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国内各大城市,听播客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西安本地播客节目《掰馍会谈》主创在线下与听众交流互动。受访者供图
“像是一位在耳边的朋友”,这是播客的独有魅力。
听播客到底在听什么?有人说是“边走边听万卷书”,也有人说“听过之后再回想,脑子里竟然什么都想不起来”……在听播客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这种媒介与更广范围的世界产生了某种连接,在自己的个人圈子里“听见”了另一种生活。
用声音记录生活
9月4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西安一家金融机构上班的马超背上背包走出公司,熟练地戴上耳机,继续收听上午通勤路上没听完的节目。耳机里播客节目的声音陪伴他度过拥挤的晚高峰回家路。
播客是对英文Podcast的直译,代表了一种基于互联网传播的音频内容,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网络电台节目。
这种媒介形式,如今越来越流行。
在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CEO舒玉龙看来,18岁至35岁来自新一线、二线城市的人群是播客的主要听众,他们往往兴趣广泛,喜欢户外运动、展览演出、文学电影、商业前沿文化等内容。
相较于传统媒介,播客之于听众的作用更多是闲聊与陪伴。播客节目《日谈公园》创办人之一的李志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想聊什么就聊什么,想请谁来聊就请谁来聊,想怎么聊就怎么聊。
播客也是一种陪伴
“明日复明日,明日有的是。”这是一档历史文化类播客节目《加州101》的口号。也正是在这平淡且琐碎的“明日复明日”中,主播“加叔”以声音为媒介,陪伴着无数听众。
在西安本地一档播客节目《掰馍会谈》中,你会听到关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户外徒步甚至看病就医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该节目主播之一的“白师傅”曾做过几年音乐类播客节目,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另外两位朋友,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做这档围绕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输出类播客节目。
“一方面是想让本地人更加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变迁中的有趣现象,另一方面则是想让更多外地人了解西安、认识西安、爱上西安。”“白师傅”坦言,这就是做该节目的初衷。
“播客是这些听众的人生背景音乐。”多年的播客行业经历,让李志明深刻体会到播客的特殊性,“如果说图文模式是最准确的、视频是最丰富的,那音频是最有温度的。”
小众兴趣的价值
记者出身的程衍樑在2018年与他人合作出品了一档播客节目《忽左忽右》。在这样一档自定位为文化沙龙类的节目中,他们会请来各领域的专家谈近期热点话题。
尽管中文播客的用户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听播客依然是一种小众兴趣所在。不过,这种小众兴趣的价值却在播客模式不断迭代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人称“加叔”的主播还有一档付费节目《中东往事》,其受欢迎程度在“看理想”“蜻蜓FM”等播客平台上远超其他同类型的历史类节目,以至于许多听众绕开付费会员只单独购买该档节目。
“这么多内容的梳理不是小工程,感谢‘加叔’带来如此丰富有趣的历史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东历史文化的高效切口,以便更好地观察世界、认识自己。”一位听众说,这档共81集、总时长超过4000分钟的《中东往事》,不仅让听众对中东历史有所了解,更让听众学会了以史为鉴去观察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