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解读政策解读

近日,司法部发布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行业标准---《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帮助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律师等承办人员和社会公众准确理解《规范》的精神和内容,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规范法律援助服务行为、加强质量管理是为受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促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法律援助监督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条例》明确提出要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将法律援助列入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做出部署,要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办、国办《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把“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法律援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明确要求制定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质量标准。

制定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为规范和引导办案行为提供指引,加强法律援助质量管理,对于促进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维护法律援助公信力、提高受援群众法治领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该标准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规范》起草小组通过收集整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工作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广泛调研,2018年完成《规范(征求意见稿)》。2019年1月以来,向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司法部有关厅局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等单位及法学专家、标准化工作专家、律师多次征求意见,9月形成《规范(送审稿)》提交标准化专家核稿确认,10月组织标准审查会论证修改,后形成《规范(报批稿)》报部领导签发。

记者:如何理解《规范》的性质和编制原则?

答:我们认为,《规范》应当服务于彰显法律援助制度价值,服务于监管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因此,《规范》的性质应当是一个事前标准,是提供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的合格标准。律师等承办人员严格执行《规范》程序性和实体性要求,及时有效提供法律咨询及代理服务,那么提供的服务就是合格的。从这个角度讲,《规范》既是承办人员的办案指南,也是司法行政机关监管办案质量的依据。为此,我们在编制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简明适用。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各环节和服务内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对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提出指导性标准。二是科学规范。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结构及内容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三是务实创新。充分吸纳各地民事行政法律援助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

记者:介绍一下《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答:《规范》适用于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规定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服务原则、服务类型、法律咨询、诉讼案件代理、非诉讼案件代理以及服务质量控制等要求,并明确立案及结案归档材料目录。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规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第2章列举了标准正文中引用的行业标准和部门法规,以保证标准条款的可依性和可行性;第3章规定了标准适用的术语和定义,对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承办机构、承办人员、受援人的定义作出规范;第4章明确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的原则,即公正、依法、统一、效率;第5章明确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服务类型,即法律咨询、诉讼案件代理、非诉讼案件代理;第6至8章规范了不同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类型涉及的服务角色、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为加强监管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规范》第9章提出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主要形式,并明确了监督督导、旁听庭审、征询意见、质量评估、集体讨论、案件回访及满意度测评等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记者:为提高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确保为受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对司法行政机关及法律援助机构、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承办机构及人员、受援人作出了哪些规定?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THE END
1.每周一法丨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哪些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YwMDY5OA==&mid=2650008833&idx=3&sn=07d01caa04b9f53f5f374604c15616ef&chksm=bef14d548986c442c42e09ac68fe50774543b611c486133d4e7909f7a700f98c20a61c257a7a&scene=27
2.民事法律法规包含哪些内容民事法律法规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事主体与民事行为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民事法律法规明确了这些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他们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施的行为。民事法律法规规定了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如行为人的能力、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等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739bcd929668ba001025
3.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4.民事法律规范都包括哪些民事法律规范是指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各项法律的总称。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百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法的渊源,包括度宪法中的民法规范、民事法律、民事法规、民法规范的司法解释等。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民事法律关系可作如下主要分类: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可分为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财产法律https://www.66law.cn/laws/1459041.aspx
5.《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学前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和能力。 2.教学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 https://xqjy.snsy.edu.cn/info/2202/4283.htm
6.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3)内容合法。即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 2.形式要件 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上述诸实质要件就可以生效,而民事法律行为生效须具备特殊形式要件,是就某些特殊行为而言的。对于这类行为,批准、登记等行政程序是它们的生效要件,在此之前该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只不过在办理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