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七种:
1.扰乱单位秩序的行为,如干扰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
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制造混乱;
3.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行为,如妨碍公交、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
4.流氓行为,涉及性骚扰、猥亵等;
5.煽动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如煽动群众进行非法抗议、游行等;
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如虚构紧急情况导致公众恐慌;
7.拒绝、阻碍执行公务行为,如妨碍警察、消防员等公共职务人员执行任务。
这些行为均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严格规制。
根据该法,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不同的处罚措施。
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
1.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的,可处警告或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拘留;
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同样适用上述处罚措施;
3.对于煽动扰乱社会秩序、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等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条款。
4.对于涉及邪教、会道门活动、故意干扰无线电业务、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制。
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或需要法律建议,请随时在找法网上发起咨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