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得到不同的对待
(二)文物的保护不等同于收藏,是价值的体现
对于文物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将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加强文物保护,为整个国家留住历史的精华。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保护不是简单地将文物进行集中,实现垄断和私藏,这样的话,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给整个文物的有序发展带来不均衡。当前,很多地区和国家存在综合性的博物馆,里面存在诸多珍稀文物。同时,在诸多地方建设分支机构,对文物进行合理分配,方便文化的研究与观赏,强化文物保护观念的贯彻以及管理的加强,也就是说,文物的传承不意味着收藏,根本目的是其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的一员,其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价值受到日益多的管子。更重要的是,需要大众对历史文物持有端正的态度,强化文物保护的功能。
3当前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受损普遍存在
在当前,很多地方的群众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观念不强,将文物保护的工作归属为文物机构,事不关己,使得文物收到严重的破坏。
(二)不合理的基建对文物造成的损毁
当前,很多地区没有对文物的保护和认识给予高度重视,甚至出现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和勘测的工作,盲目进行基建施工,使得很多文物出现损毁和消失的情况。同时,也有些机构或者人员,对文物进行随意修缮,对文物的现状造成了改变,很难进行原貌的恢复,致使大量文物和遗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文物部门建筑不完善
(四)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不足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而言,其属于公益事业,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预算。因此,文物保护的经费的主要用途是对面临损坏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目前,如果没有外部资金的注入,地方政府很难具有足够的资金,实现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扩大化
(六)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的人才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人才是关键,尤其是作为文化产业,更需要专业的、素质过硬的、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很多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正是缺少这种综合性的人才。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人员较多,机构较为膨胀,另外,专业素质的人才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是,体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有些人认为文化保护工作相对稳定,较为清闲,有助于养老,因此,通过不合法的渠道,涌入这一领域,阻止了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引进。
4如何做好文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历史遗迹;产业开发
一、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概况
(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吐鲁番地区凭借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迅速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当地旅游产业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步升级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
(二)旅游收入水平提高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吐鲁番地区旅游业质量不断改善,产业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2009年,当地仅国内旅游收入9.5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003万美元。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产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现状
(一)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吐鲁番地区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0余处文物遗迹,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是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本,是当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额敏塔)、坎儿井等最为著名。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为车师民族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所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门户。
高昌故城因“地势宽敞,人庶昌盛”得名,由汉朝军队在此屯田积粮、修造壁垒而始建。西汉时期在此设高昌壁,后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扩建。
苏公塔是吐鲁番地区伊斯兰风格建筑中的杰出之作,为清朝时期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莱曼所建,塔高44米,为砖体结构,整体无一根木料,体现了当时维吾尔族建筑大师的高超技艺。
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分量极重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引水灌溉系统的重要代表,坎儿井体现了当地居民在恶劣环境中生产和发展的聪明智慧。
(二)古迹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吐鲁番一度是中国西域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因此保留有众多价值极高的历史遗迹。例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吐峪沟石窟寺、台藏塔等已被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如今,这些代表吐鲁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颇具吸引力的宝贵资源。
三、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加大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
(二)普及和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四、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良好互动
(二)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品牌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吐鲁番地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投入,将“吐鲁番”这一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旅游淡季市场开发
(四)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竹青.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田德旺,朱捷.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梁彤谨.新疆旅游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5]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徐琪.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7,(4).
[7]谷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8]杨新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1,(06).
[9]杜宣.旅游业发展中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10]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河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
[11]李明伟.丝路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12]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3]赵建宇.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8).
【关键词】新技术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呈现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彰显了我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目前,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已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物经费逐年增加,机构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各方面关系渐渐理顺,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逐渐确立了在地方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地位。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在保护我市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宣传我市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展示我市的壮丽山河与自然风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市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繁荣通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振兴通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但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距离《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有待加强,保护资金相对不足,专业人才普遍缺乏,重大项目决策程序仍不够完善、保护与利用矛盾较为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建设性破坏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端正和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事业已成为全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人民精神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构建,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化、生态多样性和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对历史人文环境、自然演变的科学印迹和优美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延续,进而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得意义和作用。妥善保护和保存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标志。保护好我市的世界遗产,是对全市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我国人民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国际形象。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市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做好规划,完善制度
3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有效保护、保存和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要求。从世界范围看,对世界遗产的主要威胁来自于错位开发和超容量开发。我市的世界遗产也面临同样的威胁。
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一切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应以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根本。这是世界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敏感的国内外影响;任何遗产地都有其科学的容量和适宜的开发方式,要坚决反对无限度无规划的恶性开发和使用。凡涉及世界遗产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发利用计划和管理体制的事项,均需符合国家有关保护法规和有关保护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依法管理、永续利用”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方针,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并经依法审批。各地要从大局出发,努力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切实保障世界遗产的完整和真实。
4树立“公约意识”,遵守国际规则
【关键词】宗教文物;保护;特殊性;文化遗产
我国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宗教文物和名胜古迹,一些古老的庙宇、道观、古清真寺、教堂等,作为宗教场所其中必然少不了大量的宗教文物,这些物质遗产都散发着历史、文化的魅力。但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一些宗教的保护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中国是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的各个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宗教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众多的宗教文物和各具特色的宗教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亟需加以妥善保护和抢救。
一、宗教文物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宗教文物的主要特点
宗教文物与其它类型文物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文物历史悠久。宗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据考古学家门证实,世界上最早的宗教起源至今约有2―4万年,在这数万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大量的宗教文物得以流传至今,为人们探索过去的时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宗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世界上,凡是有现代人类生存和活动过的地方,多少都会遗留一些宗教的痕迹。
2.宗教文物内涵丰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必将会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日常作息等。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道教、基督教、佛教,都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内涵丰富,其教义更是博大精深。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宗教不仅仅是一个人精神寄托的载体,信仰世界的中心,更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纽带。
3.宗教文物艺术价值高。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紧密联系的。”通过对艺术与宗教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早在艺术与宗教的发展之初,两者就已经呈现出紧密相连的关系。原始形态的宗教就是一种典型的“膜拜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以简朴、简约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其对宗教的强烈崇拜和向往。
(二)宗教文物的价值
1.宗教文物能强化人类的道德教化。宗教在历史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现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教义,这些教义大体上都是要求信众扬善惩恶、慈悲济世等。宗教文物无论对于信众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具备有一定的启发和约束意义,对培育良好的道德风气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2.宗教文物能够传承文化。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宗教中的思想、观念已经渗入到了人类文化的血液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者相互影响,释道二教文物流传既多又精,对传承、保护中国古代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我国宗教文物特殊性的保护措施
(一)增强做好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二)建立和完善宗教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档案
(三)确保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宗教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之前,应当对宗教文物的特殊性和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仅要看到宗教文物材质、艺术形象等表面的价值,还应当看到宗教文物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与其它文物相比的特殊之处,并对这两种价值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合理地保护宗教文物。
参考文献
[1]曾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解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王云霞.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理论月刊,2010(11).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措施
马山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必须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而马山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可持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度假胜地建设,是彰显马山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马山又名马迹山,拥有4亿年的地理历史和5000年的人文历史,是一块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地。改革开放前,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宝地,并在这里建了许多休(疗)养院。改革开放以后,以灵山大佛景区的成功开发建设为标志,马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这里也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引起世界的瞩目,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马山的旅游事业发展。为了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细细地品味马山丰富历史人文的韵味,2015年灵山胜境又成功地开发了拈花湾小镇,丰富了胜境的活动范围。本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沿湖以休闲拓展和果实采摘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庄开办了近10家;从前年开始,各种农家乐旅游休闲点的建设正方兴未艾。
二、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马山街道围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氛围不浓厚。由于宣传的影响力小,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偏差,有些群众会认为文物保护是文保部门的事,于己无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有时会出现文保点周围环境脏乱、得不到保护的现象。
(二)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历史文化资源。马山虽有众多历史文化留存资源,但其中有不少历史资源因年代久远、历经时代变迁和风化侵蚀、水土流失,有些文物本体已经不完整,这也是一大遗憾。由于前一时期的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马山的一些自然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的损失、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传承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如檀溪湾的一些名泉、石碑坊、古树名木、许叔微墓;耿湾的盘龙湾、伴奴湾;古竹水平的水王平墓;万丰的竹坞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马山的山歌、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等都因老一辈人的故去,将面临失传,保护、抢救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资金匮乏。文保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文物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大难题。就常态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而言,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也就根本无法及时开展正常的文物保护与维修。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文保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马山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才。文保单位看护员建制不齐全,也缺少必要的工作装备和防护用具。而这直接影响文保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维修保护单位,容易出现文物本体损毁的现象。至今尚未研究制定出较完善的保护措施,易长期遭受暴晒和风雨侵蚀。
三、加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促进马山地区的发展。当前,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
(一)科学合理规划,让文化资源盘活起来。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方案,对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资源归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作为品牌,带动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例如,利用名人效应,可以把许叔微的“梅梁小隐”和赵翼墓归为一类;为弘扬宗教文化,可以以灵山大佛为依托,开发利用葛洪的“云居道院”,可改变目前马山单一的佛教景区的状况;也可以利用阖闾城遗址开发建设的契机,结合山上的吴王避暑遗址、战鼓墩等吴越文化遗迹一起开发建设,形成一个吴文化游览群;同时还可以打造以“马灯舞”为品牌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推进马山文化旅游建设。
(四)加强人才建设,让文化资源传承起来。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可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解决不少难题。近几年来,马山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加强了文保单位的修缮和管理,但在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空缺。若可以引进或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便能将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马山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貌状况、气候条件等结合起来,有望能更专业、有效地修护马山文物遗迹,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马山文化遗产资源,将马山文化遗产引向一个更具深度的、全新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了要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之外,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盘活、做实马山特有的非遗传统文化,八方来客的文化太湖之旅才不仅仅是言必称灵山胜境,而更厚重的是千年历史人文的“尚武、崇文、务实”的文采风流与开放进取的吴文化精神,带给天下人以高品质心灵体验与精神洗礼。这样,马山历史文化方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魏东,王艳.浅谈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春草集[C],2013,463.
[2]陈俊安.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3,13.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防火
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安消防的重要职责,对于我国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文物古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从消防防火的前期预防到火灾的救援,以及事后的处理等,都应该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从而切实保障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1.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特点
2.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灾的原因
2.1建筑材料和建筑布局
文物古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由于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在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其木材中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木材干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火灾。而在文物古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为松、柏、杉、楠等材质,尤其是松树和柏树,其中含有大量的松油,一旦发生火灾,将会迅速蔓延,为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难度。古建筑大多数通风条件都较好,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炎热蔓延较快,而且燃烧十分迅速,再加之屋顶较为严实,发生火灾时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从而形成立体燃烧。当前我国古建筑多以单位建筑为主,各单体建筑共同组成各种庭院,一旦有一体起火,则毗连的建筑都会大面积燃烧,从而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2.2管理不力
当前文物古建筑在管理方面存在分工不明及责任不清的问题,部分主管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管理较为忽视,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再加之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差,在火源及电源管理方面不严格,缺乏责任主体意识。部分文物古建筑中消防设施数量不足,缺乏消防水源。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火灾,从而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的措施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消防防火宣传
3.3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很大一部分古建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部分位于高山之颠,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完全依赖于消防力量来扑救无法及时消除隐患,因此需要对自身消防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使火灾在初期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位于城市中的古建筑,需要充分地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来安装消火栓,并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保证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对于处于山区及郊区的古建筑,需要修建消防水塔及消防水缸,确保消防应急用水需求。
3.4加强电源和货源管理
在古建筑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格进行用电管理。对有雷击危险的古建筑,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测和维修。在古建筑内严禁堆放柴草、木料及汽油、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燃放和焚烧,要指定远离古建筑的焚烧点,并定人定岗负责管理,确保消防安全。结语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防火安全工作要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有效地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确保这些民族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作者:王强单位: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吴波.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及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2008(2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