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法学》2021年第1期要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目录

卷首语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张文显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未来法治建设

黄文艺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价值

汪习根

智慧法治

大数据时代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与利用

邢会强

论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制度需求与多层应对

刘云

TikTok被禁中的数据博弈与法律回应

冯硕

理论前沿

体系语用的法思考

陈金钊

刑法修正的道德诉求

孙万怀

海洋基本法的立法定位与体系结构

杨华

党内法规特征的多元向度

魏治勋

民法典适用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维度

顾全

民法典第1009条:基因人格权的创设、证成与实现

崔丽

司法改革

论庭前证据调查准备

万毅

教育法治

论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范畴

程雁雷

青年论坛

中国法语境下共有推定规则的误读与澄清

荣学磊

内容摘要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作者:张文显(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法学学部召集人)

内容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近年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释和解读逐渐深入,形成了“三新”“三基”“六论”等学理范式。全文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其他重要讲话为基本依据,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阐释为学理范式,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作出学理型解读。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治理论创新基本精神核心要义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未来法治建设

作者:黄文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回答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思想旗帜和理论灯塔。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立法工作质量效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加快法治经济建设,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权力制约监督,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建设新型国际法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我国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未来法治法治大国法治强国涉外法治国际法治

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价值

作者:汪习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

内容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权内涵”,集中表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体系的基本逻辑和核心要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体系的理论基点是“人民主体论”,即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主体和人民权利作为始点和归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进路选择,是以“发展促人权”,即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人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体系的逻辑架构,就是“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权体系人民主体论人权价值发展权生存权

4.大数据时代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邢会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龙马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金融信息金融隐私权金融消费者GDPR

5.论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制度需求与多层应对

作者:刘云(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律人格智能社会治理机器侵权侵权责任塑造权利能力

6.TikTok被禁中的数据博弈与法律回应

作者:冯硕(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TikTok的海外被禁,既反映了在中美博弈的现实背景下美国对数据控制权的追求,也映射出新技术对现行法律规则的挑战和产生的风险。面对当前的困境,中国企业应在合规与诉讼中维护自身权益,中国更应在支持与开放中保护本国企业并争取数据博弈优势地位。TikTok所代表的技术创新尽管会与现行法律产生龃龉并引发风险,但有效的法律创制、解释与适用是能够规制风险的。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与科技的内在矛盾也将日益凸显,简单地判处技术死刑并无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秩序的维护,秉持包容性规制的法律回应模式才是构建未来法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TikTok全球数据治理中美博弈企业合规法律与科技算法

7.体系语用的法思考

作者: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目的是为法律、法治实现寻找正确的思维方法,整饬辩证、整体与实质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体系语用是对逻辑思维规则的重视,更是对轻视逻辑的思维倾向的矫正。这意味着,冠以体系之名的修辞需要转变成支配思维的话语方式。建立在体系思维基础上的体系解释,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优先规则,并且体系思维亦与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有兼容性。在传统思维方式之中融进体系思维和体系解释,能够减少错误思维,增进恰当思维,改变传统的、被庸俗化的对立统一思维,构造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或思维方式。

关键词:体系语用体系思维体系解释法学思维法治话语法治体系

8.刑法修正的道德诉求

作者:孙万怀(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公布伊始就引发了广泛讨论,随后的调整甚至引发了更大的争议。所有争议的本质还是立场选择——如何看待回应型的积极性立法的问题。法益理论无法提供一个批判立法的武器,无法撼动积极立法观的价值基础,反而常常为积极立法助力。即使承认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犯,也只能在刑法解释论范围内腾挪,在政策评价领域或者说在刑事立法领域,无法直接证明法益保护理论可以提供一个立法批判功能。在刑事立法领域应遵循规范保护为主的原则。立法的合理性包含着外在道德评价和内在道德评价。外在规范伦理的层次性特征恰恰为行为入罪与否提供了相对规范的标准。刑事立法首先要遵循规范伦理,要受到法律内在道德的制约与立法良知的制约。这是刑法成为良法的基本前提。同时,刑事法又因为涉及底线人权,所以其受到的制约应该更为广泛和严格。此外,刑法的修正不能也无法建立在期望其他法律配合的基础之上。就内在道德而言,刑事立法应当满足清晰性、一致性以及可实现性等诉求。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十一回应型立法刑事政策法益法律的内在道德刑法科学性

9.海洋基本法的立法定位与体系结构

作者:杨华(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被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依法治海势在必行。我国应尽快制定出台海洋基本法,在立法原则上应体现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激励海洋发展、保障海洋安全、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在立法框架上主要由确立海洋基本法在海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我国海洋主权范围、建立海洋开发利用许可与激励机制、设置海洋综合管理机构、保障海洋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和平解决海洋纠纷及法律责任和附则组成。发挥该法与其他海洋单行法的协调配套作用,在激励海洋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增强海洋法的域外效力、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等方面起到法治保障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基本法海洋立法海洋主权海洋权益海洋法治

10.党内法规特征的多元向度

作者:魏治勋(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党内法规是党的规章制度中规范化程度最高的制度形态,具有较高位阶,是管党治党最为核心的制度形式。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规范基础,它具有正式社会规范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地位与功能的优越性而有其独特特征,从而呈现出特征的多元向度,具体体现为突出的“党性”、形式属性的双层次多向度、创制功能与效力范围的特定性以及效力保障机制的多重性。正是党内法规具有的这些特征,使得它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强有力的规范基础。

关键词:党内法规多向度特征党性形式规范性效力保障机制

11.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维度

作者:顾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法学博士)

内容摘要: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体系,是一个法律评价乃至利益平衡的过程:以相对人之间约束力为起点,辐射到合同履行、请求权对抗等后果评价,并且需要覆盖债权和物权行为等不同维度。民法典的整体编制和调整,体现了“公权干预限缩”和“私权保护扩张”的价值趋向,而效力性、管理性和私权限制(对抗)等不同性质的限制性规定,代表着民法对于不同层次法益的保护和救济需要,也决定着司法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介入程度。在尚未达到需公权力直接干预的私益处分领域,可根据“区分原则”和效力相对性原则,隔离处分行为效果对合同本身效力之影响;对于违反私权限制的情形,区分“内外”有别的法律关系,适用“效力介入式”或“效果对抗式”救济方式,并结合“善意”方的选择,确定不同主体之间效力维度的最终状态。

关键词:法律行为效力评价区分原则限制性规范公权干预私权保护

12.民法典第1009条:基因人格权的创设、证成与实现

作者:崔丽(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关键词:基因编辑基因人格权人格尊严人格利益新兴权利民法典第1009条

13.论庭前证据调查准备

作者:万毅(甘肃政法大学文翰学者,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庭审实质化证据调查证据展示证据整理争点庭审调查

14.论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范畴

作者:程雁雷(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厘清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范畴,是推进我国教育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前提。既有的从一般法律责任出发,认定教育法律责任系教育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的观点在理论和逻辑上存在固有局限,无法完整地展示教育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事实上,界定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范畴,应将教育责任作为逻辑起点。教育法律责任是一种“类型责任”,它源于教育责任,是构成教育责任整体的具体类型。同时,教育法律责任也是一种“领域责任”,它平行于其他社会领域中的法律责任,是嵌合在教育领域的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和追究主体具有多元性,教育法律责任并非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但具有综合性的责任承担方式。基于教育法律责任之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必须认真对待教育法律责任,不断深化教育法律责任的学理研究,持续完善教育法律责任的立法设计。

关键词:教育责任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责任主体教育法律秩序教育现代化

15.中国法语境下共有推定规则的误读与澄清

作者:荣学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共有推定规则是我国物权法特有的立法例,其传统来自司法实践中的民通意见。源自域外的共同共有“类型强制”学说,对共有推定规则的解释力不足,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的同案异判。中国法语境下,应扬弃共同共有“类型强制”的观点,明确共有关系可以由共有人自由约定。共有推定规则是以填补共有人意思表示缺陷为目标的法律推定,非法律拟制;“家庭关系等”作为除外规定,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共有推定规则的转向对共有关系定性以及“一般共有”的适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法典时代应加强对共有推定规则的本土化解释,以便有效回应本国实践问题。

关键词:共有推定规则类型强制按份共有共同共有民法典财产法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闻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 | 新闻台首页 导读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http://news.cntv.cn/special/falutixi/shouye/index.shtml
3.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著名法学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不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简单地理解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成了”。 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发展无止境,法律发展也没有止境。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立法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 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271.htm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树立起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网·中国访谈推出专题,权威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成就,各方解读法律如何落实完善。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23 安徽检察院检察长: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http://fangtan.china.com.cn/zhuanti/zgtsfltx/node_7113930.htm
5.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6.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和体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统一整体。 http://views.ce.cn/main/qy/xzgl/201112/15/t20111215_22921892.shtml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https://m.64365.com/tuwen/657569.aspx
8.中俄法律体系“特色”比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立法机关方面已经有明确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二、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作为正在建设成长中的法律体系,体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前瞻性、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410.html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PT宣传学习材料法律体系的一般特征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法律体系是客观法那么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606/5311024120011222.shtm
10.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3.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概述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3.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客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