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南宋绍熙年始刻《十三经注疏》之后,元、明、清各朝均有翻刻。至清嘉庆年,由阮元重新校订的《十三经注疏》,一直传承至今。这部大书,囊括了儒家最重要的十三部经典:《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中《尔雅》是一部综合性辞书,为何也位列之内,而且还位列《孟子》之前呢
《尔雅》是几代儒家学者的集体作品
《尔雅》对于近半个多世纪都不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人来说,已经是个陌生的字眼了,很少见诸报刊媒体和大众话语中,更不要说学习与推广了。但作为中国人,至少应该知道我们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么一部伟大的经典。
大家知道,儒家经典是上古文化的主体。最早的文化典籍《易》、《诗》、《书》、《礼》、《春秋》被后人称为“五经”,都是经过孔子的研读整理、删修而传之后世的。儒家主张平民教育,提倡办私塾,为师者释经教经便离不开《尔雅》,而历代学习“五经”的人当然也会把《尔雅》当作工具书查阅。在2000多年儒学传播过程中,《尔雅》早已成为不可须臾离开的伴学工具。这应该也是《尔雅》进入《十三经》的一个原因。
《尔雅》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透过《尔雅》一书的产生和并入《十三经》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中国文字的一个认识和规范的过程。《尔雅》正是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和规范,才成为中国第一部记录、解释上古汉语和百科名词的词典。
那么,这部词典为什么叫《尔雅》呢“尔”在古代通“迩”,近的意思,相对上古不同时代语言而言,是指离《尔雅》成书之时较近的当代语言;“雅”是正的意思,相对各地的方言,是指“通用语言”,在这里是指“雅言”。《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译成白话就是:“孔子所说的雅言,在《诗经》、《尚书》和执掌礼仪过程中讲的话,都是雅言啊!”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不读诗书,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语,说的就是在正规场合(大雅之堂)要使用《诗经》和《尚书》中那些文明的语言,也就是“雅言”。由此可见,用“尔雅”做书名,实际就是说,这本词书对词义的解释,是以切近当时通用的文雅语言为准则的。
《尔雅》将2000多年前人们使用文字分成的十九类,按内容编次大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类:《释诂》、《释言》、《释训》,可以叫做通用语词部分,是对古代日常交流中的通用词语作语意上的解释。这三类收入2000多字,大约占《尔雅》全书二分之一。第二部分从第四类至第七类:《释亲》、《释宫》、《释器》、《释乐》,为社会名词部分,是对人类活动有关的百科名词作定性的解释。这四类收词不足全书十分之一。第三部分从第八类至第十九类:《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为自然界名词部分,包括了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可以说是对自然界万物称谓的具体定性解释。这十二类收词也接近全书十分之四。显然,作为辞书的《尔雅》是按照词性分类索引查阅的。
《尔雅》的这种分类,应该是西周至秦汉时代文化结构的一种反映,我们从中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一般生活状况和逐渐凝聚起来的文化传统。《尔雅》不仅仅是开启上古文献典籍的钥匙,也是了解上古时代人们生活的一把钥匙。
《尔雅》是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首先,《尔雅》中记载的许多名词,至今仍在我们生活中沿用。《尔雅·释亲》中记载了大量人伦关系,比如:“父为考,母为妣。”今天我们常用的成语“如丧考妣”,就源自于此。比如:“父亲姊妹为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在今天父亲的姐妹仍然称姑姑,舅舅和外甥至今仍是对应的长幼称谓。
另外,《尔雅》的记载,还为今天自然界存在的许多动物、植物,提供了历史的证据。比如《释木》中:“槚(音:jiǎ),苦荼。”指的就是茶树,古人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这是关于茶叶的最早记载。比如《释兽》中:“貘,白豹。”专家考证,其实指的就是国宝大熊猫。类似上述的解释,在《尔雅》中比比皆是,其百科全书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尔雅》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指导我们今天研读古代文献不出偏差。例如:文革中曾疯狂批判“读书做官论”,认为其老祖宗就是孔子,其理论基础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优则仕”。当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论语批注》中,对“学而优则仕”的解释是:“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依据这种解释,在中国大中小学掀起了批判“读书做官论”狂潮,又一次把孔子打翻在地,举国上下都认为读书做官是丑恶的事情,从而导致“读书无用”风潮席卷整个教育界,竟然还把一位考试交白卷的人树为英雄。真是荒唐的时代出荒唐的英雄。曾有一位跳水世界冠军退役当了干部,新闻报道使用的标题是“跳而优则仕”。显然,至今人们仍然认为其中的“优”当“优秀”讲,延用了文革的思维。
究竟怎样解释“学而优则仕”中的“优”字,才符合战国时代产生的《论语》的本意呢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注释:“优,有余力也。”朱熹引用了汉代以前三本词典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论语》的本意。应该说,宋代朱熹准确诠释了《论语》原著中“优”的含义。所以,“学而优则仕”的解释应该是:“读书人学习有了余力时就应该出仕,为朝廷做点事。”
我们按照《尔雅》等几部中国最早的词典,还原了原著的本意,与荒唐年代批判的“读书做官论”还有什么关系吗所以,我认为,在大力弘扬国学的今天,了解《尔雅》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古老词典,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