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学是将伦理学原理应用于法律职业领域中。其研究对象具体包括:1.法律职业伦理的一般原理。法律职业伦理学从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法律职业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规范和原则,如正义原则、保密原则、勤勉原则等。2.法律职业主体的伦理规则。法律职业主体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人员和仲裁人员等。法律职业主体的伦理规则即研究上述法律职业人员在从事法律职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如法官在审判中或审判外应当遵守的公正原则,它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为保障程序公正,法官应当遵守回避、平等、独立、公开等具体规则。3.法律职业责任。法律职业责任是法律职业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所应承担的责任。法律职业伦理主要研究法律职业责任的内涵和特征、法律职业责任的意义、法律职业责任的分类、职业责任的构成和责任的具体承担等问题。4.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和教育。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和教育就是指对法律职业人进行教育,使法律职业伦理成为法律职业者伦理意识的一部分,养成自律习惯的过程。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和教育研究的是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的规律和途径,法律伦理教育的任务、方法、途径和规律。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显现。具体而言:首先,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有利于拓宽法学和伦理学的研究视野,深化道德与法律问题认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研究也是如此,单纯在一个学科方面的研究是片面的、狭隘的,当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法律职业伦理学就是法学和伦理学交叉的产物。一方面,法学对于伦理学的借鉴使得法律能够正确反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其效果。“礼法合一”“情法合一”的思路实质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和良法的本质;另一方面,伦理学对于法学的借鉴也深化了伦理学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对道德的认识上,法学的视角使得伦理学对于道德的认识摆脱了抽象空洞的分析。从法律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中对道德的内涵有深入的认识。总之,法律职业伦理学促进了法学和伦理学的繁荣。
其次,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有利于法律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法律理想的重建。法律职业伦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教育。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缺失有关。一个法律职业者的伦理缺失损害的不仅仅是其个人利益和形象,更是对这一法律职业群体形象的抹黑,甚者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抹杀。法律职业者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法学注重“才”的培养,忽视“德”的教育,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开设,使法学学子和法律职业者接受良好的职业规则教育和训练,从根本上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使法律职业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法律使命,培养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利于法律理想的重建和法律共同体的形成。
再次,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法律职业伦理解决了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两大问题: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及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不是对立关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法治与人治也并非是水火不容,从根本上讲,法律还是需要人来实施,法治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没有人治,我们需要的是对法律有信仰的人来实施法律治理。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法治所需要的法律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律伦理意识和法律理想促进他们依法办事,公正处理各类案件,解决纠纷,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
应当承认,法学院系课程讲授中法律职业伦理是个难点,首先,开设该课程教师往往将法律职业伦理视为一堆抽象的所谓“正义”等空洞观念,意识不到其实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行为规则,旨在教会法律人在面临职业道德困境的时候学会如何做出道德选择。其次,开设该课程的教师往往以课堂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业内人士建议,法律院校应该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纳入到法学理论课程中去,并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予以加强,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纳入到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就可以使法律职业伦理知识更好地在法科学生中普及,更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许身健,山东青岛人,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原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兼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