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中学政治《学科专业素养》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考查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观点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及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评价,依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结论。
3.考查考生熟练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能运用中学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中学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学科专业知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经济与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市场体系的意义;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社会责任;个人收入与分配政策的完善;共同富裕社会体系;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3.政治与法治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国家性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法治建设的成就;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4.哲学与文化
哲学及其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及其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中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不同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总体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6.法律与生活
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维权途径;合同的含义和价值、内容和违约责、订立的程序,解决纠纷的途径,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劳动关系的法律;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
7.逻辑与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思维的特点、意义;概念、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类型、常见的逻辑错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超前思维的特点。
8.财经与生活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与流通规律;价值规律;信用工具和外汇;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及其类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投资与理财;企业与就业。
9.法官与律师
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法官的任职条件、主要职责、义务和权利、价值;审判程序、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律师的执业条件、业务范围和权利义务、价值;律师刑事辩护的基本要求;律师民事代理的业务范围。
10.历史上的哲学家
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其影响历史进程的作用。
11.时事政治
12.政治经济学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运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体系和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4.政治学
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社会功能;国家的涵义、本质和职能;国家类型;国家权力;政党的涵义、作用;政治统治的涵义、基础、类型和方式;政治管理的涵义、类型、原则和方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政党制度的内涵、类型;政党的运行机制;政治民主的涵义、特征和功能:民主的形式;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模式;民主化的动力。
15.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真理;辩证思维方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6.法学概论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民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财产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财产继承权;婚姻家庭;民事责任;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与经营者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本质、概念、构成和犯罪的种类;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刑罚的概念、目的、种类和具体运用。
(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1.学科课程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内涵、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习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以及附录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2.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要策略和方法;说课与片断教学;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技能和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3.主要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案例评析题、教学设计题等。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部分约占70﹪,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部分约占30﹪。原标题: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公布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大纲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