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法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作为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反映在社会结构中。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瞿同祖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家族、婚姻、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等内容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家庭本位与礼法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征。在瞿同祖先生看来,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规范的一部分,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结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法律的社会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瞿同祖先生认为法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结构一部分。中国传统社会是礼制社会,凡事皆有礼可循,这种礼不仅存在于传统礼书中,而且也被编入法律而固定下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法律总体上反映出家族主义、伦理本位、礼法结合的文化精神。

首先,对于亲属间的侵犯,中国传统法律维护伦纪重于查明真相。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亲属关系只从父亲方面计算,母系亲属被称为外亲,只推及一世,关系极疏浅。因而父祖被视为家族统治的首脑,其身体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反映在法律中便是在分析具体案件时重视纲常伦纪远过于事实真相。唐律规定:“谋杀常人徒三年;而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不问既遂未遂、已伤未伤。”可见,在处罚亲属相犯行为时,法律倾向于保护尊亲属以维护家族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亲属间的人身侵犯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扰乱,此种行为因严重破坏封建伦理纲常,历代法律均将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正如瞿同祖先生在书中写道“法律在维持家族伦常上和伦理打成一片,以伦理为立法的根据”。

其次,中国传统法律通过承认亲属容隐这一原则以促进家族内部的和睦,继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亲属容隐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发端于儒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现代法律观念出发,应当鼓励人们告发违法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促进社会风气向善、向好。然而,中国传统立法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主又在政治上标榜以孝治天下,由此导致历代法律普遍承认亲属容隐这一原则。《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大明律》规定“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凡告人者,告人祖父不得指其子孙为证,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可见,容隐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已然成为一种维护封建族权、父权、夫权的工具。

最后,随着生杀予夺之权被国家收回,个人便不再有擅自杀人的权利,复仇也因国法不容而被禁止。隋朝“初除复仇之法,犯者以杀论”,直接废除了复仇的法律规定,改为杀人罪定罪。唐朝更是禁止私权利复仇,除非“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勿论,折伤者,减凡斗折伤三等,至死者,依常律。”然而复仇观念却深入人心,想要完全禁止实属不易。中国传统社会重五伦,复仇的范围也以五伦为界,关系越近报仇的责任越重。社会普遍认为“违法报仇,尚不失为孝子之心”,许多人宁愿身受极刑而绝不肯忘仇不孝,甚至出现法律制裁越严,复仇风气越盛的现象。可见,法律与伦理时常存在冲突,传统社会的一般做法是屈情而顺法,将“人情”剔除出现代国家建制。

回顾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会发现,一方面,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彰显家庭伦理本位。儒家提倡“推仁义而寓之于法”“法行而仁义亦阴行其中”,主张礼义道德法律化。在儒家的观念中,礼义的等差性与法的特权性是内在统一的,法必须体现礼义所倡导的精神。中国历代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礼的崇高地位,在立法上体现礼的价值,在司法上维护礼的权威,利用刑罚严惩违礼行为,使礼成为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最终构建礼法共治的国家治理体制。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崇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德的治理效能被进一步放大,德治成为调整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德治主张利用道德教化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促进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使纲常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君臣、父子、夫妇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都存在相应的道德标准,且这些道德标准在宗法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综合作用下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孕育的传统法律,它与西方的、现代的法律都不相同,它带有中国的历史印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THE END
1.民法典的意义规范社会关系保障人权的法律基石民法典的意义:规范社会关系、保障人权的法律基石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民法典,中国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界限,而且为解决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人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397202.html
2.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关系: 一、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89016686096513364.html
3.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 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指的是关于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地位、法律的功能。各时期不同,历史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法律思想的变化;(二)法律内容和http://iolaw.cssn.cn/xspl/200311/t20031124_4587618.shtml
4.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中国人安土重迁,崇尚礼义廉耻。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奉行中庸哲学,具有艺术的天赋,强调在具体的关系中来解决问题。中华文化重视家庭,强调伦理,重视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具有家国情怀,强调社会和谐。这些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性,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法治的主体性,是现代中国为世界法治贡献力量的源泉。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M.php?id=12831
5.《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本书将讨论家族、婚姻、社会阶级、宗教对法律的影响和意识形态对法律的影响(主要是儒法二家思想)。本书的第二个https://www.douban.com/note/736072610/
6.法律与社会关系网络——解读中国转轨经济中制度变迁过程的新视角非正式制度 社会关系网络 经济属性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DDJ200705001012.htm
7.《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一章家族上第一节 家族关系 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亲属关系只从父亲方面来计算,母亲方面的亲属是被忽略的,他的亲属我们称之为外亲,以别于本宗。以父宗而论,凡是同一始祖的直系后裔,都属于同一https://www.jianshu.com/p/065041e9707b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法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广泛听取、认真吸纳各级机关、广大公务员、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公务员法的修改更能反映时代声音,体现实践要求,同时,进一步理顺公务员法与宪法、法律、党内法规的关系。 问: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修订公务员法有什么意见建议,具体是怎么处理的? 答:公务员法修订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全文https://baike.sogou.com/v1655064.htm
10.《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1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荒唐的霸道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 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 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https://doc.mbalib.com/view/ad9ec47d8abb0bb04a05dee078a7ce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