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达共和官方网站

(二)模仿民事法律规范进行行政协议裁判规则制定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对于举证责任、协议效力确定、时效制度、管辖制度等问题的规定,都存在模仿民事法律规范的痕迹。在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在行政协议案件的实际处理过程中,也大量参照民事诉讼法以及民事实体法对行政协议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处理,本次修改实际上是将这种有效经验固化上升为制度。

二、革新点

(一)调整了行政协议识别标准

1、调整了行政协议的定义

2、通过正面列举和反面列举调整了行政协议范围

3、确立了行政协议识别的双层标准

(二)采取推定管辖制度

(三)增加了诉讼类型和法院判决的类型

(四)明确了行政协议效力的裁判规则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结合行政协议特征,模仿民事法律规范,规定了行政协议效力的裁判规则。行政协议司法解释确定了重大明显违法的、或者按照民事合同规范应当认定为是无效合同的行政协议,属于无效行政协议;明确了存在胁迫、欺诈、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的行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行政协议;确定了应当经过其他机关批准等程序后才能生效的协议,如果未经其他机关批准的,属于效力待定的行政协议。

(五)明确了行政机关面对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协议义务的救济途径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依然未突破“民告官”的诉讼模式,依然禁止被告提起反诉,对于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协议义务的情况,明确了行政主体应该通过非诉行政执行程序来获取救济。

(六)限缩了行政协议纠纷审判中参照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的范围

(七)其他

1、列举了几种行政协议原告资格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明确了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活动参与者,对竞争性活动中涉及的行政协议具有诉权,而此前此种纠纷的解决主要依靠投诉举报。同时行政协议司法解释还明确了用益物权人和公房承租人对房屋土地征收补偿协议具有诉权,而此前承租人往往被排除在利害关系人范围之外。

2、明确了行政协议的起诉期限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保留了法释[2015]9号司法解释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区分了未按协议约定履约和违法行政两种情形,对于前者适用民事诉讼的时效制度,对于后者适用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制度。这样避免了对未按协议约定履约这种情形适用较短的行政诉讼起诉期限,防止了签约主体不同而起诉期限不同的不公平状况的出现。

3、调整了行政协议案件的管辖制度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规定了当事人书面约定选择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协议履行地、协议订立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人民法院关系的,人民法院从其约定。实际上是增加了当事人可以选择的纠纷解决法院,可以一定程序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有助于相对人得到公正审判。同时行政协议司法解释明确了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我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当事人约定仲裁条款无效,排除了仲裁机构对行政协议的管辖权。

4、明确了行政协议纠纷可以调解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案件原则上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本次行政协议规定行政协议纠纷可以适用调解,某种程度上突破了《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增加了行政案件可以调解的范围。

三、存在的不足

(一)依然未界定部分争议较大的协议的性质

(二)侵权赔偿不足

四、结语

注释: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第六条第三款之规定,根据立法精神对审判工作中需要制定的规范、意见等司法解释,采用“规定”的形式。

[2]澎湃新闻,网址:

[3]中国经济网,网址:

[4]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度司法解释立项计划》(法办[2018]121号)。

[5]参见最高法院案号为:(2018)最高法行申6335号行政裁定书、(2018)最高法行申7459号行政裁定书、(2019)最高法行申6705号行政裁定书、(2018)最高法行申3619号行政裁定书。

[6]中国法院网,网址:

[7]沈福俊.司法解释中行政协议定义论析——以改造“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表述为中心[J].法学,2017(10):90-99.

[8]郭修江.行政协议案件审理规则——对《行政诉讼法》及其适用解释关于行政协议案件规定的理解[J].法律适用,2016(12):45-51.;沈福俊.司法解释中行政协议定义论析——以改造“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表述为中心[J].法学,2017(10):90-99.

[9]关于矿业权纠纷的处理,参见最高法院(2018)最高法民终260号民事裁定书;关于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的处理参见最高法院(2015)民申字第2741号民事裁定书、(2014)民抗字第40号民事判决;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纠纷的处理参见最高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4314号民事裁定书、(2019)最高法民申4210号民事裁定书;关于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的租赁、买卖等协议纠纷的处理,参见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皖04民终1489号民事裁定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19)京0108民初34933号民事判决书;关于PPP协议纠纷的处理,参见最高法院最高法院(2014)民二终字第40号民事裁定书、(2015)民一终字第244号民事裁定书、(2015)民申字第2626号民事裁定书。

[10]叶必丰,何渊,李煜兴,等.行政协议-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10:2.

[1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案号为:(2019)最高法行申6784号行政裁定、(2018)最高法民申1791号民事裁定;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案号为:(2015)浙甬行终字第212号行政裁定。

[12]余凌云.行政法讲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259.

[13]陈伏发.无漏洞救济视角下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J].法律适用,2012(02):15-18.

[14]于洋.我国行政诉讼判决种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7.

[15]程琥.行政协议案件判决方式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8(05):79-92.

[16]李永军.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二元制体系下的边际案例救济[J].比较法研究,2003(06):47-62.

[17]中国法院网,网址:

[18]耿宝建,殷勤.行政协议的判定与协议类行政案件的审理理念[J].法律适用,2018(17):124-135.

[19]江必新.中国行政合同法律制度:体系、内容及其构建[J].中外法学,2012,24(06):1159-1175.

[20]梁凤云.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若干理论前提(从客观诉讼和主观诉讼的角度)[J].法律适用,2006(05):74-77.

[21]付荣,江必新.论私权保护与行政诉讼体系的重构[J].行政法学研究,2018,No.109(03):5-15.

THE END
1.民法典目录解读全面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民法典》,这部法律是对现有民法相关规定进行整合和完善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适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民法典》的内涵和意义。 法律体系的统一与规范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397820.html
2.法律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民法典条文详解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基础。其中,民法典作为一部综合性法律文件,对于规范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以及对待国家机关的行为等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现代国家最为核心的一部法律,它以其完整而全面的内容,为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https://www.nwifujzth.cn/xue-shu-bao-gao/205119.html
3.民法典五大基本原则规范性平等公正合理性和适应性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民事法律文本,其制定不仅标志着我国民商法典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民法典所体现出的五大基本原则是其核心要义,它们分别是规范性、平等、公正、合理性和适应性。 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cai-pu/450961.html
4.什么是民事法律规范什么是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属于合法https://mip.66law.cn/question/answer/3896364.html
5.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黄嘉律师精选解答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按照民法规范确立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民法调整社会关系是赋予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https://m.64365.com/tuwen/vazdk/
6.2024年67月总则编法核期刊论文月鉴前沿为使读者更好地获取当下民法典总则编研究动态,中国民商法律网按月选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本期围绕民法典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法律漏洞、越权代表、人格权等主题,选取文章若干进行归纳。本文为不完全的归纳总结,有未尽周延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EzMjMwNg==&mid=2651971684&idx=1&sn=df7a8d828d394b9019b59897d5e9bf16&chksm=857330a31a32f1aac7a0890041ace4fa3f959a046482b483eb259a841fa1a2bc6aed7f465f56&scene=27
7.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的民事立法1.1986《民法通则》 堪称中国的“人权宣言”2.2017.10.1《民法总则》3.继受目标“多元化”第二节民法的法源一、法源的意义1.法源问题:何处去寻求法律规范的问题2.民法的法源:作为私法的普通法的实质意义民法的存在形式二、中国民法的法源(一)法律:《民法通则》、 民事单行法、 行政法律中的民事规范(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8.民间借贷法律规制12篇(全文)因此, 规范民间借贷、进行民间借贷立法, 将民间借贷从目前的压制性管理转为扶持性管理, 引导其从“地下”转入“地上”, 将其纳入国家法律规范范围内,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的汉语词典中, 并没有民间借贷的概念或定义。我国法律也未对“民间借贷”作出完整定义。民间借贷究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us5qbja.html
9.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新旧版《民法》教材对比系列(一):第一章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明确地划定了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界限。 02突出了对人的尊重,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将人身关系调整至财产关系之前,宣示了民法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强调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并以此作为民事立法的基础,从而彰显了人https://zhuanlan.zhihu.com/p/286694498
10.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一、 定义 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第二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第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https://www.360wenmi.com/f/cd5f3flu9i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