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基本信息
92分
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份说课稿并提交。
一.说题目
本节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它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二.说设计理念和思路及教材分析
1.本节课课程设计依据: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版)》中“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本节课的结构及地位
本框题下有两目:一是违法无小事,主要要求学生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本框为第五课的第一框,是帮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础阶段,既是对七年级法律学习内容的深入,又为后面法理及八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①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长过程的青春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强的易变性和极大的可塑性。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遇事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②身心发展。八年级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同时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遇事易冲动,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较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区分三大违法为行为;
3.了解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法治规则,加强自身法治修养;
2.增强法制意识,培养法治观念,践行法治精神,做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我将以下内容作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强调与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本节课我将从情景导入、合作探究、达标训练、归纳整理,作业布置这五大部分进行本框题教学过程环节的说课。
(一)情景导入
在导入部分,我将运用多媒体播放,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抓捕贪污两亿多款项的处长赵德汉的微视频片段。
在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赵德汉的贪污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他最后会被抓捕进行审判?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赵德汉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他之所以被抓是因为其触犯了国家法律。
根据学生回答,我会适时点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准则,谁都不能违法,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
(二)合作探究
本部分是本节课程的核心环节,我将通过精读文本,勾画批注;释疑解惑,难点突破;合作探究,强化重点三个环节,以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涉及违法行为的小事出发,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本框题下所包含的违法无小事与警惕身边违法行为两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知识。
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精读文本,勾画批注):认识法律,明确违法行为的含义
并在课本中勾画出法律为什么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这一相对简单的概念性问题。
我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行为准绳,因为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该涉事机长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呢?学生能够说出,比如,该涉事机长没有做法律规定必须做的事,或者做出了法律规定不应当做的事。
从而引出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活动二(释疑解惑,难点突破)违法行为的分类,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
本环节是本框课程教学的难点部分,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案例镜头,并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关于违法行为类别比较的表格,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崔某在学校操场捡到李某平板电脑不归还,法院判李崔某限期归还。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乘坐高铁时做出霸座、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赵某多次持刀抢劫学生,法院认定其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刑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问题: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我进行总结讲述。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让难懂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明确民事、行政、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清晰辨别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合作探究,强化重点)民事违法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的表现,遵章守法
本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部分,我将通过两则时政热点案例,让学生明晰民事违法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树立遵章守法的意识。
1.行政违法行为
播放有关罗女士以等丈夫为由强制高铁发车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案件行为的视频。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罗某的行为是哪种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如果不惩罚的话,会带来什么后果
点名请学生的回答,他们可能给出的答案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常见的还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护网、殴打他人等,需要承担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降级等;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我进行小结:看似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自以为小错,实则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比如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多媒体呈现某服装厂侵犯明星陈小春肖像权的案例。
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及课本内容,指出案例中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依据是什么,对公众有什么指导性?
邀请小组代表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总则中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比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遵循自愿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
我会进一步解释: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有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真实案例,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从而进行重点强化。
(三)达标训练
多媒体展示:成都9路公交特大纵火案成功告破,嫌犯已当场畏罪自杀身亡案件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案例中张云良故意在公交车纵火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这是哪种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找学生进行回答,我会解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减少社会悲剧的产生。
(四)归纳总结
小结:找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最后我会提出希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树立行为底线,不要触犯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五)作业布置
我将布置以下作业:1.完成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相对应的练习册。
2.以四人为以小组以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材料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我将采用思维导图框架式的模式,遵循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的原则,使得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一目了然。
(七)教学反思
根据课前预设性与课程中学生生成性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职业成长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