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品与数字化的有关法律问题论著

民法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人类的合法劳动成果。对于作为体力劳动成果的有形财产,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予以保护;而对于脑力劳动的成果,尤其象作品这样的无形财产,由于其固有属性,因而专门制定了著作权法等法律进行调整。在实际生活中,对作品的保护是以规定财产性权利的行使的方式进行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法律的调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对人类合法劳动成果的保护将始终是这些法律调整的终极目的。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产生法律上影响的重大因素之一莫过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作品的传统法律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挑战。

一、作品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作品

1、作品的数字化

关于数字化,非技术的专家似乎很难给出确切定义,虽然大家都能理解它的意义;但是,数字化似乎更多体现于作品的存在和表现方式,较少牵涉到作品的内容。

所谓著作权法的原始目的不是报答作者的劳作,与民法尊重人类的合法劳动成果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不矛盾,而是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达到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

2、数字化作品

鉴于数字化只是作品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化作品只要具有法律规定的独创性,则当然属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范畴,受著作权法保护。

由于数字化作品的上述特性,加上其数字化的存在形式与显示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和对应性,因此,对数字化作品(包括作品数字化以后)的保护应重视“显示权”的保护。

但是,对“显示权”上的保护并不是唯一途径,也并不必然是有效途径。由于作品的显示和内容之间并不完全是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中间存在一些或然因素。如同一作品,在其它条件不同时,可能有不同的显示;而独立的不同作品,尤其是美术作品,在显示上有可能是相同的。在有些情况下,作品可能并不表现为显示结果,如程序的一段。因此,对作品显示权的保护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能真正保护著作权。

关于数字化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何才算具有著作权法规定的固定的有形表现形式,这是个不容易界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作品的存在足够持续和稳定,能够供人们阅览、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传播,而不是瞬间易变或消逝的,才算是具有固定的有形表现形式。因此,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过程中一些临时形成的不稳定的文件不能称为作品。而在互联网上动态传播中的作品也不具备固定有形表现形式,不是作品,除非传播的结果能固定下来。保存于计算机软盘、硬盘及RAM中的作品,是具有固定形式的作品。

二、数字化与作品的使用

作品自创作完成之后还是封闭的,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无论是为了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还是作者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都需要将作品公之于众,这就包括对作品的使用。使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目的就是向不特定的公众传播作品。使用的方或包括复制、发行、出版等。由于数字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作品的使用遭遇新的法律争议。

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权利的实质核心内容是确保作者对作品的控制权。因此,任何未经作者许可,违背作者意愿使用作品,都是对作者权利的侵犯。只是在某些法定的情况下,法律将这些使用者赦免于侵权范围之外,免于承担民事责任(如强制许可、合理使用等)。

如前所述,数字化只是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只是介质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差异。因此,一个人将他人存在于纸介质或其他介质上的作品以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系统,这当然构成对作品的复制。在不同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条件下,复制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是都不能改变其复制的特性。复制品并不能单独构成一件新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只改变了作品要件中的表现形式这一要件,而对独创性内容这一要件未作改变。

因此,如果一个人将他人作品以电子邮件或BBS等系统发送出去,或传统媒体将作品制作联结到网络上,都构成对作品的复制。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系统经营者的计算机系统中往往也存在作品的数字化复制件,只是在前一种情况下,复制是由电子邮件或BBS用户复制后,再通过系统自动复制到网络系统经营者的计算机中。而只要这些经营者明知、并且能控制这些自动复制系统,则亦应视为这些经营者也进行了作品的复制。这并不能理解为网络经营者只是向公众提供了“复印机”,因为他们还同时有意识地为自己复制了备份,这与自己复制并无两样。所以,如果网络经营者对上载的作品毫无控制,则其行为性质与上载者无异。

当网站自身提供了作品的数字化复制件(包括由用户上载的复制件),可以供不特定的公众阅览、下载时,即是为这些公众提供作品的复制件,属于对作品的发行行为,无论这种提供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因为这时候在用户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内往往已自动生成了复制件,只要用户愿意,即可得到复制件。

出版单位将享有出版发行权的作品数字化后上网,供大众阅览、下载,属于在磁介质上对作品进行新的复制和发行,属于作品的另一版本,理当属于新的作品出版发行行为。

至于网络经营者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其他网站的镜像,用户通过该其他网站接触作品,则应视用户的复制件是从哪个网站拥有或控制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得,则该网站经营者属于作品复制件的发行者。

由此可见,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虽然给传统法律常来一些新问题,但是就著作权领域而言,只要认识到数字化只是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则并不会给传统法律概念带来很多疑惑。毕竞互联网只是信息交流的另一种工具,能产生可捉摸的物质世界的变化结果,撇开其技术层面,从法律上而言,并不是捉摸不定的。

三、关于在互联网上侵犯著作权的几个法律问题的认识

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得信息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一方面,它使得信息的多向流动更加广泛、快捷;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身份的不特定性,从而使得互联网上信息的流动可能更加无序。

人类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尚处于较粗浅的阶段,作为人类的工具,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己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的无序以及技术上的缺陷将制约人类对互联网的应用,并将导致新的法律问题。

国际互联网作为工具,并不是人们所经常描述的那样无边而虚幻,而是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实现信息流动的真实平台,并由真实存在的主体负责运营。在这些信息驳杂、迅速的流动中,网站是信息流的节点,实现信息的产生、流入和流出。没有这些节点的存在,互联网的工具性就不能实现。

对于在互联网上侵犯著作权的有关法律问题的认定,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结合著作权法的现行规定进行分析。

1、关于侵权主体与责任的承担

应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著作权侵权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在当前阶段,与传统信息交流工具相比,各国对互联网的控制相对较弱,这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但都出现了控制逐步增强的趋势。在互联网上发生的侵权事件,主体主要涉及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用户。在侵权主体必然存在的情况下,问题就在于能否通过相应的证据手段予以确认。

事实还证明,网络用户真实身份的确定,依靠用户注册是不可行的,因为无人能控制注册信息的真实性,依照当前的技术手段,甚至确定侵权人所使用的计算机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用户注册与相应的真实法律信息相联系,特别是在实行存款实名制后的银行卡号码和密码等信息,则问题就可以解决。但这可能遇到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受限制的问题。不过,在可能泛滥的侵权行为和网络运营商的商业利益之间,保护权利人的利益是重要的,虽然对互联网发展的阻碍也可能影响国家或者公众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由网络运营商承担全部或部分侵权责任,是在运营商、权利人以及公共利益之间取得的平衡。网络运营商为身份不能确定的人提供了实施侵权行为的条件,并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则承担相应责任也是合乎法理的。运营商的利益可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予以考虑。

2、关于侵权行为发生地

这里只讨论由身份不能确定的网络用户直接实施侵权行为时的情况,因为由网络运营商实施的侵权行为,其侵权行为地往往容易确认。

根据在网上实施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性质,复制行为应是侵权行为的起点,也是主要体现方式。因此,侵权行为地应以复制行为发生地为准。复制行为发生地应以实际完成复制工作的的地点为准,既不是实际侵权人实际复制行为发生地(如粘贴或数字化输入的地点),也不是侵权作品在网上传播或被人阅览的地点,而应该是他人阅览时复制行为发生的地点。根据目前的技术状况,这些复制行为一般实际在网络运营商的服务器内开始进行读取、复制和传输,因此,以该服务器的存放地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较符合实际。

但是,当在诉讼中确定管辖法院时,是否可以适用诉讼法中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则应视其管辖是否符合侵权行为地管辖的立法宗旨,即是否更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而不应生硬套用。

3、侵权结果的判断

在网络上侵权作品的传播不同于纸介质侵权作品的发行。纸介质侵权作品的发行往往数量比较确定,虽然可能不容易查清,但往往能通过一些旁证等获得关于侵权数额或损失数额的大致范围。然而网络上侵权作品的传播则不易确定这些因素。

笔者认为,网络侵权结果的判断,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点击侵权作品的数量,作品当前的发行量,作品已经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情况,侵权行为对权利人经济利益影响情况等。

由此可见,与传统著作权侵权相比,网络上著作权侵权在权利的性质、侵权行为性质的法律认定等事项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侵权主体的认定,侵权结果的判断上,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或新的立法。(完成于2000年8月)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刘春茂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2、《知识产权法概要》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著周林、孙建红、张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THE END
1.十本法学经典著作(一)1、柏拉图《法律篇》 《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结构、选举制度等情况。对话内容涉及法律、宗教、教育、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外交、贸易、家庭、婚姻、技艺、公民生活等。前三卷主要讨论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者必须具有的素养和条件。第四卷到第十二卷分别论述各种法律http://www.changchunkc.jcy.gov.cn/gzlc/202308/t20230822_5896686.shtml
2.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图为《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从上古到明清》一书封面及内页展示。 中华法治文明绵延数千年,孕育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本系列书籍选取了从上古到明清时期30个符合现代价值导向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故事,虽只是沧海一粟,然见微知著,对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66218.shtml
3.舞蹈作品的法律保护本案共涉及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问题: 1.关于《月光剪影》著作权权属问题 杨某萍公司主张杨某萍为《月光剪影》的著作权人,为此提交了该图画的作品登记证书。一审法院认为,《月光剪影》图画系以线条等构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艺术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杨某萍公司称《月光剪影》图画系杨某萍委托第三方主体创作https://www.kangdalawyers.com/newsdetail_2357.html
4.铸就以非学院式的表述方式记录和全面展述关于法律人进行法学陈瑞华教授 ?作品 法律出版社?2017年4月版 本书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全书主要包括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社会科学https://h5.youzan.com/v2/goods/2oixsdybj6sd9
5.关于版权,你知道多少?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哪些作品受法律保护?(作品类别) 受保护的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http://www.icsc1839.org.cn/detail_news_138029.html
6.首届“海华杯”法律写作大赛三等奖作品展示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同时参考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17年8月30日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关于境内运营的定义可以推知,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未禁止境外企业https://www.lvxinnews.com/details/e7060610-1f2d-461e-b631-2d5c63b3aff4
7.法律文学范文7篇(全文)与此相关形成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相当复杂。著作权法是其中之一部分。其他还有专利法和商标法等等。但是专利法和商标法的适用范围很小, 针对性强, 为了全面维护精神财富, 对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应当作扩大解释, 即作品的领域或范围不限于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领域或范围只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izywsrl.html
8.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前受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严格监督、管理。行业监管主要体现为许可 制度和内容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规定:“国家对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电视剧内容管理规 34 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暴风科技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400003251_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