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国外主流NFT交易模式及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案例,探讨在中国从事NFT将面临的法律监管。
///
背景
与此同时,NFT侵权第一案于2022年4月20日在杭州互联网法院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该案对NFT以及NFT数字作品的性质、NFT交易模式下的行为界定、NFT数字作品交易平台的属性以及责任认定、停止侵权的承担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相应的司法审查标准,系涉及NFT数字作品的新类型典型案例[1]。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结合国外主流NFT交易模式及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案例,探讨在中国从事NFT将面临的法律监管。
一.
什么是NFT
在介绍NFT在中国面临的法律监管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NFT以及NFT交易的主要流程。
“NFT”是“Non-FungibleToken”的缩写,中文含义为不可替代通证或非同质化代币。与之相对应的为“FungibleToken”(“FT”),即可替代通证或同质化代币。无论是NFT还是FT,都基于区块链而存在,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FT之间价值和作用相同,可以对等交换并拆分,如比特币和以太币都是典型的FT,虽然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比特币或者以太币,但是每一个比特币和以太币所代表的价值相同,可以对等交换;而NFT则不同,其通过区块链将每一个通证打上唯一的标签,实现了通证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各个NFT的价值互不相同,因此不可对等交换,且不可拆分。
二.
NFT交易
目前在国外,NFT主要在以太坊上通过智能合约进行交易,境外较为活跃的NFT交易平台主要有OpenSea、NiftyGateway、MakersPlace、Rarible、SuperRare和VIV3等。借助NFT交易平台,创作者可以完成上链及交易。
1.NFT作品上链
目前NFT基于以太坊上的上链费用极其高昂。但借助一些NFT交易平台,创作者可能实现无需GAS费便可在平台上铸造NFT作品,但交易平台通常会从NFT作品销售中收取佣金,如VIV3会承担NFT铸造和交易费用,但会从NFT作品首次和二次销售中收取服务费。
2.NFT作品购买
NFT作品上链后,通常储存在软件钱包中,如EnjinWallet、CoinbaseWallet、甚至是浏览器的Chrome插件中,如MetaMask。买家也需实现创建数字钱包用于存储购买的作品,并准备加密货币用于购买作品。但考虑到大多数人并没有加密货币,部分平台支持使用信用卡购买NFT作品,如NiftyGateway和MakersPlace。
3.二次销售
买家购买NFT作品后,可进行转卖,但根据平台通常制定的智能合约,每次转卖均需向NFT作品创作者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部分平台也会从转售中提取佣金。
三.
NFT交易在中国面临的法律监管
4.金融领域监管
为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除禁止在NFT交易中使用加密货币外,《防范NFT风险倡议》旗帜鲜明地指出,应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防范金融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地措施,如不得在NFT底层商品中包含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不得通过分割所有权或者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质化特征,变相开展代币发行融资(ICO);不得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变相违规设立交易场所;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NFT,不得为投资NFT提供融资支持;对发行、售卖、购买主体要求进行实名认证,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发行交易记录,积极配合反洗钱工作等。
5.知识产权法律监管
NFT作品的底层作品种类多样,包括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等。因此,在发行及交易NFT作品的过程中,对NFT底层作品的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容忽视。
因此,无论是作为NFT作品的发行者,还是NFT平台运营者,都应注意保护NFT底层作品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6.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监管
7.细分行业领域的特殊法律监管
前景和展望
[注]
[1]杭州互联网法院公众号2022年4月20日发文:《用户发布侵权NFT作品,“元宇宙”平台要担责吗?法院判了》。
[2]《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或者系统,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或者节点,以及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或者组织;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是指使用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
[3]《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4]《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一条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类别、服务形式、应用领域、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16年修订)》第九条。
[6]《通知》第二条、《公告》第三条。
作者简介
斯响俊律师
上海办公室合伙人
业务领域:投资并购和公司治理,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劳动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