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百科”,指的是人类当下所有知识的总称,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知识和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人文知识在内。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因研究领域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公元前3世纪,学者埃拉托色尼、波西多纽等人,为了普及和传播希腊科学的理论成果,就开始编撰工具书和“百科全书”。后来这一传统被不擅抽象理论、而重视实际运用的罗马人所继承,出现了诸如《学科要义》、《自然问题》、《博物志》等一批百科全书性质的作品。
虽然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很早就出现,可是第一个将“百科全书”作为书名,则是16世纪德国人的斯卡利斯。而直至清末民初,“encyclopedia”一词才由后来成为“民国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煜瀛)翻译成“百科全书”介绍进中国。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存在百科全书,学界是有争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奠基人姜椿芳认为,中国特有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也有学者认为,从功能上说,类书只是简单的收集汇编,并未融入新发现、新思想,所以不能称之为百科全书;第三种观点认为,除类书外,尚有政书及诸如《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专科书籍也应算作百科全书。
而笔者赞同“类书是中国特有的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的说法。因为百科全书的重要作用是对以往知识的整理和编排,狄德罗在《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手工艺详解辞典》前言中说:“百科全书旨在收集天下之学问,举其概要不至于淹没无存。”这也正是类书编撰的目的。要求古代类书开创时代新精神,似乎缺少一点“理解之同情”;而将专科书籍列入,则未免有些泛泛而谈。
也许正是因为类书与百科全书的相似之处,当今最重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才会在中国类书“永乐大典”一条中指出:“永乐大典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Chinesecompilationthatwastheworld’slargestknownencyclopedia)。
中国是文化大国,历来重视文化的收集整理、保存继承。从最古老的《尔雅》开始,“中国式”百科全书一直走着一条独特的路径。
一般认为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主持编撰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此后,北齐皇帝高纬命人修撰《修文殿御览》。至唐宋时期,类书发展进入繁盛,出现了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宋时则有《太平御览》。时至明清,类书编撰趋于成熟,出版了《永乐大典》与《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巨作。其中,清时官修《古今图书集成》被认为“编撰水平和实际作用高于以往任何类书”。
也正是因为类书承载了我国历史以来的几乎全部知识,透过它,我们很容易发现近代以来我国整体知识结构与西方相比落后之处。
首先,类书是满足皇权统治的需要。这一点从《皇览》、《太平御览》等书名就可以看出。又如唐代《初学记》是唐玄宗为了“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而命徐坚等编纂的;《永乐大典》的编撰则是永乐皇帝出于笼络知识分子并夸耀文治之举。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类书的实际编撰者(臣子们)只能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起来,既不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也不加入符合时代的新观点,造成知识的机械堆积,而无法产生古今思想的“化学反应”。
其次,从知识的分类上看,受到儒家思想的支配。类书大体按照“天、地、人、事、物”来编排,万物都在天道(天意)的主宰下运行,自然科学被归于末流,混杂在“人、事”中。而西方百科全书按照“七艺”编排,凸显技术与思辨,逐渐向科学过渡。特别是培根发明科学分类法之后,很快被运用到了百科全书的编撰中。
第三,从传播上来看,中国的类书大部分被收之于宫廷府库,共皇家使用。而且体例过于庞大,印刷技术又以手工操作为主,不利于民间流传。虽然有些私修的类书大量流传,也主要是为了学子赶考“引经据典”的工具,或是文人“相互应和”的依据,借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描述,它们所传播的知识是“稀少和神秘的”。
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由于主观的(统治者意图)和客观的(印刷出版条件限制)因素,都没有发挥西方百科全书的作用。
随着清朝灭亡,我国官修类书的历史终于结束了。而在此之前,开眼看世界的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西方百科全书的重要性。严复1907年在《书〈百科全书〉》中介绍西方的百科全书说:“百科全书者……盖以一部之书,举古今宇内,凡人伦思想之所及……皆备于此书焉。”然而“惜乎,吾国之《图书集成》,徒为充栋之书,而不足媲其利用也”。
至1911年,江苏常熟才子黄人(摩西)应国学扶轮社主人沈粹芬之邀编撰《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分政治、教育、格致、实业四类,14册近116万字,是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性质的百科全书。而后陆续又有其他人不断尝试,“有直接译自西文或日文的,有连编带译的,也有只是搜集、整理、剪贴的;真正用心搭建框架、撰写词条的,为数不多”。直至1978年以后,作为国家文化水平的象征——《中国大百科全书》才最终面世。
当今,百科全书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2012年3月,已有244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宣布停印,之后将只提供电子版。它的转型,标志着纸质大部头百科全书将逐渐成为历史。另一方面,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开放型百科全书正在蓬勃发展。在中国,也出现了百度百科和知乎等以协作、共享为特点的知识平台。
难道,在几乎是同一起跑线的“互联网百科全书”时代,我们又要输给外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