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笔记(精选5篇)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占用教学时数最多的基础课程,一般每周3或4学时,连续开设四个学期,总学时达到216或288,这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企及的。但如此庞大的学时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很多学生缺乏对课程本身的价值认同

“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经常碰到的问题,如果使用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繁体字版,那么,这一问题往往会更加疑问。在不少学生眼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就是繁难艰涩的文言文,就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古人的生活无法贴近,古代的诗文难以理解。带着这种认识,很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历可谓痛苦不堪――食之无味乃至反胃,弃之却又不许、不能。于是,部分中文专业的学生直至毕业都没有读完“四大名著”,其他篇章最多仅限于教材有限的选文。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很多学生未能养成阅读、理解、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培养阅读、理解、鉴赏与批评的能力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但恰恰就是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落空。很多学生对作品仅限于咬紧牙关、死记硬背,靠划重点、背笔记勉强通过考试。就是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也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理解,更难有独到的鉴赏与批评。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导致了学生无法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甚至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古代文学学来学去就是老师课上重点分析的那几篇,自己拓展阅读既无能力,更无习惯。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应与高校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起点与课程要求存在差距有直接关系。学习起点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制约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因素,脱离学习起点的目标注定无法实现。通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感受与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的学习起点难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偏低,难以达到支撑其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轨迹的要求

以先秦文学的重点《诗经》教学为例,从小学直至高中的12年间,学生只读过《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等寥寥数篇。进入大学,限于课时,课上也只能重点讲授3――5首诗。学生最终对《诗经》作品的阅读仅限于这十首八首至多一二十首诗,而这些相对于《诗经》的305首全篇,实在微乎其微。凭借微乎其微的阅读建立的印象,希望学生对《诗经》有深入、前面的了解,对教师来说做不到,对学生来说听天书。

四、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质量偏低,难以达到深入解析作品的要求

以《诗经》作品为例,《卫风氓》是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的必修篇目,从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偏重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缺乏整体感知

比如如果提问学生首章“来即我谋”一句中“谋”为何意,很多学生会回答“商量”,全句意为“来就是要和我商量”。但进一步商量何事,诗中的“氓”有何打算、为何要以“抱布贸丝”为借口等问题,鲜有学生能够说清,而这些又恰恰是理解全诗首章的关键。因为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所以学生很多学生把古代文学说成古文,把学习古代文学理解成学习文言文。进而,因为只知道死抠文字,所以很多学生能读、能背、能翻译,却无法进入到作品内部,难以咀嚼品味,久而久之,望而生厌,兴致全无,直接导致了上述列举的第一个问题。

2.缺乏历史坐标,望文生义、胡乱勾连

《卫风氓》作为一首婚恋诗,必然要以春秋时期特定婚俗为背景,弄清这一点,才能对诗中男女的悲欢离合细致体味,准确把握,才能读出本诗流传千古、至今令人感慨的深味。可是,学生普遍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从我们借助互联网得到的很多教师的教案也对此漠然置之。于是,学生只能凭借“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去胡乱勾连,妄加判断,诸如“氓骗取了女子感情的同时还骗得了一车嫁妆”之类说法由此而生。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同样明显存在这一问题。比如很多学生认为鲁庄公虽昏庸,但至少礼贤下士,能够接纳平民曹刿的意见,其实其理解的依据不过是望文生义把“肉食者”理解为贵族,自然,曹刿就是平民。但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春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再如文中叙述双方交战,学生却普遍不了解春秋车战的基本规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只能片面地理解为曹刿的智谋高超。

缺乏历史坐标,不仅造成了理解的片面、浅薄以致歪曲、穿凿,更重要的是其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试想,结论与材料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强为之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提高上述第二个问题学生不会读、读不好,与此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似应作如下改革:

五、强化作品阅读,弱化文学史教学,加大作品阅读量,切实培养解读能力

如前所述,学生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普遍偏低,解读能力普遍偏弱。无视这一学习起点,以文学史为中心,以作品讲解为参照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尴尬。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构建行之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作品阅读应成为课程的中心,阅读数量应大幅提高。以《诗经》教学为例。其祭祀诗、农事诗、宴饮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等类别都有选择代表作品,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总量应达到《诗经》作品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只有如此,学生才可能有全面的把握,其解读能力也必将有相应提升。与此同时,文学史应弱化为课程的辅助,应立足于掌握常识。《诗经》教学中属于研究史范畴的内容,比如今古文问题、风雅颂分类标准的演变问题、汉学宋学清学的观念差异问题等尽量少涉及,其应当属于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内容。

六、改变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量虽然高居各科榜首,但很多老师仍然感觉讲不完、讲不深、讲不透。对学生而言,则完全出于被动的地位,匆匆忙忙一个学期是在不停地听,不停地记,没有参与的机会,更没有参与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兴趣,失去了热情与动力。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一来古代文学的教学过于局限于课堂,对课下的利用不够;二来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不足。如果古代文学课程强调能力培养为主,知识掌握为辅,那么这种状况是必须改变的。

2.课上由老师讲授为主转为师生研讨为主

在课下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也因为有了自己提前的阅读与准备,所以老师的讲解与点拨才不至于如听天书。更为重要的,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只能在自己积极主动的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仅限于从旁帮助,而无法发挥决定作用。

七、改变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试向过程性考试转变,由考察知识掌握情况向考察能力提高情况转变

平时交一两篇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以往古代文学课程的常见考试方式,属于典型的终结性考试。就考试内容而言,也着重考察知识掌握情况。这种考试方式造成了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的问题。很多学生把没有考好归结为没有认真复习。

一、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目前重史论轻作品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己缺少对古人优秀作品的直接体验,大多只通过当代人研究出来的成果间接认知,势必影响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成果的学习与吸收。

2.教材编纂方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够宽阔。

3.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规律与效果。

在大专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院系,也不分什么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与现象,但在古代文学等一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情况相对较为多见。高校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状况,其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既有大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原因,也有各科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笔者管见,就古代文学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2.时代环境与氛围的变化,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毋庸置疑,各个阶段的古代文学作品均是那一历史阶段的文化杰出人物独具匠心创造出来的优秀代表,能流传数千百年而不湮灭,本身就说明其价值所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文明与社会中人们那种按部就班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与浪漫已被现代工商业社会中只争朝夕多求快进的功利与浮躁所取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与现代科技的魅惑下,即使身处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之中,仍然不免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与牵诱。生活方式与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要想老僧禅定般埋首在故纸堆中浸润于古诗词里,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与自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

3.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具体哪一个教师或者学生的个别原因,有其本身的复杂性,需要从系统上、整体上着眼改变,当然要想取得最终效果,离开作为直接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以笔者陋见,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与变革:

1.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纂上应追求合理化与多样化,在课时安排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2.在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上应当力求创新,尽量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授课。

3.改变目前对古代文学的单一考核模式。

现在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模式,容易养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惰性。对此,许多同行都有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当然,采用这一模式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各学校每一学期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授课程提前命题出卷,并统一排版印刷,统一组织考试。学校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自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期末考试,而是在保留这种方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者考虑,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总分数40%左右的比例,将其余分值分配到出勤率、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互动的参与、平时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项目上。如果采取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课堂上听课的认真程度、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以及平时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能科学规划并长期实行,对于学生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探索开展古代文学的互动式教学。

5.尝试古代文学的实地考察式教学。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从十年前一周四节,压缩至今天的一周三节甚至二节,总课时减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实际不足两年的教学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2.4“模拟课堂,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深入化,以及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近些年逐渐掀起了外国人认识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热潮。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在许多国家办了孔子学院,弘扬中国文化。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中英双语交流和教学的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二或三学期,总课时约150左右。由于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都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受众,教学必须有差异性。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体验和教学反思,对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THE END
1.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导图(中)——隋唐文学上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导图整理了(上)——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次整理的是(中)——隋唐文学。 (上)出来后有小伙伴说了,为什么不加点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进去呢?滴汗!因为我想做的就是思维导图,并没有想写读后感啊!重申一遍,我的初衷是——单纯做导图,梳理脉络、便于整体记忆。 https://www.jianshu.com/p/a2ebb1f9b245
2.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笔记知识点模拟题自考365网站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栏目,为广大考生提供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习资料、笔记串讲、知识点、复习手册以及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模拟试题等。https://www.zikao365.com/web/bjcj_zggdwxsy/
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 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 在我国的诗文,,,乡、,国的思,是一,,,的,,,2、 与乡,,,的,是,,国,的思,,,与国,,在,代文,,,是一,的,,,代,,,神,,,国,,,国,的,,,3、 乡国的情怀的,,,是,,,的,,与,,,.https://m.mayiwenku.com/p-6130054.html
4.《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文档介绍:,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https://m.taodocs.com/p-239154997.html
5.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20220818122333.pdf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pdf 159页内容提供方:微传科技 大小:31.79 MB 字数:约18.81万字 发布时间:2022-08-22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8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818/5340301231004323.shtm
6.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rar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3.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69页).doc等多个文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1.31 MB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pdf - 1.31MB 4001-4560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pdf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2.11 GB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尚德密训资料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资料笔记http://youliaoso.com/panso/download/c39b9e50194a297ae24fc456d88c6995
7.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剩下的几十页↓↓↓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06330_1135078311.html
8.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真题和笔记重点笔记 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是学长学姐整理编写的,详细记录了818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的重点,笔记内容详细,重点突出,知识体系全面,基础知识及重难点分析到位,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准确把握818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的考试重点,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很好的把握专业课复习的方向,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有助于学弟学妹们能更https://kaoyanwu.cn/bk/63796-9.html
9.《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笔记》精品资料资料名称 《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笔记》 资料价值 价值 2 80 元,免费赠送给中文考研网精品资料会员 所属类别 金牌课堂笔记系列 适用对象 适合报考北京大学古文、现当、文艺、比较、民http://www.zwkao.com/jpzlView.aspx?id=3483
10.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袁行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下面是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史 1 《诗经》 2 《尚书》 3 《周礼》 4 《礼记》 5 《春秋》 6 《左传》 7 《公羊传》 8 《谷梁传》 9 《论语》 10 《墨子》 11 《吕氏https://www.hongxiu.com/ask/qvxosiqos
11.Elina对《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的笔记(1)中国古代文学史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关雎、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182814573/annotation/26982531/
12.2023年4月山东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十二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https://www.sd-zk.com.cn/zikaofuxiziliao/4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