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基因编辑婴儿”:人体试验中的法律责任——基于中国现行法律框架的解释学分析

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提出的问题

刚刚发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对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声誉和对外交流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经我国有权机构的调查确证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有关细节在2019年1月21日被公开:贺建奎自2016年6月开始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蓄意逃避监管,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技术,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

目前,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其有效性、安全性尚未得到科学验证和确认,并在伦理、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风险。人类基因编辑存在一系列技术、伦理、社会风险,涉及安全性、伦理学、公平性等几个方面。在安全性方面,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存在着不确定、不可逆风险。在伦理性方面,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生殖性不当应用可能颠覆文明社会以来的至高无上的人性尊严和生存价值。在公平性方面,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生殖性不当应用可能导致未来社会的分裂和不平等[1]。考虑到这些风险情况,我国对人类基因编辑试验采取了以下基本政策:可以进行医疗或研究目的的体细胞基因编辑基础研究、临床前试验或临床应用,可以进行生殖细胞(或胚胎)基因编辑基础研究,但禁止进行生殖细胞(或胚胎)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和应用,禁止培养人与其他生物的嵌合体胚胎,禁止克隆人。

本文拟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我国有关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的现行法律责任机制予以全面检视,从解释论角度对试验人员的法律责任进行系统分析,并从立法论角度提出未来法律责任机制的完善建议。当然,本文重点是讨论该试验的策划者和负责者(或称“主要试验人员”)的法律责任,不对其他有关“涉事人员和机构”(如受指使“伪造伦理审查书”者、“顶替志愿者验血”者及违规进行试验操作的“个别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重点着眼于受害人——试验参与者以及“基因编辑婴儿”(和“基因编辑胎儿”)的请求权展开民法规范分析。

二、我国现行法框架下的责任机制及不足

我国有关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渊源,主要是行政规章和以规范性文件名义存在的伦理准则5。其中,主要规范包括《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6、《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7、《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8、《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9、《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10、《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11、《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12、《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3、《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14、《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15、《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16等。在以上规范中,直接涉及“基因编辑婴儿”非法人体试验法律责任的主要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几个,可以直接适用的主要是行政责任17。现行法律框架中的责任机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整体而言,我国对人类基因技术问题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基因医学技术领域甚至还不存在具有法律(狭义)效力的规范性规定,在法律责任配置上刚性不强,实效不够。

其次,现行管制规范主要是一些技术管理办法或伦理指导原则,行政监管措施方面存在疏漏(在基因编辑、人体试验、辅助生殖等交叉领域的监管上,主管部门之间没有有效协调),监管力度不高,行政处罚措施较轻(主要是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因为直接针对生殖系人类基因编辑试验的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存有疏漏,所以在现有规范的视野下,真正应该被处罚的行为(生殖系人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反而“掩蔽”在一般违规行为(非法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责任中。

再次,以上法律、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监管对象基本上都是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伦理、科学委员会)和医务人员,所以可否适用于个人擅自实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试验的行为(“基因编辑婴儿”人体试验就是“蓄谋”已久的贺建奎“私自组织”的),存在一定的规范障碍18。当然,也有部分条款明确涉及不具有资质的非医疗机构或个人的行为,如《执业医师法》第39条关于“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行为责任的规定,以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21条(及其所指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44条)关于“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非医疗机构”的行为责任的规定,因而也有部分法律责任的直接依据。此外,虽然行政规章直接约束的对象是医疗机构,但对规范进行目的解释或者当然解释,某些禁令及责任规定也可以适用于非医疗机构或个人。

最后,有直接针对性的刑事责任缺失,对人体试验参与者的权益保护力度不充分。虽然我国多个行政规章和以规范性文件名义发布的伦理准则设置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但现行刑法并无关于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专门的犯罪与刑罚规定,所以在整体法秩序上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漏洞。近些年,国内多次发生违规事件,国外生物科技、医药等资本集团也多次派人或资助我国科研人员在华开展违规实验、攫取遗传资源,法律责任不强、监管疏漏等是重要的原因。

三、行政责任的尴尬:针对性欠缺及实效不足

在现行法框架下,直接涉及“基因编辑婴儿”非法人体试验的行政责任主要是罚款、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警告等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因为基因编辑人体试验可能涉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所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第48条也对医疗卫生机构、项目研究者就此情形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指向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的“禁止类技术”包括3种情形,即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存在重大伦理问题;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目前,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完全符合这3项描述,因而属于“禁止类技术”,不得开展临床应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43条和第45条分别规定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禁止类技术临床应用”的行政责任,前者指向《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47条(并对情节严重的情形作了补充规定——还应对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后者指向《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上述这些责任方式的执行面临尴尬境地,主要体现为针对性不强(如前所述),处罚力度不足,法律效果欠佳。

四、刑事可罚性:事实基础、规范理由及困境

罪刑法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刑事责任方面,虽然《执业医师法》多个条文以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46条、《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22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第49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45条等,都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直接有关人类基因编辑、胚胎研究以及宽泛意义上的人体试验等生物技术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21。所以,只能在现行法框架下就主要试验人员可能涉及的其他犯罪行为22,来追究其可能的刑事责任。

本事件中的主要试验人员不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根据《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构成本罪。根据本事件的有关事实,可以认定主要试验人员确实“严重不负责任”23。但已披露消息显示主要试验人员并非医师,即便其具有医师执业资格,但因事实上也没有证据显示已经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24,所以主要试验人员不可能构成本罪25。

主要试验人员也很难构成故意伤害罪(《刑法》第234条)或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罪(《刑法》第235条)。目前很难证明其具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即便存在过失,也很难证实存在符合刑法要求的“伤害”或“重伤”后果。此外,本罪构成中的“他人”,也要求是一个已出生者(如本试验的参与者),而非尚在单细胞胚胎期的将出生者。

主要试验人员也不可能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从法解释学上分析,“其他危险方法”应该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在本质上具有类似性,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试验本身并非如此(被编辑的基因也不属于“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目前这一试验不能认定危害到了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也并未现实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本事件中的主要试验人员可能涉嫌非法行医罪(《刑法》第336条第1款),但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事实基础)或合理的法律解释(规范理由)。从本罪的规范构成上看,行为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实施了“非法行医”行为并要求“情节严重”、“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或“造成就诊人死亡”。本事件中的主要试验人员确实没有医师资格,但并无“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或“造成就诊人死亡”后果发生,所以关键是本次非法人体试验是否“非法行医”以及是否“情节严重”?

不过,依据前述司法解释第2条28对本罪构成中的“情节严重”的界定,只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这一兜底性的描述可供斟酌适用。考虑到目前无法确定露露和娜娜到底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严重损害,因此将本事件中试验行为断然认定为“情节严重”似有不妥。在目前直接针对生物技术、人体试验犯罪存在空白的法律框架下,考虑到刑法在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风险时应有的适度宽容立场,断然认为生殖目的的人类基因编辑试验就是“情节严重”的非法行医行为,在刑法适用上理性不足。

五、受害人在民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虽然《执业医师法》第39条规定“非医师行医”并“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第49条规定责任人“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但它们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规范意义,并不能成为受害人的请求权基础。受害人应该在民法规范中寻找损害救济的所依之法。

结合“基因编辑婴儿”非法人体试验的有关事实,受害人应该有两类:一是作为试验参与者的受害人,主要包括“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的父母以及“基因编辑胎儿”的“父母”(即“怀孕志愿者”及其丈夫)29;二是作为“试验品”的受害人,即“基因编辑婴儿”和“基因编辑胎儿”——这些已出生和将出生者在本质上也是试验参与者,她们(或他们)虽然在场,但却是严重欠缺同意的在场者。

就目前民法规范体系现状观察,第一类受害人可能存在合同法、侵权法两方面的请求权,可择一行使。作为试验参与者的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总则》第157条30并结合《民法总则》第153条31第2款请求试验人员(试验机构)赔偿损失。生殖系基因编辑人体试验合同虽然不存在《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但却符合该条第2款规定,因“违背公序良俗”(具体来说,是违背“公共秩序”)而无效。受害人可以就在本次非法试验中受到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损害请求赔偿,包括但不限于检查费、诊疗费、医药费、手术费、保险费、住宿费、交通费、误工费、与孕育有关的费用、看护费以及适当的抚养费。至于露露和娜娜将来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是不是一种损害,在现阶段还难以进行科学上的评估和法律上的确定(如前所述,在刑法认定上就存在困难),但笔者倾向于此种风险也可以视为一种民法上的损害形式(另文阐述)。

另外,第一类受害人也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55条32并结合第22条33等向试验人员(试

她们(或他们)受到损害的法益主要是人格尊严,也可能包括健康权(需要获得能够在科学上验证的事实的支持)。在法理上,她们(或他们)的此种侵权损害赔偿请求也被称为“不当生命”(wrongfullife)之诉,在各国司法裁判活动中,基于不同法律政策的考虑,对“不当生命”之诉有支持和不支持的不同法律对待[11,12,13,14,15]。子女作为受害人对父母提出“不当生命”之诉通常不会获得法律支持,但对医师或实验人员(试验机构)提出此种主张,则可基于“维持有尊严之生存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理由而获得法律支持。在“不当生命”之诉中,受侵害的法益“并非父母权益、子女生命或者先天性残疾本身,而是维持有尊严之生存的人格利益”,此为该子女独立于父母的损害赔偿请求权[16]。相对来说,人格尊严之损害可以在我国现行法上得到适当的评价(法源主要是《民法总则》第109条、《侵权责任法》第22条及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但一如前述,困境依然在于现阶段对具体的健康损害如何在法律上加以确认和评价。

六、结论与展望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让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试验的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成为舆论和学术讨论的热点。为进一步消除国内外不良影响,重塑对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的社会信任,维护伦理秩序、法律价值和受试者的权利,对法律责任机制的执行是必然的步骤。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没有直接有关基因医学技术的法律(狭义)规范,主要通过行政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对法律责任进行规定,刚性不强,实效不够。虽然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可能涉及的行政责任的执行有法可依,但对个人私自进行非法试验行为的针对性不够,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尚不足以发挥应有的威慑力。在刑法上没有具体的直接应对基因编辑、人体试验等生物技术犯罪的条款,如不能在解释上把“基因编辑婴儿”人体试验纳入“情节严重”的“非法行医”的范畴,则对该试验行为的刑事责任的落实将面临困境。在民事责任方面,作为试验受害人的参与者以及“基因编辑婴儿”(和“基因编辑胎儿”)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有关损害的认定和评价存在规范上的困难。

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规制中,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门立法(如《基因医学技术法》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法》),形成技术规制的基本原则和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在监管制度上应建立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或国家基因技术委员会,确立人类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实验的个案审批制(至少现阶段如此),提高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加强监管程序的透明性和有效性。在责任机制上,尤其要适度增强公法上责任的刚性,具体明确私法上的请求权基础;适度增加相应的人体试验和生物技术犯罪条款,如非法人体试验罪、非法改造人类基因罪等,但刑罚也不可过于严苛,否则不利于技术进步;结合民事立法进程,确认人类基因上的自主、平等、隐私等权利,形成有关人体试验受试者权利救济的侵权责任规范基础。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硕士研究生王雅欣在部分外文材料处理方面的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王康.人类基因编辑多维风险的法律规制[J].求索,2017(11):98-107.

[3]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07-713.

[4]BARBARAC.Steininger,WrongfulBirthandWrongfulLife:BasicQuestions[J].JournalofEuropeanTortLaw,2010,l(2):127.

[5]FRATIP,FINESCHIV,DISANZOM,etal.Preimplantationandprenataldiagnosis,wrongfulbirthandwrongfullife:aglobalviewofbioethicalandlegalcontroversies[J].HumanReproductionUpdate,2017,23(3):1–20.

[6]朱晓喆,徐刚.民法上生育权的表象与本质——对我国司法实务案例的解构研究[J].法学研究,2010(5):64-78.

[7]杨立新,王丽莎.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及适当限制[J].北方法学,2011(2):13-22.

[8]张红.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责任[J].法学家,2011(6):54-65.

[9]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88-89.

[10]梁慧星.《民法总则》重要条文的理解与适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1-65.

[11]FREYKL.Torts——wrongfullife——infant'srighttosuefornegligentgeneticcounseling[J].TennesseeLawReview,1981,48(2):493-514.

[12]SHIFFRINSV.Wrongfullife,procreativeresponsibility,andthesignificanceofharm[J].LegalTheory,1999,5(2):117-148.

[13]FEINBERGJ.Wrongfullifeandthecounterfactualelementinharming[J].SocialPhilosophyandPolicy,1986,4(1):145.

[14]ARCHARDD.Wrongfullife[J].Philosophy,2004,79(3):403-420.

[15]RAPOSOVL.Arewrongfullifeactionsthreateningthevalueofhumanlife[J].JournalofBioethicalInquiry,2017,14(3):339-345.

[16]满洪杰.不当生命之诉与人格利益保护[J].法学,2017(2):28-42.

【注释】

22018年底,《自然》杂志将“基因编辑婴儿”试验的始作俑者贺建奎评为“2018年度十大人物”,并在人物介绍的标题中将他形象地称为“基因编辑流氓”(CRISPRrogue)。大卫·西拉诺斯基(DavidCyranoski)评价说:何建奎知道他正在跨越一个新的生命伦理界限,(但)他从世界舞台上消失的速度和他出现的速度一样快。他无视重要的道德考虑因素,将两个女婴暴露于未知风险中以获得不确定的利益。他将留下复杂的遗产——科学家们担心,基因编辑领域(受此影响)现在可能难以获得资金、监管部门的批准或公众的支持。参见:DavidCyranoski所撰人物介绍“HEJIANKUI:CRISPRrogue”(Nature,2018,1564(20-27):328)。

3我国现行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制框架还存在其他多方面的不足,初步分析参见:王康《人类基因编辑实验的法律规制——兼论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的法律议题》(东方法学,2019年第1期)。

5在法律层面虽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条文,但存在某些原则性规定,如《科学技术促进法》第29条规定:“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这个条文可以通过妥当的解释用来评判“基因编辑婴儿”人体试验的违法性。

6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7号,1993年12月24日公布。根据该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基因工程,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体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把异源DNA直接导入有机体的技术),似乎不能在规范对象上完全排除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但从其全文(尤其是第30条等)来看,其规制对象仅仅是作用于非人类生物体的基因工程。

7国办发〔1998〕36号,科技部、卫生部制定,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1998年6月10日转发。

8卫生部令第14号,2001年2月20日公布。

9卫科教发〔2003〕176号),卫生部2003年6月27日公布。

10卫科教发〔2003〕176号,卫生部2003年6月27日公布。

11国科发生字〔2003〕460号,科学技术部、卫生部2003年12月24日公布。

12国卫科教发〔2015〕4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7月20日公布。

13国卫办科教发〔2015〕46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2015年7月31日公布。

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1号,2016年10月12日公布。

15国科发社〔2017〕198号,科技部2017年7月12日公布。

1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1号,2018年8月13日公布。

18行政法规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医疗机构将未通过技术评估和伦理审查的医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可能产生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行政责任,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医务人员则可能承担降级、撤职、暂停执业活动、开除、吊销执业证书等行政处分。但是,根据目前的调查结论,本事件系贺建奎“私自组织”的,本条规定似乎无适用的空间。

19第45条: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设立伦理委员会擅自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对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1在比较法上,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相应的犯罪与刑罚规定。

22除下文讨论的情形外,还可以考虑主要试验人员是否涉嫌伪造印章犯罪(《刑法》第280条)。不过,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细节和证据,这也与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距离较远。

2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公通字〔2008〕36号)第56条规定,《刑法》第335条中的“严重不负责任”,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试验性医疗、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有明确规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常规等情形。

24根据前述公通字〔2008〕36号文,所谓“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是指造成就诊人严重残疾、重伤、感染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或者其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

25受指使的“个别从业人员”虽然具有医师执业资格,也属于“严重不负责任”,但因为同样不能证明严重损害后果的理由,也很难构成本罪。

262008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6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5号),2016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3次会议修正(法释〔2016〕27号)。

27卫生部令第35号,1994年8月29日公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2号修订,2017年2月21日公布。

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二)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有传播、流行危险的;(三)使用假药、劣药或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四)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9当然,未能成功妊娠的其他试验参与者也是受害人,本文对此不做具体展开。

30该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1该条第1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第2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32该条第1款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第2款规定:“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3该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35这正是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关胚胎试验的“14天规则”的生命科学和伦理学基础。

36《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条不能成为“基因编辑婴儿”(和“基因编辑胎儿”)的请求权基础。虽然“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很容易得到证明——在现阶段该技术远没有达到可以接受和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法律上还不允许进行医疗目的的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就是不去做这样的试验,但是因为事实上她们(或他们)并非诊疗活动中的“患者”——即便她们(或他们)才是事件的真正受害人。

37参见:习近平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第01版)。

THE END
1.法律法规体系概览解析国家治理结构中的规范性文本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边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现有的法律框架如何适应这些变化,为保障信息安全和尊重个人隐私提供必要的规范措施。 八、小结: 总结来说,理解“所有那些”的含义并不简单,它包含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从根本上讲,这个系统构成https://www.jb9ykztqn.cn/gong-qiu-shi-chang/200143.html
2.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是什么?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是什么?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共第一百四十三条。http://www.jcrb.com/xztpd/2024/202411/xianfari/xianfaridarijixian/202412/t20241202_6746057.html
3.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层次结构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就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和精细化管理。 首先,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西方国家以宪法为基础构建了复杂而完善的立法体系,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https://www.6vjxuc8a1.cn/xing-ye-dong-tai/451303.html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预算法、价格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对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5.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的MBO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的MBO 曾清汉 MBO即ManagementBuy—Out的英文缩写,起源于美国,MBO译成中文是“管理者收购”,即由公司的管理者收购其任职的公司,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实现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合二为一。现在MBO在中国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MBO已经实实在在地在各地发展开来。据了解,在苏南地区,集体企业控股的上市公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212831_8082.html
6.证监会官员:中国将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框架【证监会官员:中国将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框架】财联社12日讯,证监会期货部法规处处长周立超表示,证监会希望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以及风险管控措施。也希望进一步发展政府债市场,并减少对指数期货市场的限制。证监会拟向原油期货和铁矿石期货市场逐步引入外国投资者。https://m.cls.cn/detail/153455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政策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和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中国特https://www.110ask.com/zhengce/16620806439523617881.html
8.《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中国碳市场法律制度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市场也热切期待更高位阶的法律、行政法规来规范中国的碳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与《管理办法》相比,《条例》更加侧重于基础制度体系的搭建和基本监管机构框架的设计。《条例》施行后,中国碳市场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形成拥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交易https://www.kwm.com/cn/zh/insights/latest-thinking/china-releases-an-interim-regulation-on-management-of-carbon-emissions-trading.html
9.现行法律框架下有关股票期权计划的法律问题在我国,股票期权制度仍处于起步和试行阶段,相应的法律规范尚未出台(仅有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认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已有不少上市公司进行了股票期权计划的试点或实施股票期权计划。 一、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股票期权计划的法律安排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from=mdouban©_open=1&uri=%2Fnote%2F712831262%3Fcid%3D58264619%26ivk_sa%3D1024320u&download=1©=1&model=B
10.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法律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本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取得显著成绩。 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框架基本形成。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审议通过,这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首部基础性、框架性、综合性法律。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网络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sGD19t1hgoIBJmCfKRYs180919
11.中国特色廉政法制框架体系包括三大廉政法律制度规范分别是()。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中国特色廉政法制框架体系包括三大廉政法律制度规范分别是()。A.国家法律法规B.党法党规C.中央八项规定D.地方反腐倡廉制度规范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https://www.shuashuati.com/ti/9514b639248e46169963019a0a4ef9cb.html?fm=bdbds567b918d326a564883de6553e50c8463
12.宋代的法律体系研究7篇(全文)城市管理法律体系框架应当依据城市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分别从国家层面、省级政府层面和地方城市政府层面三个层次进行设计。首先国家要有一部完整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对城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法定职责以及履职范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省级政府根据国家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全省配套的城市管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r9dabzs.html
13.如何定义社会企业?尽管很多国家为社会企业创制了新的法律形式,但现有的法律框架仍然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应该指出的是,各国社会企业立法的效果有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意大利的“社会合作社”和英国的“社区利益公司”(CIC)立法比较成功,虽然时间较短,但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社会企业在政府管理机构登记注册,员工数量也十分庞大。而http://www.bnu1.org/show_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