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院和互联网法院等专门法院的设置,既是司法专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司法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体现。
为积极回应互联网时代的司法新需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孙铭溪介绍,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司法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在线诉讼新模式。通过搭建多功能、一体化的电子诉讼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全流程线上的诉讼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友好的在线诉讼服务。先行先试的探索有力推进了全国法院在线诉讼的发展,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在线诉讼模式。
成立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超前点播案”“暗刷流量案”“直播带货案”“人工智能著作权案”等一系列涉及网络空间新业态、新模式的典型案件,通过裁判规则引领网络空间行为规范,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挂牌成立。建院一周年来,北京金融法院收案6275件,累计标的额2193亿元。
“如果要归纳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案件的类型,可以用‘新’和‘难’两个字来概括。”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北京金融法院审判二庭庭长刘建勋表示。从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蓝石资产”案,到北京法院首例涉比特币境外投资理财案,再到全国首例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主体资格案……面对纷至沓来的“首例案件”,北京金融法院充分发挥集中管辖优势,积极回应金融改革创新的司法需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金融司法保护力度。
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三庭庭长陈良刚介绍,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金融法院是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的重要职能。金融行政审判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事关金融法律政策的有效实施。通过依法公正审理涉及“一行两会一局”等案件,着力发挥监督和促进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
检察院: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
6月13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就《关于建立“检察+热线”合作机制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工作法案》达成一致意见,覆盖全市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模式正式成型。
为积极适应首都战略定位,服务保障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1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持续推进“6+N”首都特色检察品牌建设,充分释放法律监督效能。机制运行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社会治理、科技赋能、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董倚铭介绍,2021年以来,市检察院成功办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包括涉北京冬奥会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等多件全国首例案例,有6例案件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建立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与知识产权、网络、金融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沟通,建立完善执法司法衔接机制,实现治罪与治理并重,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第三方监管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检察,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检察大数据模型建设,共有134件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引入专业同步辅助审查机制。
公安机关:加强平安北京建设
北京公安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坚持“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首善标准,建立健全多项工作机制,有力确保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首都社会面安全稳定。全力营造安全有许的社会治安环境,全力全员投入疫情防控,实现门户式精细防控。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交通治理“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理念,推动公共文明融入首都城市治理,2021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联合首都文明办、市交通委等部门,在全市启动“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以来,未礼让行人事故同比下降45.5%。
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政治处科长黄鑫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交警在路面机动灵活的作用,更快更好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服务和保障,公安局于2020年11月正式启动“铁骑警务”,由880名民警组成,公安局为民警配备了875辆高性能的车辆,依托车载定位系统、智能终端和摄像头等随车科技装备,民警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实时接收警情部署,动态抓拍违法行为。
目前铁骑在全市部署了245处岗位,月均骑巡13万公里,接处警8500余次,因为铁骑的机动灵活优势,处警效率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还为铁骑规划了一些重点的巡控区域和巡控路线,如主要道路,学校、医院周边及警情高发点位,实现警情的“未接先处,未堵先疏”,进一步提升处置效率。
法律服务:构建覆盖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紧紧围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总方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市、区、街(乡)、村(居)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做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司法鉴定等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进行“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五年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咨询5721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904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达2.4亿元,收到群众表扬、感谢信、锦旗等共计1000余件次。
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在线服务功能,依托北京法律服务网,通过实体、热线平台工单数据化的方式实现群众需求两级响应、三级流转,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各项公共法律服务达成跨平台、跨项目、跨层级的全面整合。五年来,网络平台提供各类法律服务346万余次,承接实体、热线平台各类工单160万余件次,调度工单1598件,响应率达到100%,“一端发起三台响应”的“三台融合”发展模式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