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宪法日立法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条例创制要点探究法律法理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第七个“宪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字数:5498字

作者|刘欣,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城市更新条例,地方性法规,立法学

#1

引言

#2

概览:各地城市更新条例的立法进程

表1各地城市更新条例的立法进程(不完全统计)

#3

溯源:城市更新条例的法律渊源与体系化定位

追溯城市更新条例的部门法归类及效力层级,明确其法律渊源与体系化定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创制性立法的必要性。

3.1部门法归类

3.2效力层级定位

在我国法制体系中,各地出台的城市更新条例位处第四层级(见图1),属于地方性法规。其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机关为本地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有权依法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或者变通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如设定减损本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新设或取消行政许可或继续实施临时性行政许可等社会关系调整措施以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但必须服从上位法并不得抵触。

图1我国法制体系的效力层级示意

3.3创制性立法之必要性

因在国家层面尚无《城市更新法》或《城市更新条例》作为直接对应的上位法,各地出台的城市更新条例均属于创制性立法(也称创设性立法,与其相对的是执行性立法,也称实施性立法),是各地回应多方法律需求、协调利益冲突的积极作为。

——城市更新尚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既有更新实践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指导,存在法定依据不足、突破合法性等风险;

——伴随大量城市更新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原物业权利人有机会参与到空间改造影响利益分配的全过程,主体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诉求增强、统筹协调难度增大,如老旧小区居民加电梯意见难统一、国企所有的划拨用地低效但资源难以释放等等,需公权力依法依规介入异议处置;

——以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历史保护等为上位法的行政许可、适用标准规范主要针对新建或拆除重建,不适应保留、改造类城市更新项目(如消防);令社会资本望而却步、难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需要针对性优化流程和技术标准。

因此,如何确切认识并通过合理调整法律关系保障公共利益、调整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从而减少矛盾冲突、降低摩擦成本、引导社会预期,推进城市更新的同时促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更新条例的立法出发点与核心任务。诚然,立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利益冲突,但恰当的法律协调却可以缓和冲突,创造一个相对和平、安稳的社会环境,并强化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公意之信念。

#4

循制:城市更新条例的法理逻辑与文本体例

立法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关于社会价值的重大选择。因此,创制城市更新条例既要遵循文本的体例规范,也要恪守严肃的立法原则和严谨的法理逻辑。

4.1恪守立法原则

城市更新条例的创制工作须以三个原则为基础:

(1)依法立法:严格把握立法权限范围,履行立法程序;深入论证法规草案内容的合法性,做到以宪法为核心,落实上位法、参照同位法与部门规章、归集地方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实现不抵触、不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民主立法:从形式上加强立法的公共参与,拓宽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立法的渠道,让立法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在内容上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制度设计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

4.2严密法理逻辑

地方性法规的条文内容应当体现从利益要求表达—平衡利益冲突—重塑利益格局的逻辑闭环,即具备法律关系要素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其中法律关系由不同类型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等要素构成,平衡利益冲突即通过权利义务关系调整形成利益杠杆,推动实现公共利益或特定权利的保障(见图2)。

图2城市更新条例中的法理关系调整与利益冲突平衡逻辑

4.3充实文本结构

作为地方性法规,城市更新条例的文本结构一般遵循总则—分则—附则的典型体例,也可视具体情形作出适当的结构调整。

(1)总则:主要包括适用法规整体内容的共性规范、基础规范或先导性基本事项,如立法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核心概念等,体现法规文本的总体框架设计。因此,城市更新定义、更新范围、更新对象等法律解释作为城市更新条例的基本细胞,应在总则内清晰表述。

(2)分则:意指区分不同事项并分别予以专门规定的内容。分则应与总则相呼应,不得矛盾或歧义。分则各部分之间、每部分内部均要层次分明、排序得当、相互协调。目前既有出台的城市更新条例普遍按照从城市统筹到项目实施、从机制到政策、从服务管理到保障监督的思路分别予以规定。

#5

推演:城市更新条例中的利益协调与制度路径

将前文所提的法理逻辑推演为城市更新条例中的权责界定、利益协调及其制度路径设计,也是完成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任务之重中之重。

5.1权责界定为起点,公共利益为支点

公共利益是影响冲突协调的关键性要素,一般应在法规文件中加以阐释(如深圳更新条例第四条),或者明确沿用已有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八条)。

城市更新主体权责界定是构建法律关系的起点,应就物业权利人、实施主体、管理主体等几大类分别阐述。

(2)实施主体:在区分单一权利人或多个权利人的物业类型,是否涉及公共利益,是否需要区域统筹等不同情形的基础上,明确实施主体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而明确实施主体开展现状评估、房屋建筑性能评估、消防安全评估、更新需求征询、资源整合、编制实施方案、推动物业权利人达成共同决定等职能。

(3)管理主体:在区分市、区、街道以及(村)居委会等不同级配,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的基础上,明确管理主体在更新工作中的职责划分,如更新规划编制与实施、更新计划制定与更新项目库管理等。

(4)其他主体:基于公共利益保障和公共参与原则,考虑专家、责任规划师等专业性第三方在更新活动中的职能发挥。

5.2协商共治为基础,公权介入为保障

协调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冲突是立法的核心任务,既需要广泛的平等协商,也需要公权力适时介入。

(1)协商与表决:包括物业权利人自治,对共同事项进行协商与表决;也包括实施主体与物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之间进行协商谈判,包括公示、表决、签约等。其中公权力承担监督监管、提供信息平台等职能。

5.3优化管理为路径,配套政策为动力

从城市统筹和项目实施管理两个层面探讨优化路径,配套政策则包括规划、土地等方面:

(1)加强城市统筹管理:理顺更新规划与既有法定规划体系、更新计划与项目库的关系。

(2)优化项目实施管理:结合拆除重建或综合整治、一般项目或简易低风险项目的分类管理,优化项目申报、立项、实施方案审查、施工、验收、登记等实施流程,提高更新效能。

(3)完善配套政策:从规划指标核算、用地手续办理、土地价款与年期核算、不动产登记、纳税与融资、适用技术标准等方面配套创新性政策,激发物业权利人、实施主体在补足公服短板、改造危旧住房、升级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性。

#6

守序:城市更新条例的立法规程与注意事项

坚守立法程序,在起草阶段准备充足,意味着立法阶段的充分确认。

6.1立法准备阶段

也称立法起草阶段,包括提出立法建议、进入立法计划、开展立项论证、起草与讨论法规案、法规案修改与公示等环节。

以北京为例,2021年进入年度立法计划的适时研究项目清单,经过前期调研成为2022年立法计划的拟当年出台项目。2021年11月通过立项论证,2022年3月组建立法起草小组,2022年4月形成条例草案初稿,经过专家、部门、区县、企业等多方意见征询,修改完善后于2022年6月7日向社会公示。

6.2立法确认阶段

也称立法的通过阶段,包括法规案的提交、审议、表决、公布等环节。以北京为例,2022年7月,条例公示稿修改版提交至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9月第二次审议,11月第三次审议,表决通过后向社会发布公告。

6.3几点特别提示

(1)防止立法“指令性”“部门化”倾向:科学认识立法计划,将其定性为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的立法建议,而非必须严格落实的指令性任务,以客观合理的立项论证作为立法决策的依据;立法必须公平公正、全面统筹,避免行政机关干预下的权力寻租、部门利益优先。

(2)提高调查和资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立法不是制造、发明,而是表述”。社会经济实践是立法的动力和土壤,全面感知、正确认识、妥善协调现实中的社会利益关系是良好立法的起点,是立法者形成正确意见的基础。特别是在立法准备阶段应开展扎实的需求调查、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调研、规范性文件汇编、法规案意见征集等基础性工作。

#7

结语: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付子堂.法理学初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2]张越.立法技术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

[3]刘锦森.创制性地方性法规与实施性地方性法规的异同[J].新疆人大(汉文),2009(04):34-35.

[4]樊安,樊文苑.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理念更新与路径选择——以科学立法原则为指引[J].学术交流,2020(12):91-101.

[5]柯旭,吴章敏.地方性法规立项论证若干问题研究[J].地方立法研究,2017,2(04):114-125.

[6]朱海波.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立法问题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0):69-76+162-163.

*本文为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赵民、吕一平:在《宪法》指引下不断深化和完善空间规划法治

THE END
1.最新颁布国家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检索 题目: 并且: 单位: 中央颁布单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组成部门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http://www.law-lib.com/law/lawmlnew-zy.asp
2.最新的法律法规,最新法律法规概览批发零售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的更新与完善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期待更多的法律法规能够出台,更好地保障公民权益,规范市场行为,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我们也期待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贡献力量。https://www.chpj.org.cn/post/551.html
3.关于新修改统计法施行时间的说明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技术规范(2024)》,修改法律包括修正案、修正和修订三种形式。以修正方式修改的法律,法律施行日期不作修改。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修改是采取修正方式进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9月13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http://tjj.hebei.gov.cn/hbstjj/zt/tjfzjs/xxgcxtjf/ywgg/101731892568831.html
4.数字化时代下法律法规全书的新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于《法律法規全書》的编纂、管理和使用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传统纸质版的更新迭代上,也在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版本。 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纸质版《法律法規全書》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59250.html
5.法治日报01版:要闻下一版2024年12月09日http://h5epaper.legaldaily.com.cn/content
6.2024年第20期书单(总第33期)宪法宣传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近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是厚重的,也是鲜活的;是宏大的,也是https://www.hnwlxy.edu.cn/tsg/info/1090/8178.htm
7.IATF最新认可解释(SI)的要点梳理及FAQ16. 4月刚更新的SI-10,对于有些检测设备第三方没有能力校准的设备,只能在设备制造商校准(尤其没有通过类似OSO17025的认证),请问企业需要需要怎么办才能满足SI-10的要求。 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设备制造商符合7.1.5.3.1条款要求。 17. 关于产品安全定义的解释如何理解?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如何识别? https://www.tuvrblog.com/zh-tw/8188.html
8.66手游平台隐私政策如果经比对发现有更新的版本,我们会提示您升级相应的软件。日志信息:当您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我们会自动收集您对我们服务的详细使用情况,作为服务日志保存。包括您的搜索查询内容、浏览记录、点击查看记录、收藏、关注、发布信息、以及IP地址、浏览器类型、电信运营商、使用的语言、访问日期和时间及您访问的网页http://bdtg.66sy.cn/conceal.html
9.省呗隐私权政策您注销上述账户的行为是不可逆行为,并且我们将停止为您提供产品和 / 或服务,不再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并依据您的要求删除与您账户相关的个人信息或作匿名化处理,但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对用户信息存储时间另有规定的除外。为了保护您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在您提交注销申请时验证您的身份,结合您对省呗各产品和 / 或https://static.smyfinancial.com/static_app/agreement/privacy/privacy_2.2.html
10.合作协议6.12.6 用户购买设备后,开发者对设备进行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升级、版本更新、错误修复等升级服务。6.12.7 开发者在提供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处理及跨境传输等行为应符合适用数据隐私法规的规定,并对任何违反适用数据隐私法规的行为自行承担全部责任。https://iot.mi.com/new/doc/policy/agreement
11.隐私保护当您在唯品会平台进行消费时,我们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对商家进行管理,防范套现或欺诈风险,因此我们将直接收集或向商家收集您的交易信息,包括交易金额、交易对象、交易商品、交易时间、配送信息。前述信息属于您的个人敏感信息,记录前述信息是我们需要履行的法定义务。 https://www.vpal.com/vpal/privacy.html
12.建立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11、安机科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公司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每年一次对获取、识别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评审确认,及时修订和更新法律、法规清单,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编制适用的法律、法规清单,并建立法律法规文本或数据 5、库。 当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更新时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4155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