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对歌剧的历史性与戏剧性、艺术歌曲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民歌的地域性、群众歌曲的大众性等研究者较多,但对儿童歌曲涉及较少。当下流传较多的儿歌,多融合了童谣、经典儿歌、三字经、古诗等作品,有的还编配成精美的动画,深受儿童和家长的喜爱。不可否认,这些形式对儿童歌曲的传播有着较大贡献,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还掺杂着成年人的流行歌曲。虽然各种儿童歌曲集大多内容丰富,但这些歌曲并没有取代《小苹果》《两只蝴蝶》等流行歌曲。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书中只提供乐谱,这对于不识谱的人来说学唱较为困难,而流行歌曲却时常响遍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另一方面,这些书中的歌曲很少有音频和伴奏,而流行歌曲的伴奏却可以从网络上轻松下载。因此,儿童歌曲亟待改良。基于笔者多年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研究,现提出儿童艺术歌曲这一新体裁,并据此创作了十余首作品,配合钢琴伴奏并将其编纂成《新学堂乐歌》一书,由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希望对推动儿童歌曲创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儿童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
三、儿童艺术歌曲的意义
摘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近些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重视,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异的儿童歌曲佳作相继问世,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所有的歌曲创作一样,其形象的生动、意境的优美都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所至,而艺术特点是构筑音乐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内容摘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近些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重视,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异的儿童歌曲佳作相继问世,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所有的歌曲创作一样,其形象的生动、意境的优美都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所至,而艺术特点是构筑音乐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歌曲弹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从前单纯的应试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有效了,教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学生取得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应付升学和考试的敲门砖。由此,音乐课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时长和更高的教学地位。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课侧重于学生艺术敏感性和气质、性格、情感的培养。好的音乐教育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用音乐去表达情感,抒发内心,对完善学生的性格以及培养核心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而儿童歌曲弹唱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音乐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一、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2]。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艺术的基本鉴赏能力,让儿童拥有一个有艺术氛围、有欢声笑语的孩童时期。儿童歌曲弹唱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摘要】幼儿教师如果具备儿歌弹唱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歌唱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儿歌弹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制订提升幼儿教师儿童歌曲弹唱水平的改革方案,通过建立儿童歌曲弹唱“翻转课堂”,增加弹唱课时容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儿歌弹唱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儿童歌曲;儿童歌曲弹唱教学
弹唱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儿歌弹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本文以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弹唱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提升弹唱教学的简便性、敏捷性、充分性和实用性,融合儿童歌曲弹唱教学和信息技术[1],提高幼儿弹唱教学的灵动性,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中熟悉和了解弹唱知识与技能,掌握弹唱技巧,并在后期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一、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特征
(一)儿童歌曲演唱的作用
1.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歌曲的音域一般在八到十度之间,旋律线起伏不大,主题鲜明、题材短小。歌曲多为分节歌,一般为四句或六句,易学、易上口,调式单一,没有或很少有转调,大部分在主和弦上行进。通过简短的音乐旋律带动儿童轻轻哼唱,让他们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而喜欢上音乐,是儿童歌曲演唱教学的重心[2]。2.快速领会歌词内容儿童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虽然这些认知不是很深刻。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地演唱歌曲,幼儿可以了解歌词的内在含义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儿童歌曲《两只小象》演唱教学为例,歌词中提到“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握握手”,这些“小象”惯用的动作可以加深儿童对小象的认识。而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帮助儿童在表演时记住歌词,准确领会歌词要表述的情愫,对音乐产生新的认识[3]。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历程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也如此,唱歌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演唱时的成就感。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历程前人有过一些研究,但是研究方向更多的还是把幼儿、儿童、少年期混为一谈,对于学前儿童歌曲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具体,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歌曲创作历程入手,分析其中属于幼儿歌曲创作的部分,通过创作历程研究得出有利于幼儿歌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20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二、20世纪30—4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一)儿歌教学的方法
1.情境表演法。情景表现方法是基于儿童歌曲的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儿童受到视觉感染,从而加深儿童对儿童歌曲的理解和表达的常用方法。使用情境表现方法的关键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让他们对主动学习感兴趣。设置情境一般可以按以下两个方式:(1)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创设;(2)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模拟情境。2.符号图示法。一种引导儿童用直观的图形符号感知和表达儿童歌曲教学内容的方法。用彩色图片吸引幼儿,有效增强孩子对儿童歌曲教学的兴趣。这类方法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1)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图片引导孩子学习儿童的歌曲;(2)使用图标引导孩子们在墙面环境中学习儿童歌曲。3.多媒体或者录音机跟读法。这种方法需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强烈节奏感的儿童歌曲,以便儿童在听歌时能够阅读。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孩子的听觉需求,使孩子有愉悦感,并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类方法有两大优点:(1)允许幼儿练习正确的发音,纠正错误的发音;(2)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