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互动式语言教学;交际法

1Introduction

Inanincreasinglyglobalizedworld,asameansofcommunication,languagehas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English,asauniversallanguage,hasbeenwidelyusedinChina.SoteachingEnglishcommunicativelyhasbeentheessentialgoalofoureducation.InthelongprocessofELT(EnglishLanguageTeaching)inChina,variousteachingmethodologieshavebeenintroducedandnumerouskindsofteachingapproaches,especiallyCommunicativeApproach,havecontributedmuchtothedevelopmentofELTinourcountry.

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bringhometotheEnglishteacherstheimportanceof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CLT)andcallfortheattentiontotheproblemswhenusingcommunicativeapproachesinELT.

2DefinitionofCommunicativeApproach

CommunicativeApproachtosecondlanguageteachingwasfirstthoughtaboutbyDellHymesandlaterdevelopedandsupportedbyCanale&Swain.“CommunicativeApproachesarepartiallyareactionagainsttheartificialityof‘pattern-practice’andalsoagainstthebeliefthatconsciouslylearningthegrammarofalanguagewillnecessarilyresultinanabilitytousethelanguage.”(GeorgeYule2000:194).

3CharacteristicsofCommunicativeApproachinELT

3.1CLTwillprovidemoreopportunitiesforlearnersinallaspects.

InELTclass,Classroomactivitiesmaximizeopportunitiesforlearnerstousetargetlanguageinacommunicativewayformeaningfulactivities.Weemphasismoreonmeaning(messagestheyarecreatingortasktheyarecompleting)thanform(correctnessoflanguageandlanguagestructure).Classroomwillprovideopportunitiesforrehearsalofreal-lifesituationsandprovideopportunityforrealcommunication.

3.2ActivitiesinELTclasswillemphasisondifferentkindsofangles.

Teacherswillemphasisoncreativerole-plays/simulations/surveys/projects/playlets-allproducespontaneityandimprovisation-notjustrepetitionanddrills.Classroomactivitieswillemphasismoreonactivemodesoflearning,includingpairworkandgroup-work-oftennotexploitedenoughbyteachersfearfulofnoisyclass.InELTclassoralworkismoreimportant,teacherswillemphasisonoralandlisteningskillsintheclassroom.Learnerswillnotjusthearingteacher,buthavingpersonalcontactwithlanguage,practicingsoundsthemselves,rearrangingsentencepatternsandgettingchancetomakemistakesandlearnfromdoingso.

关键词:皮亚杰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标准。最近,看了《皮亚杰教育论著》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论观点,使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一、学习理论

皮亚杰在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观。他认为以往对学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经典的看法是,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上的,我认为这一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释认知学习。”他认为学习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应,而是先有反应后又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联系。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强调主体的自身活动。

皮亚杰提倡活动学习和活动教学。他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主体的操作活动,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外部实物操作,还包括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起源于活动,从个体的发展来说,认知的最初发生也是从动作开始的,活动使儿童的认知得以发展,他把活动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活动使智力得到发展。另外,皮亚杰还重视游戏活动在认知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把游戏看做是“对有机体身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还把它作为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日益不断地综合以达到完全适应”的工具。

皮亚杰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他提出主动自发的学习,“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求儿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们应该主动,并不要求他们应该被动。”同时还强调兴趣、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借助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认为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因素。

二、启示

(4)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忙于传授新知识,这种近乎“灌输”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的图式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那种“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更应该学好新课改理论核心,改变传统性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当中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同时教师做好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4]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明确提出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等五个方面的对接,要求高职教育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

二、学材的特点本文作者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不同,学材是指学习所用的材料,一门课程的学材广义上可认为是该课程全部教学资源的集合,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专业课程的典型学材应主要包括与职业岗位相同或高度接近的专业工具、应用软件、专业设备、耗材等,行动导向教学中必需的项目化教材、引导课文等,延展性学习所需的视频资料、行业网站等辅助资料。总体来看,高职专业课程的学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一大部分高职专业课程已经进行了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教材抽象的描述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材的开发必须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生产现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模拟的职业活动来获取职业能力。

4.学材中的核心材料应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或生产过程高度贴近。例如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引导课文(又称工作页)等,遵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阶段,即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三、学材使用环境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下,学材应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再运用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当中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1.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整套学材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高度仿真的专业学习环境。目前比较合适的方案是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中,教师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科学、有效地设计学习岗位,让学生利用学材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学材的使用需要配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即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3.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在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从外部评价转向教学者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

四、学材开发与设计过程学材的开发者是教师,而使用者是课程的学习者。教师应基于专业对接岗位,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学材开发。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而言,为一门专业课程规划和设计出一套好的学材,既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随时更新和掌握第一手的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包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岗位工作过程、岗位工作材料等。学材的设计与开发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1.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与分析。主要明确以下问题:行业发展现状、人才层次需求、职业发展前景、岗位对工作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对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等,并对岗位能力进行描述和解析,找准本门课程应训练学生具备的能力条目,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或更新课程标准。

2.召开或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明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过程要素,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步骤、组织方式、工作要求、设备与工具等,还应包括在工作中所用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参会的实践专家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优秀技师、班组长、车间主任或基层部门负责人等,他们工作的领域应与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专业对口,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和足够的重要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

5.学材的发放。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将准备好的学材发放给学习者。学材发放途径要根据学材特点和学习者特征来决定。例如硬件学材必须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材可以采用开放式、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发放,并由学习者自由选择。

6.学材使用、反馈及调整。在一体化教室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开展教学实施,进行学材使用。搜集使用中的学生反馈,结合过程评价结果和课程校内外评价意见进行学材的修改与调整。

五、学材开发实例

2010年,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单片机课程组即开始着手对《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课程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至今已满四年。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反馈、调整,目前已形成教学做一体、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和一套软硬件结合、文本资料和信息化材料融合的学材。

1.开发过程。课程组在赴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工业园、中兴通信公司、武汉盛帆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子类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每年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动向和职业岗位能力更新情况,随后更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程项目设置,最后对学材进行设计与调整。

关键词:阅读理解因素分析启示

1.英语阅读的目的

2.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

1)Theaveragecitydwellerisalreadycontendingwiththeunwantedsoundsofhorns,engines,jackhammers,helicopters,sirens,jetsandstereos.(韩志先等,2000:2)

2)Inthefirstexample,acarbonanionisformedthatisstabilizedbyresonance(electronsdelocalizedoverthecarbonylgroupandacarbonaction).Inthesecondcase,acarbonanionisformedthatisstabilizedbytheelectronwithdrawinginductiveeffectofthethreechlorines.(ChristineNuttall,2002:11)

3.阅读过程的因素分析

英语阅读理解过程远不至于交际理论所分析的那样简单、单纯,不受外界的影响。阅读理解过程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其过程是在大脑这一“黑匣子”中进行的(Sperber,etc,2003)。人类对阅读过程的认知随着语言学、认知神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进步在不断地前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影响这一过程的众多因素。尽管人类还无法穷尽影响这一过程的所有因素,但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物理、心理及生理的方面都会影响到阅读的过程和结果。据此,影响阅读理解的众多因素可以大致如下:

3.1语言因素

3.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这里主要指除语言知识之外的世界知识,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框架(framework)之类的东西(Ungerer,2001:185)。知识是指一个人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总称。读者的知识因素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理解的程度和理解的结果。文本表面上看来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静态的实体,而实际上是作者的经历、经验、观点及态度等的反映,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语言外的动态实体,是一个把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东西,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一个缺少对客观世界了解的读者,很难理解对此世界的主观反映。没见过火箭的读者就难以想象火箭的构成,更难以对火箭在太空中运作情况的描述;未见过电脑的人,很难理解电脑的桌面是什么样的,菜单是什么样的。可见,读者的知识因素严重地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3.3文化因素

3.4语用因素

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听话者)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所表达的意图和后者所识别的意图之间总不完全重合,有时读者或听话者所丢失的内容多于识别的内容,交际未达到目的。语言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之间并不完全对应,间接言语行为和言外之意常常发生,而这往往是作者的意图之所在。因此对读者和听话者来说,要不断培养一种推导“符号超载”意义的能力(熊学亮,1999:160),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的能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是借助于上下文一定的语言环境表达的,所以理解上下文环境对作者的意图推理至关重要。而上下文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与一定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为什么有话不直说,甚至“声东击西”呢?这种情况下,要求读者去推理作者的真正意图,而潜藏在这一意图后面的仍是交织的文化现象。

3.5推理能力方面的因素

3.6认知因素

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喜欢逐字逐句,生怕漏掉什么,并且时不时地去复读;表面看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有助于整体的理解。但这样做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有碍于理解全文。阅读的目的是力求理解或吃透语篇的整体篇义,由于人的工作记忆有限,如果对局部信息“过度处理”,只能加重记忆的负担,消耗阅读者的能量,阅读者因此而变得疲劳,因而也影响了后面的认知处理质量。Rumlehart(1977)的实验证明,如果阅读者平衡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在理解质量保持70%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阅读速度,便能获得阅读速度最快、理解效果最佳的阅读效益。

3.7情感因素

4.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4.1习得和学得

4.2培养推理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语篇只是作者对自己的经验、观点等的一个编码结果,是个静态的东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一个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作为认知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旺盛的精力,不断地利用作者所提供的信息推知隐含信息和未知信息,力图形成最连贯的心理表征,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培养推理的习惯和综合的能力。

只有经过推理,才能在看似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动态的联系,把看似彼此孤立的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作者含而不露的东西明晰化,在作者提供信息的基础之上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也要综合,经过综合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理解语篇,既见“树”又见“林”,掌握语篇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如果说推理是作者思路的延伸或领略作者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径;那么,综合可以说是作者思路的浓缩。

推理和综合是读者理解语篇的两个有效途径,是认识者参与语篇理解的主要过程。因此,在阅读实践中要不断地培养推理和综合的能力,养成推理和综合的习惯,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阅读理解中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障碍。

4.3创造有利的阅读环境

阅读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因素,要力图疏导、克服阅读时的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宁静、舒适、熟悉,排除可能造成阅读者分心、消耗注意力的东西。阅读是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只有认知、情感等因素协调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5.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并就此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只有靠读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积累;阅读建议对策的有效与否也需要教师和读者在阅读教学和阅读实践中去检验。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在实践中对教师和读者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J.P.Gee.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TheoryandMethod[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F.Ungerer&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3]D.H.Brown.The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4]D.Sperber&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

[5]JackArnold.Affectinlanguagelearning[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ChristineNuttall.外语阅读技巧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8]韩志先,贺慧声,吴京汩.英语泛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伊娜.学习与习得殊途同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一、大学生就业挫折社会调查研究

(一)抽样结果

2013年10月,在河南省抽10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53份,回收率85.3%,剔除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807份,有效率94.6%。

(二)测量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性别、民族、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成长环境等个人信息。

2.自编《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此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并经过试测,信度、效度检验以及修订后完成,以五级量表为主要题型。

(三)统计方法

用SPSSl3.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四)研究结果分析

1.《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的编制

对不同专业的30名大学毕业生和20位专职辅导员进行访谈,请5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进行审核,形成20个项目的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探索了影响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四个方面,不公平竞争因素、学校因素、自我因素和其它因素。采用一次性取样,将其中的400份作为第一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问卷的因子结构,然后用另外的407份作为第二个样本,对第一个样本所获得的因子结构进行验证。

(1)问卷的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同质性信度作为问卷信度检验的方法。同质性信度又称为内部一致性,是指每一个量表是否测量单一概念,一般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为检验标准。Cronbach'salpha系数达到0.90以上,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非常好;若Cronbach'salpha系数达到0.80以上,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很好;若Cronbach'salpha系数在0.70左右,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一般,是可以接受的最低信度值。在本次调查中,各指数都在很好的范围内,问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作为研究工具。

(2)问卷的效度检验。卡方比率X2/df在2.0到5.0之间模型可以接受,X2/df越小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越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越小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越好。GFI、AGFI、CFI、NFI、IFI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越好。根据这些标准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指标显示模型拟合完好。结果表明:该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2.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大学生就业挫折因素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因素1(竞争不公平感)和因素3(自我因素)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的不公平感和自我归因明显高于女生(P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多将就业挫折归因于不公平竞争、学校和其他因素,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归因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挫折的各因素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都极其显著(P

二、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干预研究

(一)样本筛选

在商丘市四所高校招募2014届毕业生。筛选出4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人,男生7人、女生14人;对照组24人,男生8人、女生15人。

(二)研究工具

1.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此量表为Watson&Friend(1969)编制。此量表得分高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高。量表中所含的28个条目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

2.交往焦虑量表(IAS)。此量表为Leary(1983)编制。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按“一点儿也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其总评分从1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T为实验组前测和T2为对照组前测;T3为实验组后测和T4为对照组后测;X为实验组实验处理;T5为实验组追踪测量和T6为对照组追踪测量。

(四)研究程序

1.场地与设备。场地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排练厅。设备有钢琴、CD音响一套、软垫13个,打击乐器(大鼓、小鼓、手鼓、三角铁、碰铃、响板等)。

2.团体类型。该团体针对自愿参加音乐疗法团体辅导的,运用接受式音乐疗法的手段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挫折心理。

4.团体性质:结构化、封闭式、同质性,成长性,治疗性。

(五)音乐疗法团体活动方案设计

该音乐疗法团体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主题实施阶段、团队成长阶段、总结阶段。活动内容为热身与放松、语言类、器乐类、肢体活动等。

(六)结果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各因子前测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与对照组被试前测比较,在IAS、SAD量表及分量表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2.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各因子前测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音乐疗法团体干预后实验组被试与对照组被试后测比较,在IAS、SAD量表及分量表的因子分上差异及其显著。

3.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各因子前测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音乐疗法团体干预后实验组被试在IAS、SAD量表及分量表的因子分上差异及其显著(P

4.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各因子前测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对照组被试前测与后测之间在IAS、SAD量表及分量表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三、结语

关键词法理学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要回答“如何进行法理学的教学”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法理学的学科特性是什么,即法理学对于学生的贡献是什么;(2)通过什么教学法可以更为有效地将法理学的学科特性凸显出来;(3)该教学法应如何具体操作。

1法理学学科的独特性

法理学的学术品格首先是其批判性。法理学自身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对“法理学是什么”的本体性的追问。法理学与哲学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法理学“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并尽可能给出答案”。①法理学追问的是法的本体问题,即对法的存在本身及以何种方式存在进行追问,这意味着法理学具有批判性的品格,对现存的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法理学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质疑现存的对法的原理和基本问题诸多的回答,不断地探究意义,不能停止对问题的探究。

法理学的第三个基本品格是参与性。考夫曼经由对纯哲学家的法理学、纯法学家的法理学与非哲学家的法理学的批判后认为,“只有经过积极的后思和共思,通过自己参与探索,人们才能占有一种哲学家的学说”。③考夫曼紧接着又指出,传授是与哲学的本质相悖的,传授也许可以收获很多,但正如纯法学家的法理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这种科学主义的法理学最后就会蜕化为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再也没有能力展开事物的其他方面,只会导致所传授的思想僵化、硬化和绝对化。

2研讨式教学法对于法理学教学的适用性

独白式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受众。独白式教学的教学思维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性,强调的是所传授知识的权威性。这种独白式教学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极具影响,从小学至研究生阶段学生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这种独白式教学。而且对于理工科知识的普及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人文学科,尤其是法理学来说就很不合适,甚至会使得法理学的学习在这种独白式教学之下仅仅成为一些断语、一些知识片段。

研讨式教学是与独白式教学相对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西方学术世界广泛存在着一种“seminar”的教学,其含义就是一种研讨式教学,先生将其音译为“席明纳”,理解为“席”地而坐,“明”经辩理,广“纳”群贤。德国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研讨式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师生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联系法理学的独特性,研讨式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法理学教学具有适用性:

首先,研讨式教学强调主体性。在独白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教师是权威,而学生是受动者、知识的汲取者。这是一种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学习过程是机械被动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扼杀掉。研讨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讨式教学将独白式教学的单向度知识传授改变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其次,研讨式教学强调思想训练。研讨式教学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是一个思维逐渐深化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意味着主体可以从自身之外对外界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疑惑、作出评价、给出解答。这个过程本身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这种主体性也不能是无所限制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评价都应该具有理论脉络,也就是说思想不是信马由缰,而是有规范、有论证的。在法理学的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法学既有的理论脉络,所作出的思考就是天马行空的玄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研讨式教学强调参与性。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参与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师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是平等的,通过平等参与、共同探究来进行研讨。如果说独白式教学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中还有其作用,但是对于法理学学科的深入学习就不合适了。法理学的学习不能通过传授,因为传授本身会将知识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而研讨式教学法正是通过平等地参与对话对问题进行探讨,拒绝传授,学生对法理学的认识因而就是开放的、不间断的深化过程。

3研讨式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研讨式教学法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讨模式,具体到法理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操作:

3.1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包括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体现了学科前沿的具有研究性的新问题。④这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对于法理学来说,有时基础知识性问题本身同时也是学科前沿的具有研究性的新问题,比如,对于“法律是什么”这样一个本体性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法理学的基础知识基础,同时在对“法律是什么”的解答中可以开放出若干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问题,而且“法律是什么”也是法学前沿的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新问题。

3.2研讨问题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师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就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是师生对话,也可以学生之间对话。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做富有开放性的理解。在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理论透视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应注意的是研讨过程的开放性应是在依循着相应的理论脉络的前提下进行。

3.3作出初步结论

注释

①[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3.

②[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6.

③[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11.

④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法理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方式

[作者简介]张婧飞(1981-),女,黑龙江鸡西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法理学,(辽宁大连116026)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法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Y17)

法理学本科教学是否科学,对整个法学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实际教学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法理学因其体系庞杂、内容抽象、理论深奥而在实践教学中常常收不到预期效果,更有甚者,影响学生对法理学乃至法学的兴趣。法理学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尴尬境地,引起了高校法学尤其是法理学教师的反思。

一、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困境

2大一新生面对法理学无所适从。法理学作为法学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接触法理学这门课程时,既满怀希望,希望大学生活能以一个良好开端展开,又诚惶诚恐,唯恐输在起跑线上;既感到陌生,因为面对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又感到新鲜好奇,因为今后将有可能以此为生。因此,对法理学这门课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虽然从他们接触法律的那天起就明白法理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觉得法理学枯燥、空洞、抽象、难懂,与他们最初所期望的应用性极强的法学专业相去甚远,而且不知应从何处下手开始学习法理学,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迷茫与困惑,进而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掉队,甚至放弃法学专业。

3法理学教学方法单一,法理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理论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采用较多。教师常以一定的法学教材为蓝本,系统讲授法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对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进行抽象的阐述和分类并对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介绍。而学生被动地听,几乎没有反馈。师生之间难以互动,教学双方热情都不高。这种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淡化了对知识的好奇,难以培养法学思维方式,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4对法理学重要地位认识不足。目前一些高校对法理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只开设16门核心课程必需的法理学课程,而没有相应的开设法理学方向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很多学生也认为,法理学虽然重要,但是法理学的学习对于从事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只要学好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这些重要的部门法,就能够做好法律实践工作。而像法理学这样纯理论的科目只有法学家或者对法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才研究,与法律实践工作无关。因此他们认为,法理学的学习无关紧要。

二、法理学本科教学的目标体系

2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法理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视角,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法律职业者只有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才能得出合乎法律精神和逻辑的结论。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离不开法理学的学习。首先,法律思维所运用的基本概念由法理学加以清晰的界定和解释。其次,法律思维规律的领悟和把握离不开法理学的学习。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对法律的新需求,学习法理学,对掌握科学的法律理论和方法、培养法律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三、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出路

在笔者从事法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法理学看似好学,实际上难学。而教师在讲授法理学课程时,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要将法理学讲好、提高法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如何改进法理学的教学方式,如何提高法理学的教学质量,是法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师生一直以来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一天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我们期待的法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束之高阁。因此,有必要对法理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作为一名法学教师,在讲授法理学时,大凡会对目前我国法理学晦涩深奥的教材语言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深的体会,笔者想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法理学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追问式教学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常用的教学方法,世界著名学府哈佛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闻名世界。案例教学法是指用实践中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实际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法学素养。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克服理论教学中空洞说教的弊病,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社会实际,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1]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案例时要将案例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找案例。如在讲解法律原则时,引用案例:1994年黄勇斌与张学英相识,于1996年底公开以夫妻的名义租房同居。2001年2月,黄勇斌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治疗期间,张学英不顾他人的嘲笑和挖苦,俨然以妻子的身份陪侍在黄的病床前。2001年4月,黄立下公证遗嘱,将其去世后的住房补贴、公积金和原住房售价的一半赠送给张学英。黄去世后,由于其妻蒋伦芳拒绝执行该遗嘱,张学英诉至法院。最后法院以原告与被告丈夫间的婚外情为由,认定被告丈夫的遗赠财产给原告的协议违背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法律原则宣告该遗嘱无效。[3]对于此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该案中法院对法律原则的适用出于何种考虑?是为了防止个案的不公正,还是为了弥补法律漏洞?(2)你是否认为如果判决黄的遗嘱有效会产生极端不公正的结果?(3)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应慎重考虑哪些原因?这样一连续问题的设计,学生浏览案件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法哲学

法律科学

法律理论

一、语义分析视域下的律学、法学和法理学

在这里要必须提及的是,仅以注释为业的“律学”之花虽然一枝独放长盛不衰,但在期间洋人的枪炮声中终于凋谢。国门打开,西方法文化大肆入侵,“引进西法,修改旧律,会同中西”便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学理论从对立冲突到调和融合,最后,传统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终于在这种冲突和融合中自行解体③。体现在语言上,最明显的就是融“法”入“律”,将西方先进的“法学”与中国强势的“律学”合而称诸“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从此变成一个偏正词,而且是一个前偏后正的偏正词,重心于“律”了。律学从此从立法、解释法律、执法、司法、守法直到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大力而全面(这里未说“健康合理”)地发展,但不幸的是,在这次法与律的磨合与撞击过程中,国人只丰富了“律”之技术却不知不觉地、继续无形地消解着“法”之本有的价值认知和反思批判维度,即法学之思和法理学之反思。

二、律学、法学与法理学的概念与图表分析

律学……E实然法(规范、技术)……E现实主义、分析实证

法学……E应然法(原则、理想)……E自然法

法理学……E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关系……E价值批判与反思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律学是社会控制的工具之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它是用分析、实证的方法对实然法(主要指规范、技术等)进行研究的知识总称,其往往只体现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在“律学”的视域中,“恶法亦法”(实应表述为“恶律亦律”)的命题也就不难理解了。相比之下,法学则是塑造和维护社会共同理想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道德的视角对律学的反思,正所谓“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七臣七主》)但法学最终仍然只是以曲折不同的方式为现存的“律法”(实然法)之存在寻找其存在之合理性的理论根据,因为法学很难(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Value-free)。也正是在法学的视野中,我们才不难理解“法律的不法”现象。实际上,唯有法理(哲)学才是从对人的终极关怀出发,对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关系问题进探寻和批判,对法学的反思进行再反思,完成一个“肯定DD否定DD否定之否定”的理论回归。正因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法理学就是“人学”。

作出这样的分类与界定是很有意义的。律学、法学与法理学这三者确实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旨趣和功能,作出这样的界定划分,有助于让我们明白“法”与“律”不是一码子事,它们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而不是我们日常所认为的那样(认为它们是同一个东西)。这样划分后还让我们能够明白,法理(哲)学不是一门“技术活”,而是一门“智慧”之学,是人类本有的批判与反思能力在法的领域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向度。它还让我们认识到法学(这里是广义的法学)的发展是一个矛盾不断辩证运动的“过程的集合体”,在法学领域中充满了矛盾和矛盾的运动,任何试图制定出一部“永恒之法”并以此一劳永逸地一统“法世界”的尝试都将为后人所不齿,任何试图在法学理论领域中一元化并对“异已”理论或文化不断贴“标签”的行为都将为历史所嘲笑。只有在这种理论认识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宽容多元文化的并存,才能理解当前“综合法学”潮兴起的原因和价值,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寻找到我们中国法理(哲)学的出路和未来。

三、法理学的范围和功能

关于法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⑦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样,法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关系问题,表现在实际生活中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

最早对这个问题系统地理论阐述和探求的人是柏拉图。虽然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学派已经引发出了“法律应该是什么”和“法律实际是什么”的两个冲突命题,但对二者的“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理论探索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派。柏拉图从“正义”入手,将正义分为道德的正义与法律的正义,即以正义为纽带来处理应然法(道德正义)与实然法(法律正义)的关系问题,以此试图构建社会治理模型的框架图景。由于他在法治与人治(德治、贤人政治、哲学王)的两极思维中举棋不定,最终造成其一生的二元论“紧张”。叙拉古理想国之梦破灭以后,他走出两极思维,开始重视法律(法治)一极存在的价值,提出“法律是第二等好的选择”,从此奠定了“道德正义(应然法)DD法律正义(实然法)二者之间关系是什么”的法理学基本问题框架和研究路径,打开了法理学研究的真正大门。

历史上所有的学派都必须正确面对这个问题并作出回答。据此我们也可以分出三大类别:其一是二元对立派,它在两极思维中将实然法与应然法对立起来择一而从,故又可以分为德治派和法治派;其二是两极溶合派或辩证派,这当中又可分为“德主法(律)辅”和“法(律)主德辅”两种;其三便是虚无派或者怀疑论者,如老子主张“惟道是从”、“无为而治”。

如果说哲学是人文科学的“黄昏的猫头鹰”,那么法理(哲)学便是法学知识大厦上的“黄昏之鹰”。阐释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研究主体不可能摆脱“前见”的影响进入研究,任何法学研究的“观察判断”都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⑧。法理学的任务也许正是要对这些“判断”的逻辑“前提”开展批判,通过不断的“前提判断”推动对人的关怀与反思,推动这个世界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由和正义,朝着实现人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生存”之目标不断努力。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说过,社会发展的进程本身是没有计划的,或者说文明和国家的形成并非以任何“合理的”方式进行的,由于进程没有目标,所以也不可将“发展的进程”直接视同“进步的进程”。但发展的进程是有序的,有方向性的,就法律这一现象而言,能够直接胜任此“导航员”职责的,唯有法理学。

最后,我想用邓正来教授的一段话来暂时结束本文的讨论:“我认为,尽管中国法学重建的任务极其繁重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甚多,但最为艰难且最为基础的工作便是建构起我们这个时代所的法律哲学”。⑩最终使法学在与其它场域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中摆脱“不思的”依附状况,维护其自身的自主性和批判性。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注释:

①参见目前多数教科书;

②张国华著,《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P405;

③刘金国刘双舟,《中国法理体系的演进及其启示》,《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④J.W.Harris,LegalPhilosophies,Butterworths,London1980,P1;

⑤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P1;

⑥舒国滢,《面临机遇与选择的中国法理学》,电子版

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P219;

⑧参见刘星,《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一个疑问和重述》,电子版

⑨徐利英陈虹伟舒国滢,《徜徉于法学与美学之间—舒国滢教授访谈》,电子版;

THE END
1.牛津法学手册OxfordHandbooksOnline成交结果公告牛津法学手册 Oxford Handbooks Online成交结果公告 项目概况 成交供应商信息 采购服务信息列表https://zb.whu.edu.cn/info/1047/80751.htm
2.牛津词典app免费版牛津词典软件下载如发现版本老旧,欢迎邮件反馈tousu@liqucn.com,或移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官网下载最新版 介绍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一般又称牛津词典app,牛津字典app。 收录《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和《牛津初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融合牛津4大https://m.liqucn.com/os/android/rj/726475.wml
3.《牛津法律大辞典》([英]沃克著)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牛津法律大辞典》,作者:[英]沃克 著,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最新《牛津法律大辞典》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牛津法律大辞典》,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8754238.html
4.中国企业携手私募股权基金对外投资指南综合其他中国企业携手私募股权基金对外投资指南运筹帷幄把握先机ChinaFundingtheWorldAnInternationalPrivateEquityInvestmentGuideforChineseCompanies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6版版权声明本《指南》的全部内容均有版权并受版权法和全球任何其他适用法律的保护。版权所有者保留有关本《指南》的所有权利。其中特别注明作者的部分,版权由作者所有,未https://www.bgcaijingpro.com/doc/80997.html
5.LegalTechnologyLegalNewsCoverageLaw.comLegal Technology legal coverage, commentary, and expert analysis from Law.com.http://www.law.com/international-edition/topics/legal-technology/
6.《牛津法律大辞典》.pdf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牛津法律大辞典》.pdf。牛津,法律,辞典 收藏 分享赏 1 内容提供方:wsmggo 审核时间:2018-05-11 审核编号:8074111111001101 认证类型:实名认证 能力类型:内容提供者 领域认证: 版权证书: 区块链号: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10/165736073.shtm
7.[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图书价格书籍图片网购评论牛津法律大辞典(精装).。。 作者: 英 戴维·M·沃克 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 装帧: 精装 大众图书店 北京市朝阳区 大众图书 八五品 ¥28.00 2019-01-21 上书 加入购物车 收藏 牛津法律大辞典【16开精装】 作者: 英 戴维·M·沃克 北京社会与科技发https://www.kongfz.com/topic/2815324/
8.从依法行政到建设法治政府——应松年文选论行政程序法在线免费一、行政程序法在程序法中的地位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把行政程序法提上了议事日程。关于程序法,传统的看法是: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释为:“用来申明、证实或强制实现这些权利义务的手段,或保证在它们遭到侵害时能够得到补偿。”日本赤坂昭二《法学基本理论》认为:“程序法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37615031850241086
9.元照法律词典布莱克法律词典等下载牛津法律大辞典pdf版下载 http://download.putclub.com/newupdate/daily/LegalEnglish/牛津法律大辞典.pdf 4、在线法律英语词典 http://www.legaldictionaries.org/ 5、在线英英词典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 6、在线英汉词典 http://www.dict.cn/ 更多法律英语资料,以及法律英语互动学习,请到 普特法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961635/?type=like
10.试析海上行政执法中的特殊证据规则期刊[5]陈光中, 主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5. [6](日)田口守一;刘迪,张凌,穆津.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0. [7](英)沃克(Walker,D.M.)编辑 北京社 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牛津法律大辞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ujxyxb2023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