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周二,小周老师半夜把汉声数学的二条放公号,早上小助理排版后,加上我写的头条就发了。结果昨天我赶着发《》来处理售后问题,写完直接就点了发送,忘记挂二条的《汉声数学》了。后台很多朋友问汉声数学专辑怎么没有啊,我才发现犯错了。但也是因为昨天我的失误,反倒收到一些大家夸咱《汉声数学》专辑的留言。
就像这篇文,汉声数学的讲解占比20%左右,是很完整的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实用干货,她写个《跟着汉声学数学:(20)来玩文氏图的游戏》这标题,就放后台了。我毫不犹豫今天头条推送了,因为好内容,值得更多人看见。
文:小周老师
刚好又到了复习迎考的阶段,在进行知识梳理时,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在下文中,我也会给大家举例子,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思维导图也能给孩子提供很多帮助,是一个好助手,现在很多小学老师都会教孩子思维导图,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老师自己都没搞清楚什么是思维导图,更别说教给孩子的。
在很多孩子的笔下,思维导图是一种形式,但我认为,思维导图重在思维。正如思维导图之父,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所说: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
这几年,思维导图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天然的思维工具,它在生活和学习中,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我们来看几个最常用的例子。
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记忆力。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苦恼,一本书看完了,也忘完了;听了很棒的讲座,想给别人叙述,却不知从何说起;学了新的知识,但努力回忆,却什么也想不起来。通常,我们越是集中注意力去想答案,它就在我们的大脑里“隐藏”的越深。这是因为我们所看的、学到的信息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关联,分散为过量的无关信息,对我们的记忆形成压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无关信息进行分类,寻找内部最核心的相同点,而思维导图就可展示出各种分类方法:颜色、形状、联系、结构、字体大小等等,最终将它们连接起来。
我也是画了无数份思维导图之后,才领略到它的奇妙。
看,这是我在阅读《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单”的探究》(专业书籍,大家不需要购买,只是拿来举个例子)时记录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大概有200多页,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收获,但整本书都记相当于什么也没记。我们要学会寻找关键的字词句,有可能是书中的,也有可能是自己抽象总结出来的。在“学习任务单”这个主题分支下,我将书本的内容分为四大类,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梳理整本书内容的过程,而在每个类别中,又存在其相对应的分支,它们都有内部的联系。
经过了这样一个整理的过程,随时拿起这份思维导图,我都能给别人梳理出这本书的内容,200多页的文字,融合在这样一份简单的图表中,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记忆压力。
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以我前面提到的,萌萌画的以“车”为主题的思维导图中一个分支举例说明。当她画好初稿时,我带着她一起进行了二次重构:1、说起车,你都能想到哪些车呢?——帮她丰富一级分支;2、关于自行车,你能想到什么?——开始创作二级分支;3、(她提到了骑自行车去公园玩)想想在公园里会发生什么?——继续完善三级分支;4、放风筝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从所见所闻,引发到所感,加强孩子的感受。
经过这样一番引导,这份思维导图越来越丰满,而从“车”到“放风筝”这样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她也可以继续应用在其它分支上。
如果孩子经常性的沉浸于这样的思考之中,自然能拓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做各类笔记
前面我举例子时提到思维导图可以做读书笔记,它同样可以做各类讲座的笔记,当然还有学生复习时,梳理某个单元或一学期的知识点。
这是我的学生在整理复习《运算定律》这一单元时,梳理出的思维导图。
很多学生在学习运算律时遇到了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将各个运算律拆分开来,但实际这些运算律是有内部联系的,小郭同学就将各种运算律按照四则运算进行分类,这样在大脑中按照加、减、乘、除进行记忆,再去寻找内部的联系和区别,使用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以上三种情况,是思维导图在生活中最常用的例子,当你习惯这种思考和记录方式之后,完全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更多的领域,比如:用于做决策,用于自己的演讲,用于自我分析等。
这么“有用”的思维导图,孩子从何学起呢?在之前的教学中,我通常从一年级开始让孩子们接触,经过前两年的渗透,三年级时,我的学生一般都能制作出比较精美和有深度的思维导图了。但这次通过萌萌的例子,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学龄前就能接触了呢?于是我“借”来一些同事的孩子做实验,从4岁到6岁不等,发现他们接触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只需要更多的让他们以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即可。
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我们应该从何开始呢?
简单规则:将主题词(也可用图画形式表现)放在纸张中心位置,分支向四周发散,一级分支较粗,之后的二级分支、三级分支越来越细。(作为一名典型理性思维的数学老师,我画图很丑,为了给大家示范,我也是拼了。)
更多的使用色彩、图片、代码等,丰富思维导图,因为我们的大脑对图片和颜色反应更佳。在思维导图中,尽可能使用一些图像记录,因为图像所包含的色彩、外形、线条等,以及画图时大脑所进行的想象,都能加强创造性的思维和记忆。
如下面这两份思维导图,请你观察一下他们的内容,如果单从美观程度来观察,肯定是第一份更优秀,甚至第二份可以说有点难看,但具体看内容,第二份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完全打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内在联系,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更有深度。
对于学龄前孩子,我们可以经常做一些小型的简单思维导图练习,如下这样引导孩子。
①咱们今天一起做一份关于“玩具”的思维导图,孩子将主题词写于中间,或画图;
②以它为中心,画几个分支(可从5个开始,然后慢慢增加),你能在每个分支上写上你看到玩具这个词,想到了什么吗;
③以其中一个分支为例,比如孩子写了积木,我们就可以继续问,你都用积木拼过什么呢?继续引发孩子进行创作;
④继续其它分支的创作。
只要我们的家长有足够的问题,孩子的思维导图就可以无限画下去的,不信你试试。
及时、多次复习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它就会成为我们持续的长期记忆的一部分。尤其是我们为了迎接考试或是为某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做的笔记,给自己列的计划等,都可以反复的修正补充和阅读。
一份好的思维导图,应该是拿给每个人看,大家所联想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到玩具,你想到的是积木,他想到的是魔方,而我想到的是父母。“一件事中,普通人见一,有才华的人见二或见三,而天才见十。”这就是思维导图,它能激发我们思维的无限潜能。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动手实践,当你带着孩子尝试画了一些思维导图之后,他自然会掌握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并运用在自己的思考中。
跟着汉声学数学:(20)
来玩文氏图的游戏
《来玩文氏图的游戏》这本书,只看书名,大家可能会觉得挺深奥的,尤其这个名字,很多家长都没听过,但简单点说,这本书的内核就是“分类”,用一种新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而已,这样说,大家是不是一下子觉得简单了。当然,学龄前的孩子看这本书,还是要忽略一些内容,较复杂的计算,孩子不易理解,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往后放放,等到孩子二三年级时,可以重读这本书。
书的开篇就介绍了用画圆圈的方法,圈住同类的弹珠,其中一个圆圈代表灰色的一类,另一个圆圈代表黑色的一类,然后对应弹珠的颜色放在里面即可。这个简单的例子,便于孩子理解这种记录分类的方法。在孩子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会认识这种分类的圆圈,它们的名字叫做集合,也有老师习惯叫它们集合圈。
像这种用画圆圈给东西分类的方法,就叫做“文氏图解”,通常我们习惯说“文氏图”,有些地方叫“集合图”或“集合圈”,而它还有一个名字是“韦恩图”,因为这种记录方式是数学家韦恩发明并推广使用的。在此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将来有什么发明,也会用他的名字进行命名噢。
我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数量关系。书中是以滑旱冰和滑水冰为例进行分析的,因为距离孩子的生活有点远,我换了跳绳和跑步的例子,欢迎大家根据孩子的喜好进行改编。这个理清数量关系的过程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只要分类清楚即可,哪里是只喜欢跳绳和跑步,哪里是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跑步的。
绘本的最后,带着我们侦破了一个“案子”。在破案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针对“嫌疑人”进行分类,记录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最后寻找符合所有线索的人,既是“偷”走派的那一位。当然,这个故事有一个非常美的结尾。希望孩子们也有很棒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