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如何定性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如何定性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宋某某,男,34岁,汉族,农民。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于1997年8月21日被逮捕。

被告人许某某,男,36岁,汉族,农民。因涉嫌故意杀人罪,于1997年9月1日被逮捕。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某,女,39岁,农民,系被害人宋某某之妻。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向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宋某某之妻张某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被告人宋某某与被害人宋某某系邻里。因道路纠纷等,两家素有积怨,宋某某便蓄意报复宋某某。1997年7月31日,宋某某到其连襟被告人许某某家帮助于农活,邀许找人教训宋某某,许当即答应并商定十次日夜间动手。次日晚9时许,许某某又邀约李某某(在逃)各带一把剑到达约定地点与宋某某会面。当晚ll时许,三人蒙面持剑,翻墙跳入宋某某家院内。此时,宋某某女儿宋某某打开室门欲上厕所,被李某某捂住其嘴推回室内。宋某某挣扎、呼喊,惊动了宋某某夫妇。宋某某夫妇出屋察看动静时,许某某朝宋某某胸部猛刺一剑,后与宋某某、李某某越墙逃离现场。宋某某被送往医院时己死亡。经法医鉴定,宋某某系被刺破主动脉弓,引起大失血而死亡。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宋某某纠集许某某报复被害人宋某某,致其死亡,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严重,应依法负刑事责任和相应的民事责任。附带民事原告人张某某要求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应根据被害人家庭的经济损失情况及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做出判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三十一条及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于1998年1月9日判决如下:

1.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分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某经济损失人民币一万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宋某某以其未提出过要杀死被害人,定故意杀人罪不当,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被告人许某某以其并非要杀死被害人,定故意杀人罪不当,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二被告人为泄私愤持剑报复他人并将人刺死,后果严重,原判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张某某上诉要求增加赔偿数额。

1.维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1997)阜中刑初字第23l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对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的定罪和附带民事判决部分;

2.撤销一审判决中对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的量刑部分;

3.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上诉人宋某某、许某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将此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宋某某因与宋某某有积怨,在纠集许某某实施报复加害行为过程中,将宋某某刺死,二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情节严重。一、二审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鉴于二被告人作案手段并非残忍,主观上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不是预谋杀人,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一审判决量刑适当,二审改判失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于1999年11月3日判决如下:

1.撤销二审判决中对二被告人的量刑部分;

2.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主要问题

1.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如何定性

2.犯罪的具体情节对量刑有何影响

三、裁判理由

(一)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被告人宋某某因邻里道路纠纷等,起意对宋某某实施报复--教训教训宋某某。于是纠集其连襟许某某等人,深夜持剑进人宋某某家宅院,在宋某某夫妇到院内察看动静时,许某某刺中宋某某一剑,致其死亡。从被告人宋某某纠集被告人许某某要教训教训被害人的目的来看,其主观故意确实不十分明确,也就是说不能认定为预谋杀人。但当被告人许某某刺中被害人一剑以后,即与被告人宋某某逃离现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采取了放任态度,这种结果实际也在二被告人预谋持剑教训的犯意之中,二人构成共犯。一审判决采纳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对二被告人定故意杀人(间接)罪是正确的。

(二)处刑应综合考虑全部案情

被告人宋某某、许某某虽然构成故意杀人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发生,但还不能简单地仅从造成被害人死亡后果上考虑判处二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二审法院没有采纳抗诉机关对二被告人定直接故意杀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没有具体考虑到二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及具体犯罪情节而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我们认为失当。

第一,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件,虽然也属于危害严重的案件,但同那些因劫财、奸情等杀人的案件还是有区别的。对于造成了被害人死亡后果的杀人案件,由于案件的起因不同,被告人的动机的卑劣程度及主观恶性大小不完全一样,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完全相同,在量刑上亦应有所区别。被告人宋某某与邻里的道路纠纷是家族历史性的,且发生过争吵、打架,宋某某也曾被打过,故早就怀恨在心。此次是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罚款而怀疑是被害人从中作梗,加速了报复教训被害人的行为,事先预谋并非要杀死被害人,只是议论要订一顿出出气,教训教训他,故二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第二,本案虽然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但纵观二被告人犯罪的全过程,主观上对危害后果是持放任态度,放任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宋某某是为了报复教训被害人,事先还讲了别打那么狠的话,逃离现场放任了后果的发生;许某某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受宋的指使,但其在被害一方呼救时,为逃跑刺中被害人一剑,不计被害人的死活,而放任了危害后果的发生,这种犯罪本身是定伤害还是杀人罪在理论上就有争论,所以,即使按后果认定为杀人罪,也不能认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特别恶劣。

第三,本案是间接故意杀人。间接故意杀人,对被害人是死是活,并不积极追求,而是听之任之,采取放任态度。间接故意杀人的主观恶性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比直接故意杀人要小,处刑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判处死刑更应特别慎重。

一审判决考虑到二被告人犯罪起因及犯罪的具体情节,对二被告人定故意杀人罪(间接)分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无不当,不能认为本案的处刑畸轻,确有错误。因此检察机关抗诉的理由不充分,二审改判二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量刑失当。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该案时,没有核准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二被告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而是撤销了该院二审判决对二被告人的量刑部分,以故意杀人罪对二被告人分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笔者认为是正确的。

THE END
1.宪法案例丨这些案例与宪法相关,也与你我相关新闻头条案例三:工作中意外伤害的认定受宪法保护吗? ? ? ?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那么,劳动者在工作中意外伤害的认定受宪法保护吗?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一起案例中,当事人黄某在乘坐肖某驾驶的轿车出差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肖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刑罚。黄某欲申请工伤认http://xfj.nmg.gov.cn/xwzx/xwtt/202412/t20241204_2619142.html
2.中国法院2018年度案例.刑事案例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书名:中国法院2018年度案例.刑事案例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 作者:国家法官学院 出版社:中国法制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入库时间:2018-4-9 定价:5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中国法院2018年度案例系列》(全23册)的一个分册。含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等。所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76972
3.刑法案例(十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董某将孩子当成狗卖给饭店,对于孩子的死亡,存在明知,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同时董某出卖孩子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一个行为触犯数罪名,应该以故意杀人罪和拐卖儿童罪从一重罪论处。 5、李某和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为什么? https://www.jianshu.com/p/d1f0ed8e18e6
4.5起侵犯公民人身权的典型案例法律知识昨日,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全省检察机关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犯罪案件专项活动,据介绍,此专项活动将为期一年。在会上,省人民检察院通报了全省检察机关去年查办的5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近年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查办了一大批国https://www.maxlaw.cn/z/20190526/867606143179.shtml
5.公民人身自由案例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狭义的人身自由仅指公民的身体自由不受侵犯,即公民享有不受非法限制、监禁、逮捕或羁押的权利。广义的人身自由还 包括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人格尊严和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一般认为具有天赋性、普遍性、专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1212/10/7933072_613993979.shtml
6.侵犯人格尊严权案件9篇(全文)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已经在保护人格权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1982年宪法确认了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 在第38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随后在1986年的《民法通则》民事权利一章中, 确定了人身权即人格权制度, 第101条也规定:“公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g7ufii5.html
7.虐待被监管人罪司法解释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案件 (五)虐待被监管人案(第248条) 虐待被监管人罪是指监狱、拘留所、看守所、拘役所、劳教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https://www.66law.cn/laws/294170.aspx
8.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人身权利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包括健康权、自由权等,这些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侵权行为属于一种对他人造成损失的违法行为,而人身侵权就是对他人身体造成一定伤害的一种侵权行为,我国对于人身侵权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造成人身侵权的行为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受害人进行赔偿,也要https://www.64365.com/special/qfgrysqdal/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案例为了确保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身安全,我国的教师法将侮辱、殴打教师的行为分几种情况予以制裁,情节较轻微的,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由公安机关或法院责令违法者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本则案例中,段老师无辜受到侮辱、殴打,人身权利受到了伤害,侯某的父亲侵犯了段老师的人身https://fzfg.tit.edu.cn/info/1025/2868.htm
10.犯罪犯罪指做出抵触刑法规范的行为。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对犯罪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https://baike.sogou.com/v58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