“三不去”是指: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C选项正确。

15.【参考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婚姻不合此三者即属于非礼非法。D选项正确。

16.【参考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冠婚之礼被称作嘉礼。B选项正确。

17.【参考答案】D

【解析】西周婚姻缔结的主要原则有: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婚姻解除的规定有:“七出”“三不去”。由此可见,D选项是婚姻解除的原则,而非婚姻缔结的原则。D选项正确。

18.【参考答案】C

【解析】西周经成康之治后,至穆王时国势渐微,财政拮据。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具体内容已不可考。C选项正确。

19.【参考答案】C

20.【参考答案】C

【解析】《吕刑》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了解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西周很多重要的法律制度和原则都是从《吕刑》中归纳出来的。《吕刑》中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制度,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C选项正确。除此之外,《吕刑》又被称为《甫刑》。对于《吕刑》所继承并贯彻的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须以德教为本,规定了例如“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上下比罪”等审判原则,考生应细致掌握。

21.【参考答案】A

【解析】西周已开始区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称“讼”;“讼,谓以财货相告者”;审理民事案件为“听讼”。刑事案件称“狱”;“狱,谓相告以罪名者”;审理刑事案件为“断狱”。A选项正确。

22.【参考答案】D

【解析】《法经》共有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盗法》是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定。《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捕法》二篇属于诉讼法的范畴。《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D选项正确。

23.【参考答案】B

【解析】《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B选项正确。

24.【参考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李悝“撰次诸国法”,即考察各国成文法,吸收各国立法经验,制定颁布了成文法典《法经》。A选项正确。

25.【参考答案】B

【解析】《法经》在篇目结构上共有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B选项正确。

26.【参考答案】C

【解析】西周在总结夏商刑罚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刑罚适用原则。同罪异罚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周礼。秋官》关于“八辟丽邦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后世的“八议”制度即源于此。C选项正确。

27.【参考答案】D

【解析】《左传“文公十八年》引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即毁坏礼法者为贼,窝藏贼者为赃,窃取财物为盗,偷盗国器宝物者为奸。D选项正确。建议考生熟练掌握各种犯罪行为所对应的名称。

28.【参考答案】A

【解析】西周有质剂和傅别两种契约形式。质剂是买卖契约,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须使用较长的契券,被称为“质”;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较短的契券,称为“剂”。傅别指的是借贷契约,“傅”即债券,一分为二称为“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执右券。A选项正确。

29.【参考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规定了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惟官”指秉承上意,倚仗权势。“惟反”指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指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指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指接受请托,徇私枉法。B选项正确。

30.【参考答案】A

【解析】《孝经·五刑》称夏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近代学者章太炎亦认为夏朝已有不孝罪。A选项正确。

31.【参考答案】D

32.【参考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贵族犯罪在适用刑罚上可以享有减免特权,一般犯罪能够获得宽宥。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一般不适用肉刑;也可被放逐乃至赐死,但处死不在市朝行刑。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贵族若有严重犯罪,也会被处死,只是不在市朝行刑。本题选D。

33.【参考答案】C

34.【参考答案】A

【解析】宫刑,又称淫刑、腐刑,源于苗民的椓刑,是破坏生殖器官的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B选项错误。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刺刻后再涂上墨,留下痕迹作为受刑人的标志,D选项错误。剕刑,也作刖刑、髌刑、膑刑,秦汉时称为斩趾,此刑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使人丧失行走能力,C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35.【参考答案】A

【解析】在篇目结构上,《法经》共有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盗法》是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定。《荀子·修身》解释:“窃货曰盗”,“害良曰贼”。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捕法》二篇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BCD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THE END
1.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包括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 B.具有礼治、德治、人治的宗法伦理道德特点 C.早期法律明显带有国法与宗法的双重性质 D.法律以维护团体利益为基本宗旨,强调社会成员的服从义务E.公法体系较私法体系发达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4ad7e98996044969b3e807fba361742e
2.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家庭本文,伦理法制;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无讼是求,调处息争;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不分”。基本特征:立法主体: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的主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13442948.html
3.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法律不是一般的规范,而是一种社会规范。其特点在于它所调整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在这一点上,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思维规范、语言规范,也不同于技术规范。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像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一样,具有规范性。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表现在法律规定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4.中国法律的起源有哪些特点?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8395df35c42a4184bad21684f6642658.html
5.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特别是在古代法律文化方面,新教材(必修一)在政治文明史中还专门设置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涉及了以罗马法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历史作用和价值。而新教材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方面,既无完整的法律文件内容的说明,更谈不上类似于古罗马法的完整专题设置。这看起来又不能不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6.第一题中国法律的起源有哪些特点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3545 法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by:八月方圆 1.8万 法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by:晚糖 6877 中国法律 by:阿楠有点咸 1324 中国法律史 by:律法故事_星汇 773 中国法律史 by:法商人才养成计划 13万 新中国第一匪案 by:英明神武安心觉罗 1.1万 中国第一家训 by:周翰国学 4.1万 中国法律思想史 by:龙行天下yanhttps://www.ximalaya.com/sound/75612122
7.201801信息参考淄博职业学院本期《信息参考》作为2018年开卷篇,重点撷取了关于“宪法的基本信息、历史起源、发展阶段、分类、有关原则、表现形式、创造规则、特性、各国宪法与中国宪法”等方面的介绍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摘要)》、修宪的重大意义、宪法宣誓以及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全院教职工更好地学习领会https://tsg.zbvc.edu.cn/info/1073/2096.htm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法律篇逻辑图】 ?专题五道德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考点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1)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起源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1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而世界不同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 同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国家与法的具体发展途径是不同的。中国法的起源的特点主要是: (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加强 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46.html
10.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这种关于法的观念在我国古代是共同的。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概念、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认识。一般说,法的理念是对法的认识,属于法律思想的一部分,但法律思想对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认识更加系统。法律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学者和政治家个人的法律思想。他们的法律思想多表现于著述、言论。其二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11.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1.关于法律的起源与演进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 B.法律的形成过程是法律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C.社会公共事务的简化和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是促进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12.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13.2003年法律硕士考研专业综合课及解析(3)法理学部分1.关于法律的起源与演进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 B.法律的形成过程是法律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C.社会公共事务的简化和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是促进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https://www.kaoyan365.cn/jm/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