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法治|再论正当防卫制度:法律人要让冰冷的法条温暖人心刑法司法者民商事案件

从备案审查新规出台到正当防卫制度的加强适用,从寻衅滋事罪的实践调研到网络暴力的司法规制,从呼吁律师权益保障到民企保护的立法行动,从醉驾入罪标准的提高到轻罪化时代的应对,从营商环境法治建言到司法公开的再出发,这些具体的法治实践不仅关乎公道与人心,还检验着法治底蕴和成色。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政法战线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着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新的一年,法治更新方向何在?法治信念如何厚植?信念之火何以燎原?这些命题事关政法工作现代化的扎实推进。

时值2024年全国两会,澎湃新闻特此推出专题策划——“何以法治”,选取立法、执法、司法、监督、行政等领域重点议题,邀请法律界人士解读、评析法治实践情况,以此明晰何以法治的路径,为提升和促进法治贡献卓见。

针对正当防卫制度,我们特邀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撰稿。在他看来,随着法治的进步,司法机关逐渐开始认可,法律逻辑不应超越公众情理,但要尽量用情理去解释法律,要让冰冷的法条能够温暖人心。

澎湃新闻注意到,龙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热播之后,正当防卫制度再次跃入公众视野。

这一影片片名引自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案情改编自社会热点案件“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其中发生于2018年8月的昆山反杀案,激活了司法实践中沉睡的正当防卫制度。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正当防卫作为一种私力救济,在法治社会中是被严格限制的,只有紧急情况下,才能行使有限的私力救济。

这一意见是有关正当防卫制度的第一部司法规范性文件,对于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提供了有效指引。不过,司法鼓励见义勇为的同时也在提醒公众,为了避免更大的恶,即使以暴制暴也需要适度。

如何判定具体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关乎着公道与人心。“法律人要做的是,用人类情理来化解法律逻辑的困境,让冰冷的法条能够温暖人心。”高艳东副教授在专稿《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情理》中表示,法条中的“不法侵害”是机械逻辑,但如何判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却是个情理问题。

他直言,在法律与情理的冲突中,曾经的很多判例认为逻辑高于情理。因此,大量见义勇为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但随着法治的进步,司法机关逐渐开始认可,法律逻辑不应超越公众情理,但要尽量用情理去解释法律。

“现代法律人的任务,就是平衡情理与法律的关系。”他观察认为,近年来,我国暴力犯罪发案率稳步下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司法机关鼓励见义勇为,扩张正当防卫权,也在情理之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符合逻辑而在于遵循情理,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两者冲突时平衡好其中的关系,并将情理转化为法律,“平衡法律与情理是复杂的工作,也是现代司法者的最高要求”。

以下为专稿全文:

近期,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成为热播电影。其主线是讲了三个正当防卫的故事:高中生打伤校园霸凌者、公交车司机重伤调戏妇女的流氓、丈夫捅死催收高利贷的强奸犯。

影片主题是情与法的冲突,即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还是情理?法律逻辑强调客观评价,按照无感情的机器人进行三段论评价,很多义举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事后报复。例如,影片中检察官一帧一帧地播放慢动作再逐步判断:公交车司机出手制止正在调戏妇女的流氓,属于正当防卫;而双方扭打在一起时,就是互殴;而在流氓打人离开时,司机再击打其头部,就是故意伤害。而情理强调价值判断,从常情、常理上讲,社会应当鼓励见义勇为,司机制止流氓调戏妇女反遭流氓殴打,在当时情景下司机持械反击行为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

在法律与情理的冲突中,曾经的很多判例认为逻辑高于情理。因此,本着“法不容情”的理念,大量见义勇为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甚至让民众产生“好人无好报”的印象,逐渐对他人的危难选择冷眼旁观。然而,随着法治的进步,司法机关逐渐开始认可,法律逻辑不应超越公众情理,情理不是法律,但我们要尽量用情理去解释法律。

法律逻辑归根到底是人的逻辑,法律的底色是情理。以影片讨论的正当防卫为例,法律将正当防卫的前提设定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侵害与防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应当同时存在,没有侵害,何来防卫?从逻辑上讲,“不法侵害结束后无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停止了,当然就没有正当防卫存在的余地了。在放高利贷者强奸债务人妻子离开时,从片段化节点来看,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了,丈夫再行攻击就是事后报复而不是正当防卫。但是,放高利贷者长期威胁受害者一家并实施强奸,在未来仍会继续犯罪行为。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不法侵害并没有结束而且看不到尽头。直觉正义告诉我们,丈夫攻击刚实施完性侵的强奸犯,是人之常情、国之常理,我们无法期待一个丈夫看着一个随时会卷土重来的强奸犯潇洒走开,这也是“于欢捅死辱母者案”面对的法律难题。

法律人要做的是,用人类情理来化解法律逻辑的困境,让冰冷的法条能够温暖人心。法条中的“不法侵害”是机械逻辑,但如何判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是个情理问题。在《第二十条》中,检察官用了“整体综合评价”来解决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即放高利贷者多次对债务人妻子进行性侵,不法侵害一直在持续中、尚未停止。其实,检察官应该更进一步指出,即使事后在放高利贷者车上没有找到刀,丈夫的行为也有正当防卫的性质。因为“不法侵害”不仅包括客观的行为,还包括人的危险性。对一个刚实施完暴行、尚未逃离现场、态度飞扬跋扈的罪犯,其人身危险性仍然存在:杀手有杀气,即杀人者可能再杀人;强奸犯歹意未消,即性侵者可能再实施其他罪行,强奸后再猥亵、杀人或劫财时有发生。

简单地讲,即使凶手只开了一枪就把枪收起来了,但旁人仍然有理由担心他会再开第二枪,不法侵害因而一直“正在进行”。因此,只要罪犯在现场没有被制服,受害人及其亲属都存在正当防卫的空间。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准确的表述是,罪恶应当向良善让步。只要违法者不投降,护法者就有防卫的余地,凶手的人身危险性也是防卫对象。这种“优先保护守法者”的人类基本情理,完全可以通过层层说理,转化为法律逻辑,很多司法难题就在于我们不擅长用情理解释法律。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符合逻辑而在于遵循情理。神权时代的法律权威来自上帝,但在今天,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信服。人民信仰法律,是因为法律表达了人民认可的基本价值。除了科技等少数领域,在大多数生活领域中,法律就是常识、常理、常情的另一种体系化表达。民意和法律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但都导向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公平与正义。

法律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逻辑为中心”,其实就是“以人民认可的情理为中心”。“人类基本情理”就是法条之上的自然正义,只考虑机械法律逻辑的司法者,有时会违背更高的自然正义。例如,在“王力军收购玉米案”中,一审法官只考虑法律逻辑,认为王力军没有按照当时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办理经营许可证,而将其认定为非法经营罪。而按照最基本的社会常识,市场经济下的粮食自由买卖,与计划经济中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有天壤之别。二审法院改判王力军无罪,也是用人之常情、民之常理,调节了法之逻辑。

同理,在《第二十条》中,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打伤流氓被判三年,无论检察官按照怎样的法律逻辑解释其行为有罪,都违背情理,无法得到当事人的信服。类似机械按照法律逻辑的判决,反而会损害法律的生命力。其结果要么是出现法律与民意的对立局面,形成大量的法外纠纷解决机制(如上访),要么是形成法律对社会美德的压制,如“南京彭宇案”就引发了“谁扶老人谁有错”的道德滑坡悲剧。

现代法律人的任务,就是平衡情理与法律的关系。简单靠公众情理或法律逻辑断案很容易,前者是古代乡贤的做法,后者是智能AI的工作。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两者冲突时平衡好其中的关系,并将情理转化为法律。而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理观。在我国《刑法》设立正当防卫条款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好,暴力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彼时,司法机关严格控制私力救济、防止以暴制暴,符合当时的社会情理。而近年来,暴力犯罪的发案率稳步下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司法机关鼓励见义勇为,扩张正当防卫权,也是当下的情理判断。

平衡法律与情理是复杂的工作,也是现代司法者的最高要求。在影片中,张艺谋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通过程序正义协调二者的冲突,检察官面对先例苛刻认定正当防卫的无奈,选择通过听证会的方式化解压力,以程序公正追求更高的实体正义。检察官也是人,也要面对各种考核压力尤其是先例的制约,很难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在面对重大争议时,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讨论,表达意见,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理,更准确地解读法律。听取更多的意见,在集体主义中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影片为司法困境给出的救赎之路。另一方面,谨防“谁声音大谁有理”的怪象。情理并非“多人的看法”,《第二十条》也警惕了“人多即正义”的社会乱象。村霸企图利用纠集多人给检察院施压的方式,造成“人多有理”的假象。实践中,一些不法分子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做法绑架司法,扭曲情理的作用。司法者应当兼听则明,但更要屏蔽噪音。对类似现象,影片通过对闹事者的处理,传达出“法律是讲理,不是闹事”的法治理念。

THE END
1.法律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来自刘新功V全国公审线上直播号召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共同观看直播,上一堂法制教育课,起到震慑警示教育的效果,这比任何一堂课都要重要。@刘新功V: 要记住:法律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惩恶扬善保护好人的,不是用来保护坏人的,不是用来去帮助保护和鼓励犯罪的,所以现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个鼓励和帮助未成年人去犯罪的一个法。中国哇:https://weibo.com/1118299260/O5E7acLJL
2.你为什么要扶”的法官,应该追究他们法律责任,因为他们的言语,让中这个警察和说:“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的法官,应该追究他们法律责任,因为他们的言语,让中国道德沦丧,让坏人不敢抓,路人不敢帮。老人不敢扶。https://www.toutiao.com/w/7444066396181005107/
3.三年级法治教案(精选6篇)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交流平台:为什么我们要学呢? 小组交流汇报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法是什么?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11t5bub.html
4.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得分攻略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 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http://www.dongyongedu.cn/n161229.htm
5.法制教育演讲稿13篇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 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https://www.wenshubang.com/fayangao/2958945.html
6.admin文军营销在全球市场扩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文化差异、法律法规、政治风险、市场竞争、跨境管理、品牌认知、人才本地化和外汇管制等多重挑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灵活的本地化策略,以及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学习和适应,并通过灵活的应对策略逐http://www.wenjuntech.com/author/admin
7.为什么坏人杀了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好人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把好人是指有善心,宽厚待人的人。与之相对的,则为坏人。法律并不以好人与坏人的区分标准衡量是否负法律https://www.64365.com/ask/13005063.aspx
8.中队活动(六7华芳)班级活动这节活动课,我们了解了传统节日和风俗,也涉猎了一些小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去感受,做一个知晓中国文化的孩子。 齐诵《弟子规》 (三)、队会结束: 1、主持人:全体起立 请辅导员带领全体队员呼号。 2、辅导员领呼(举起右手):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http://www.baxx.tn.czedu.cn/html/article302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