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永乐大典这样的辞书古代还有很多,但是真正编成一套汇集中外古今百科知识的辞书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金常政说:“50年代,就是我们建国之后,我们国家的出版署也计划编百科全书,但是真正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个梦得到实现,那是在1978年才开始,那么这个创始人和倡议者就是姜椿芳同志。”
姜椿芳被称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文革期间,当他被迫害还关在狱中的时候,就构想出版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
金常政说:“1974年,姜椿芳由秦城监狱出狱,编译局的一些领导亲自到秦城监狱把他接出来,在路上,在汽车上,他就跟编译局的领导提出,我们编译局有这个力量,是不是可以担负起来编中国百科全书这个任务。编译局的一些领导当时觉得好笑,哈哈大笑,说姜老住监狱住了七年,你不知道外边是什么形势,1974年那个时候,四人帮还在台上,那不是编百科全书的时候。”
时隔4年,在1978年1月份,姜椿芳终于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变成了这篇《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请示报告》,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就此正式拉开的序幕。
梅益说:“原来要出90卷,后来我们商量了以后,减少10卷,出80卷,这10卷要去掉,很不容易。但是没把握的那些卷不出了,质量不就有保障了一点,也就比较好一点了?”
石磊说:“我们编这个大百科全书,涉及到中外古今,涉及到66个大小学科,要把每一个学科的全面的知识,都要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出来,先出了一个总编辑委员会,以胡乔木同志为首,整个负责全面的工作。每一个学科要搞一个编委会,66个学科搞66个编委会。”
从1978年开始全国先后有20000多位权威学者专家和编辑人员参加了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中央领导同志为此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梅益说:“乔木的这个意见,就是一定要保证质量,编这个辞书,本身质量是基本的,要保证质量,不能不顾质量出这本书。”
在当初决定由哪一卷开始起步时,争论足足持续了一个月,最后定的结果是首先出“天文卷”。
金常政说:“好象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叫作天地生数理化,从天文开始好象顺理成章,但是,其实我告诉大家这是很偶然的事情,在上海要召开中国天文学会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次年会,姜老抓住这个机会,动员天文学家参加。”
历时15度春秋,中国大百科全书共74卷终于在1993年8月全部出齐,这74卷巨著的出版结束了泱泱大国没有一部大型百科全书的历史,它在中国文化史出版史上都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王德有说:“人民日报把它讲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历史的丰碑,我觉得比较恰如其分,它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的后半叶,整个知识的最高层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