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凡: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再认识

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史大讲堂”第二讲

编者按:2023年5月1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的“法律史大讲堂”举行第二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法史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杨一凡先生以“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再认识”为题主讲,重点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古代法律体系的内涵和定名原则;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演变;古代法律体系表述中今人的认识误区;深化古代法律体系研究的三点浅见。

2023年5月15日下午,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的“法律史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法史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杨一凡先生主讲,演讲主题为“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再认识”。讲座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张生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段秋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灵海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发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师生等二百余人通过个人旁听或集中学习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座,反响热烈。

主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法史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杨一凡

杨一凡研究员首先指出,经过学界多年努力所挖掘和整理出的古代法律文献,已为我们能够深入研究、正确表述法律体系提供了史料基础。能否正确认识和表述古代法律体系,是关系到法律史学能否继续开拓研究、全面客观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史的重大问题。基于多年的研究与思考,他重点从四个方面阐发了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见解:

其一,古代法律体系的内涵和定名原则。历史上的法律名称是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确定的,并以定名体现该立法成果的效力及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使法律体系的定名更加精确,应把“名从法定”“名从立法本意”“符合法律编纂实际”确定为定名原则。

其二,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演变。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以律为稳定之法、令为补充之法的律令法体系;魏晋至宋代,以律典、令典为纲的律令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元代是传统律令法体系向典例法律体系转化的时期;明清之际,典例法律体系得到确立并不断完善。

其三,古代法律体系表述中今人的认识误区。各代重要法典的门类结构表明,现有诸说存在无法覆盖全部法律规范的缺陷。对“法律体系”内涵理解错位、忽视界定“法律体系”必须覆盖全部法律规范、忽视法制变革中刑律地位的变迁,是造成法律体系定名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

其四,深化古代法律体系研究的三点浅见。首先,必须彻底摒弃“以刑律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充分挖掘各代立法成果。同时,以“辑佚”之法破解“明以前法律资料匮乏”的难题,深化律令法律体系研究和准确阐述元代法律体系,并注重分支法律体系探讨,开拓法史研究新领域。

杨一凡先生在讲座结尾强调,求真是一个反复探讨的过程,学术在争鸣中发展,历史在质疑和求证中揭示真相。只有深化法律体系研究,将法律史学从“以刑为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充分展现古代法律的全貌,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推动法律史学创新。

张生研究员在主持讲座时指出,杨一凡先生多年来致力于“珍稀法律文献整理·法史考证·重述中国法律史”三大学术工程,潜心耕耘,著述颇丰,就古代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各代法律体系的表述及其与法律形式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探索。杨一凡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理解与阐释,是建立在他对于三亿多字法律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可谓法律史学界“史论结合”的学术典范。

西北大学段秋关教授在与谈环节高度评价了杨一凡先生的学术贡献,并以一首《清平乐》向法律史大讲堂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他强调,杨一凡先生的讲座,正是他多年来在“发掘史料”与“重述法史”方面研究成果的体现之一,其提出的应摒弃“以刑律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既令人惊觉,又发人深思。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很难用“律令”或“礼法”等进行简单概括,而是随着时代社情、法律编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

上海师范大学陈灵海教授指出,杨一凡先生的演讲主题是颇具宏观性、基础性与根本性的问题。他表示,杨老师主持整理的数以亿计的研究成果,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史料前提,发扬了“以史料为基础,用史料说话”的扎实学风,是质疑成说、勇创新说、倡导争鸣、求真务实的学术榜样。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已发展到了新阶段,应坚持以客观史料为基础,勇于求真、勇于争鸣。

随后的互动环节,诸位师友就《大清会典》的实际适用情况、中国法律体系与新见史料的印证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法律史大讲堂”第二讲共历两个多小时,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附:

杨一凡先生简介

杨一凡,陕西富平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因有重要学术突破,后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务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87年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国务院颁给“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201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2013年入选“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百位法学家”。

2005年从法学所退休后,返聘为研究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港澳台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至2013年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2012年至2018年,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岗位。2019年,西北大学成立杨一凡学部委员工作室,聘为该校法史创新工程首席专家。2005年至今,任北京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顺义区一凡藏书馆理事长。

专心致力“珍稀法律文献整理·法史考证·重述中国法律史”三大学术工程,推动法律史学创新,是杨一凡于上世纪80年代初确定的学术目标。承蒙国家和院、所大力支持,“三大学术工程”规划的20多个课题先后列为国家或社科院重点项目,获出版资助。经40年努力,已出版独著、合著和主编科研成果50余种,计560余册,约1.8亿字。

在珍稀法律文献整理方面,整理、编辑或主编法律古籍丛刊30余部,收入文献1300余种。内有《古代法制资料钩沉》《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古代珍稀法律典籍新编》《皇明制书》《明清珍稀食货立法资料辑存》《清代条例选编》等7部稀见法律典籍丛刊;《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古代榜文告示汇存》《古代地方条约辑存》《中国古代民间规约》等7部地方法律文献丛刊;《古代折狱要览》《历代珍稀司法文献》《清代秋审文献》《历代判例判牍》《古代判牍案例新编》《清代判牍案例彚编》等8部司法文献丛刊;中国律学文献丛刊5辑,清代成案丛刊2部。独立完成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华法律古籍基本库”编目,收入法律文献1700余种,3亿余字,并组织完成了文献扫描。杨一凡认为,再现两千多年中华法律面貌,是从史料层面重述法史。

在法史考证方面,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中国法制史考证续编》《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3部系列考证丛书,另有《中国法制史考证新编》已定稿。这些考证成果对上千个法史研究的疑义、争议和尚需探讨的问题进行考辨,厘正史籍错误或前人不实之论。考证法史以微观研究为主,也是从史实上重述法史。

在重述中国法律史方面,独著有《重新认识中国法律史》《明大诰研究》《明代立法研究》等,合著有《历代例考》等。主编了首届《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研究》《历代令考》《重述中国法律史》等论文集,与刘笃才、徐立志等学者合作,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地方法制研究》《明清则例研究》。以“质疑成说,重述法史”为宗旨,就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法律形式、食货法律、地方法制、历代令与例的沿革、明清典例法律体系、明清《会典》的性质、清代条例的本相和清代省例、秋审制度、成案等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新的见解。

杨一凡独立和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明大诰研究》1994年获全国法学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1998年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第4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7届入选作品奖;《历代例考》《皇明制书》《古代折狱要览》《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清代成案选编》等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中国法制史考证》《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历代判例判牍》《历代珍稀司法文献》等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在法学教学和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方面,杨一凡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多家高等院校授课,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21人,两次主编法律硕士专业通用教材。1981年至1987年间,参加了包括新宪法宣传大纲在内的近30个中央、国家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的起草工作,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过10余万字的各种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多个建议被国家领导机关采纳。与陈寒枫合写《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被列为全国人大系统干部培训的学习资料,与高恒研究员等编选《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文选·法治卷》,被列为中央党校学员学习参考资料。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为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财政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公共法律服务的经费保障力度,2023年通过司法部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并向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https://www.moj.gov.cn/pub/sfbgwapp/fzgzapp/ggfzfwapp/ggfzfwapp2/202404/t20240403_497036.html
2.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律师行业的影响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律师行业的影响 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律师行业的影响 为你推荐 律师协会在律师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职能 法律分析:一、律师协会是律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律师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这一规定有三层含义:一是明确了律师协会的团体法人地位,既区别于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23632813606184540.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②上层建筑https://www.shuashuati.com/ti/0902adbd53a149bd8b21af7235726bf2.html?fm=bde449f8f1192b1945af23b6e31254b75d
4.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综合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5.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3条第一次将“国际法”引入了中国法律体系。国际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展开,五大政法院校和主要大学法律系,以及外交、外贸、军事、公安等院校恢复招生。北京大学于1978年开始招收国际法硕士研究生,1979年开始招收国际法专业本科生。“由于国家开放对国际法人才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91.html
6.202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6.会计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在内的会计法规体系,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考试内容与能力等级: 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1999年10月31日) 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7号,2000年6月21日) https://www.gaodun.com/cpa/1147237.html
7.2024至2030年中国GPS三通道报警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2.法规与标准的挑战与适应性主要法律法规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与GPS三通道报警系统行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网络空间的法律框架及责任体系。对于GPS三通道报警系统行业而言,该法规强调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要求企业确保信息系统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5581123.html
8.付子堂朱林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构成(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法治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法治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变法图强的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而实际上肩负着文明复兴的重担,而中国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305
9.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到了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元首以诏令形式承认了诉讼代理,同时规定考试择优录用,“能为平民提供法律服务”的“辩护人”,平民亦可比较自由地有偿聘用诉讼代理人,于是律师制度有了法律保障,律师和被代理人的道德关系也开始形成。罗马帝国初期,律师阶层正式形成,能够担任代理和辩护的律师范围也逐渐扩大,根据罗马法规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7gr1076.html
10.中国法院网一直以来,我院立足中级法院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突出审判组织在法律统一适用中的核心作用,健全完善裁判规则体系,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注重统一裁判标准、执法尺度,努力消除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个案裁判的合理怀疑,以公正高效的执法赢得社会公信。近年来,我院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向各位简要汇报: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19/07/id/51665.shtml
11.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业内新闻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核心,以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地下空间法律法规体系。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基础性法律明确了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明确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空间权设定奠定了法理基础; http://www.zjypxzx.com/c/2021-11-30/494095.shtml
12.会计视野法规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规定》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法律效力、适用范围、制定与https://law.esnai.com/mview/2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