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20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五四宪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五年来国家机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了更为完备的规定。“五四宪法”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确认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宣告了人民权利受到宪法保障的事实,其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1953年12月,毛泽东带领起草小组的成员离开北京前往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在列车上,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图为毛泽东塑像
“五四宪法”的主要内容
“五四宪法”在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些规定,揭示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把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得到全国最广大人民拥护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五四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刘少奇在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说明中指出,工人阶级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在我们这里,最大多数的人民才真正是国家的主人。必须继续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对于国家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在我国过渡时期,工人阶级领导的包括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五四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就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全统一地行使最高的国家权力的地位;一切重大问题都应当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作出决定,并监督其实施。刘少奇解释说:“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是同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这个制度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适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能够便利人民群众经常经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就是要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五四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刘少奇指出,这样的规定是完全必要的,是完全符合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的。面对帝国主义者妄图分离我国各民族的阴谋,我国各民族都必须加强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同时,宪法通过各种规定,保证各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都能真正行使自治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目标。国家有责任帮助国内每一个民族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其能在经济和文化上有高度的发展。
根据人民民主原则,“五四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劳动、休息、社会保险、接受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自由,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控告的权利,等等。这些规定,使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自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宪法的保障。
同时,“五四宪法”相应地规定了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依照法律纳税,依照法律服兵役等基本义务,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在确立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五四宪法”根据我国在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现实,确认我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主要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一方面,国家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对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五四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这些规定,符合当时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反映了我国过渡时期既有社会主义所有制,又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客观矛盾。按照宪法的规定,解决社会主义所有制同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矛盾的方针和政策,就是一方面允许资本家所有制存在;另一方面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采用过渡的办法,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同时,鼓励个体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劳动者所有制。
“五四宪法”是保证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因而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正确恰当地结合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逐步过渡的灵活性,不仅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而且把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反映了过渡时期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国人民通过实践形成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郑重承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地位,决不应当使党员在国家生活中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是使他们必须担负更大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和一切其他法律中起模范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对我国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示柜内陈列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的通过和颁布实施,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五四宪法”的重要意义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五四宪法”是一部民主宪法,是人民立宪的代表之作。其由总纲,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106条构成,规定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权力归属,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总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五四宪法”文本内容所承载的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以及一些具体制度规范,及其制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至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得民心”。“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人民参与讨论度最广泛的一部宪法,全国有1.5亿人参与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五四宪法”既是按照民主原则制定的,同时又在国家层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
此外,“五四宪法”更是一部承前启后、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它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确认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其精神和原则延续至今,也对此后的几次重要修订产生了无法忽视的重要影响。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就是在“五四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民主原则,并结合新的时代经验进行扩充与完善,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