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三卷笔记.doc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2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首先,王禹偁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次,王禹偁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

3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无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2惠崇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4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这些诗人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刘A1、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三人。

2杨亿: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拟单调

3艺术特征: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4西昆体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5西昆体衰歇两个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与柳永同时的著名词人有范仲淹、张先、晏殊和欧阳修等人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2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标准。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3晏殊〔991-1055〕的珠玉词,绝大局部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4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照应。

5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6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1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张先也独具匠心他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通之,号‘张三影’。

2张先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开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3王安石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开展与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1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3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开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群众的特点。

4市民化情调的表现: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5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体裁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

1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2对五代诗风和太学体的批判: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4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5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6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7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8欧阳修对词赋的改革: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9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10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深度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1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2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

3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表达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防止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梅尧臣〔1002-1060〕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达二千八百多首。梅尧臣诗歌的题材走向:然而梅诗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因为这表达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5以清淡为美: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6意义: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7苏舜钦〔1008-1049〕。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例如庆州败,苏舜钦的另一类诗是写景诗

8诗风: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

2王安石的散文成就: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效劳的,这此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短文成就:王安石的短文更能表达其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4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王令的诗

1王安石的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此为界分成前后两期。前期的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河北民,兼并、发廪明妃曲二首;后期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2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那么以丰神远韵的风格表达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顶峰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决、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3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表达苏轼的文学成就。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4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石钟山记

5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那么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第三节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1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2苏轼诗歌的主题: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

3深沉的批判意识: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表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4方法论: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表达。

5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到达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标准,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6苏轼诗歌艺术成就:比喻用典对仗

7题材的广泛表现力的惊人

8诗歌理论主张: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清远雄丽〞、“清雄绝俗〞刚柔相济

9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顶峰。

第四节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的手法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1苏轼词的历史地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开展方向。

2理论主张: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3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认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5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表现:用题序和用典故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宋诗派辛派陈维崧袁枚郑燮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江西诗派是追随黄庭坚而形成的一个诗派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诗歌的特点:黄诗不管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盘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防止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4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5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1“黄陈〞:黄庭坚、陈师道

2陈诗道诗歌的题材: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艺术风格:提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4陈诗道诗歌的优点: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陈诗道诗歌的缺点: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杜甫典范地位确实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黄陈周围的诗人群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一.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二.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三.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四.反对讪谤怒骂2黄庭坚的诗歌艺术主张: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3黄庭坚尊杜的观点: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倡导学杜的重点那么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4点铁成金: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从而在借鉴前人的根底上推陈出新

5江西诗派的由来: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以下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6“一祖三宗〞: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江西诗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1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2吕本中〔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3“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那么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陈与义学杜曾几的活泼诗风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1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那么是陈与义和曾几

2曾几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3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4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成为“新体〞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1世纪下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离开词坛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他们活动和创作的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1069~1125〕三朝。

2此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大晟词人群。

3两个创作方向: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标准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那么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

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开展。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并存与兼学苏柳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1黄庭坚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一方面,成认词是“艳歌小词〞,另一方面,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

2黄庭坚词朝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词作大多数有题序,用以说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而且表达在词作的内容中。

3黄庭坚今存192首词中,有三十多首艳词和俗词。

第二节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如梦如幻的境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1晏几道〔1083~1110〕那么仍然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2小山词里既有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5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6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的表现:他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7建构梦境:由于与热恋的莲、鸿、蘋、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

8风格:语淡情深,那么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

9他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第三节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情韵兼胜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1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2教训: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

3“女郎诗〞:秦观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

4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

5秦观的小令也是辞情兼称,如鹊桥仙秦词常用自然山川景物来言情铸境。6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先眉批〕

7秦观词局限性:气格纤弱,缺乏苏词那种超然自适的气度

8词史上的地位:表达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开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

第四节贺铸

奇特的个性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1“贺鬼头〞:贺铸〔1052~1125〕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人称“贺鬼头〞2贺铸词的情感内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头

3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4“贺梅子〞:“假设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贺铸的独特地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消沉感伤的风格词格艺术的标准化

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

2主题:而“漂零不偶〞〔重进〈汴都赋〉表、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咏物主题及其影响: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4周邦彦词的法度:周词的法度、标准,主要表达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5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表达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

6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

7对前人诗句的点化: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开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8音律特点: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9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和和谐统一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1李清照的奉献: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2“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那么,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3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4李清照爱情词的特点: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5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6语言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7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8地位: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9朱淑真:她的词,主要是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如减字木兰花

10第二节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中年的飘泊忧愤晚年的逍遥自在

1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属河南〕人。朱敦儒“词俊〞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洛中八俊〞。

2他那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

3影响:朱敦儒那么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4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英雄的苦闷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民族战争,将同一民族内部个体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结到一起。南渡以后,词人的创作已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

2题材取向上那么直面山河残破的惨痛现实

3贺新郎: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和的愤慨,抒发了他“气吞骄虏〞的豪迈气概和欲挥剑杀敌的战斗精神,也充溢着宝剑蒙尘、无路请缨的压抑苦闷。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岳飞词

1“南宋四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2李纲,苏武令就抒发了他抗敌救国的执着信念

3李纲七首咏史词的特色: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鼓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概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达。如喜适莺·真宗幸澶渊

4赵鼎〔1085~1147〕、李光〔1078~1159〕和胡铨〔1102~1180〕

5满江红: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章。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入蜀前后的变化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1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撤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参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2最能表达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隐逸情趣爱情诗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1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2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

3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4善写梦境: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

5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1影响: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当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对后代诗人的影响: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

3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1题材: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

2“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例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3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4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5语言: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6尤袤〔1127~1194〕风细润圆转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3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4辛弃疾词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1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3人物形象的特点: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

4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5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美芹十论和九议就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

6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1艺术特色: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2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根底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3语言风格: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4词风:其中最能表达他个性风格的那么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5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6地位: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第四节辛派词人

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1张孝祥〔1132~1169〕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的桥梁那么是张孝祥。2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诗为典范一方面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另一方面,那么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

3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比照,如诉衷情

4陈亮词的特点: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构成了陈亮词最突出的特点。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5陈亮词的优缺点: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馀蕴。

6刘过是终生流浪江湖的布衣、游士,他既有侠客的豪纵,又有游士的清狂。其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又自卑自弃、狂放不羁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江湖词人群:著名的有孙惟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等;遗民词人群: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王沂孙、蒋捷和张炎

第一节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2奉献;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标准。

3姜夔恋情词的特点: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4咏物词: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

5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姜夔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7形式特点: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8反俗为雅:姜夔那么彻底反俗为雅

9史达祖词那么致力于炼句,工于咏物,最负盛名的是两首咏燕、咏春雨的自度曲双双燕和绮罗香,

第二节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亦梦亦幻的境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1吴文英〔120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2吴文英艺术技巧: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3梦窗词的语文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

词风清丽的周密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另开生面的蒋捷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1宋元之际的词坛,有两大特点:一是创作活动的群体性。二是题材、风格的趋同性。

2周密〔1232~1298?〕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与吴文英并称“二窗〞。木兰花慢

3王沂孙最工于咏物。其词艺术技巧确实比拟高明,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调消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那么是与他同期同派词人的通病。

4“双白〞:张炎〔1248~1231?〕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交称为“双白〞。

5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如虞美人·听雨

6刘克庄〔1187~1269〕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

7如果说辛弃疾的社会忧患意识主要是一种远虑,那么刘克庄的危机感那么已经是一种迫在眉睫的近忧,因而显得更急迫和焦灼。

8刘克庄的艺术视野也比拟宽阔,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这辛弃疾又有所拓展。刘克庄在词中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如送宋惠父入江西幕。9刘克庄词也富有艺术个性,风格雄肆疏放。如沁园春·梦孚假设

10陈人杰〔1218~1243〕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人,享年仅26岁。11刘辰翁〔1232~1297〕在总体倾向上也是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12刘辰翁词字字悲咽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一节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1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陈亮和辛弃疾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

3陈亮自负有济世之才,屡次伏阙上书,勇于言事。上孝宗皇帝第一书4南宋的政论文使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5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武林旧事

第二节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1三个学派: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三足鼎立

2朱熹〔1130~1200〕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著述和讲学。首先,朱熹强调道的重要性,然而朱熹并不认为文与道是毫不相干的3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散文被置于理学的标准之下,文成为附属于道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朱熹

THE END
1.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导图(中)——隋唐文学上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导图整理了(上)——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次整理的是(中)——隋唐文学。 (上)出来后有小伙伴说了,为什么不加点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进去呢?滴汗!因为我想做的就是思维导图,并没有想写读后感啊!重申一遍,我的初衷是——单纯做导图,梳理脉络、便于整体记忆。 https://www.jianshu.com/p/a2ebb1f9b245
2.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笔记知识点模拟题自考365网站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栏目,为广大考生提供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习资料、笔记串讲、知识点、复习手册以及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模拟试题等。https://www.zikao365.com/web/bjcj_zggdwxsy/
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 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 在我国的诗文,,,乡、,国的思,是一,,,的,,,2、 与乡,,,的,是,,国,的思,,,与国,,在,代文,,,是一,的,,,代,,,神,,,国,,,国,的,,,3、 乡国的情怀的,,,是,,,的,,与,,,.https://m.mayiwenku.com/p-6130054.html
4.《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文档介绍:,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https://m.taodocs.com/p-239154997.html
5.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20220818122333.pdf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pdf 159页内容提供方:微传科技 大小:31.79 MB 字数:约18.81万字 发布时间:2022-08-22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8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818/5340301231004323.shtm
6.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rar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3.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69页).doc等多个文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1.31 MB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pdf - 1.31MB 4001-4560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pdf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2.11 GB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尚德密训资料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资料笔记http://youliaoso.com/panso/download/c39b9e50194a297ae24fc456d88c6995
7.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剩下的几十页↓↓↓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06330_1135078311.html
8.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真题和笔记重点笔记 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是学长学姐整理编写的,详细记录了818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的重点,笔记内容详细,重点突出,知识体系全面,基础知识及重难点分析到位,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准确把握818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的考试重点,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很好的把握专业课复习的方向,818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有助于学弟学妹们能更https://kaoyanwu.cn/bk/63796-9.html
9.《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笔记》精品资料资料名称 《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笔记》 资料价值 价值 2 80 元,免费赠送给中文考研网精品资料会员 所属类别 金牌课堂笔记系列 适用对象 适合报考北京大学古文、现当、文艺、比较、民http://www.zwkao.com/jpzlView.aspx?id=3483
10.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袁行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下面是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史 1 《诗经》 2 《尚书》 3 《周礼》 4 《礼记》 5 《春秋》 6 《左传》 7 《公羊传》 8 《谷梁传》 9 《论语》 10 《墨子》 11 《吕氏https://www.hongxiu.com/ask/qvxosiqos
11.Elina对《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的笔记(1)中国古代文学史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关雎、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182814573/annotation/26982531/
12.2023年4月山东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十二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https://www.sd-zk.com.cn/zikaofuxiziliao/4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