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职学校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为各超市、企业、商、经销商等单位培养既要精通经济管理又要具备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目前中职学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教学体会。
一、目前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经济法这门课认识不足。从刚去上课的情况看,学生对经济法这门课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也不知道经济法是讲授什么内容,更谈不上去研究经济法是怎么产生的;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最后理解经济法的概念,以及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等等内容。学了经济法以后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难以接受教师授课的基本内容。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对涉及本章节课程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前浏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由于基础差,加上对学习本身就有一种条件反射的逆反心里,对教材不理不睬,也不听老师讲的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听课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特别讲授到有关的法律条文时,像催眠曲一样没有激情,最后睡觉的、讲小话的、玩手机的、看其他课外书的等都出现了,任课教师也感到无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习惯理论讲解的教师,有的先讲经济法总论,再讲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有的教师则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越往后讲,学生越没喜好,学生越没喜好,教学效果也就越不好。
二、对经济法教学的体会
开经济法这门课之前,一定要先开法律基础知识课,而且还要把这门课作为考试课进行闭卷考试,逼着学生去记忆一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常识。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的有关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考虑到“够用为度”和“可操作性”。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对教材的选取一定要有一个终极目标:即“够用为度”和“可操作性”。所谓“够用为度”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目前中职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可操作性”是指在教材的选用上,要体现目前中职生的特点,在内容上尽量多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少一些深奥的空洞理论,特别注意的是在案例的分析上也要尽量跟现实的生活贴近,做到越通俗易懂越好。从身边发生的实际例子来展开学习和操作,最好是每一章的实训练习都能让学生会做,而且还要使学生有兴趣去做。所以,在选取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特征,又要考虑目前中职生的整体文化水平。
[关键词]食品安全;地沟油现象;食用油脂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网上有则新闻称美国一家餐厅因使用不卫生餐具导致两百名顾客住院,但中国的2名食客非但没出现不适还积极参加救援工作,美国记者不得不感慨“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知这则新闻真假几何,但看到如此报道确实感到尴尬和无奈。地沟油问题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一、立法之路
我国政府对食用油脂监管主要采取分段式管理,而我国执法主体间欠缺沟通存在执法空白,建立全程监控为主分段监控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建立权责相统一的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食品安全法律机构受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尤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牵涉部门多,想打破原有制度建立新格局阻碍很大。
(一)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严格粮油市场准入机制,需要对食用油脂生产管理经营者实行资格认证和等级制度,以及信用登记制度,一经查出就应勒令整治,严重者应剥夺其市场资格。对于没有资格从业的厂商及人员应加大惩罚力度,对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食用油脂可追溯系统、营养标签制度以及召回机制
全程监控为每桶潲水油贴上身份标签是许多国家规制潲水油的共同策略。宁夏多家大型农产品生产商开始提供可追溯系统,并在各大超市设立查阅系统。可追溯系统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商的信心,也提升了其竞争力,有效拉近生产与消费的距离。食品召回制度是食品安全有效保障手段,建立可追溯系统可在油脂出现问题时及时追回避免其危害市场,更能从源头上防治地沟油出现。
(三)完善的食品标准、监测体系
我国食用油脂监测手段不能有效检验地沟油,且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需要完善食品标准和检验手段对其规制。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提升食用油标准可行性和科学性来推动标准制定的国际化进程。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有效食品预警信号,举办切实听证会,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帮助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规范、准确的信息公开使政府调控行为得到更多专家、民众的监督建议。
(五)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制度
(六)完善刑法与食品安全责任相适应的衔接机制
二、执法之路
(一)建立权威的食用油脂监管机构、优化部门间合作关系
(二)提升监管主体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
增加不定期抽查,规定执法人员数量,保障执法活动有效性,增加高科技检测仪器来应对“蓬勃发展”的地沟油现象。树立防为主救为辅的执法理念,根除过去损害结果发生才管理的旧套路。预防性的执法行为要依据正当的程序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否则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三、科技之路
(一)扩展地沟油回收利用出路
(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采取水油隔离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可延缓下水道系统老化、减轻环境污染,更从根源上去除地沟油的产生。如此的垃圾分类方式有助于对地沟油建立追溯性系统,减少监管成本。
四、全民参与之路
(一)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公众的容忍使得地沟油犯罪愈发猖獗,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广泛参与到打击地沟油的活动中,拒绝食用地沟油、举报地沟油,没有需求地沟油市场才会萎缩,才能杜绝地沟油。
关键词:静压桩;质量问题;分析;处理
静压桩基础一般是通过静力压桩机械设备通常是借助于自身的重量和架子上的配重提供相应的动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通过液压系统直接作用在桩顶或者是桩身的位置上,静压桩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比较多的特点,一个是噪音比较低,冲击力也比较低,振动的频率也相对较低,沉桩的过程中其精度非常高,同时下桩的拉应力并不是很大,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适合使用在绿色的工程当中。
1静压桩的机理和工艺
1.1压桩机理
1.2压桩工艺
2静压桩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2.1桩身上抬
很多人认为静压桩是一种挤土类型的桩基,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桩基数量过多的情况,压桩之间的间距可能相对较短,这样也就会使得后面的桩基挤密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从而也就出现了上抬的情况,特别是短桩,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变成吊脚桩。
2.2桩端封口不实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桩尖端口没有密封严实,同时还存在这非常大的缝隙,地下水就会在压力作用的影响下通过桩尖的缝隙进入到管道的内部。而如果桩尖周围的泥土遇到水之后非常容易出现软化的情况,就会使得桩基自身的强度和承载力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2.3桩端开裂
桩端开裂有2种情况:一是桩基础从软土层突然进入硬的持力土层,中间并未经过过渡土层,此时将会发生压桩机械油压迅速升高,静压桩桩身就可能承受很大的瞬间冲击力,这样很容易造成桩顶开裂;二是近年来压桩机械设备体积变大,最重达到6800kN,而桩顶混凝土的抗拉不足,如果桩基础还是采用通常的配箍筋方式,就会产生开裂、垂直裂缝等问题。另外,桩靴卡不进土、硬持力层面不平整、桩机油压不稳等也都会引起桩头折断破碎。
2.4地质构造带引起的压桩问题
3施工中问题的防治措施
3.1采用合理的压桩工艺
在压桩较多、较密的情况下,施工前应合理地安排压桩顺序。对于单体建筑物一般要求先压持力层较深的桩,后压较浅的桩;先压场地中央的桩,后压周边的桩。如果出现桩身上抬的情况,一般采用多次复压的方法继续压桩,但要评估承受水平荷载的基础强度。当桩压至接近设计标高时,不可以过早地停止加压,否则再压时就会出现压不下去或是压入过少的现象。
3.2合理选择接桩工艺
在压桩施工中,确保接桩的施工质量和速度很重要。目前,接桩方法有焊接法、浆锚法2种。在接桩时,上节桩必须对准下节桩,保证位置正确,然后再进行焊接或浆锚。在实际施工中,必须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选择合理的接桩方法,以达到施工目的。
3.3充分考虑压桩处地质结构
结束语
静压桩基础施工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施工的材料。同时还能使得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水平得到更好的保证,但是静压桩基础施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施工的质量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冯立.建筑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防范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外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等造成一定干扰、冲击、危害,甚至造成公共及个人财产损失或者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事件、学生打架斗殴或群体滋事事件、学生公寓发生火灾事件、学生发生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仅会在高校内部发生,也可能会在高校周边发生。
2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采用目前最新科技的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的传播介质。比如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实时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3.1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多元异化”
新媒体的出现,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便捷、多元、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使网络信息的负面及虚假信息传播脱离了中国传统教育工作等权威的监管和控制。这些大量充斥在网络当中的负面信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当与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认知冲突和矛盾时,会导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F“多元异化”的迷惘,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随之发生偏移,且过度依赖新媒体极易导致人格扭曲。
3.2大学生心理情感的“虚拟异化”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在通常情况下是采取虚拟化的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是虚拟的,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交流。这种不必以自己真实面目出现的“虚拟异化”让大学生们可以以一个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不受现实条件约束的隐匿身份穿梭于网络新媒体空间中,无所顾忌的借助各种游戏、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平台释放自己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肆意发泄,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寻求心理上短暂的平衡感与满足感,以及对现实的逃避。
3.3大学生心理空间的“隔断异化”
4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构建
4.1突发事件前的预警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并应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各行政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测和预警系统,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数据监测,信息收集、分析、交流和预测制度,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定期检查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安全督查工作,对各类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建档,以便开展预测工作,进行风险等级分析评估,尽可能的做到对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保证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校方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4.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反应机制
4.3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4.4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机制
突发事件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干预,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因此学校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者应切实负起责任,积极设计实施干预方案,并对在突发事件中受害的人员精神、心理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并定期实施干预。同时高校也应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4.5突发事件后的重塑形象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校方作为突发事件中的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之后很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如果不就行妥善处理,势必会造成事态进一步扩大,甚至产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尤其对学校的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建立事后重塑形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强化内部形象。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部门协作机制,使得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院系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协作,以便意见汇总并达成一致,以免产生说法不一的现象,校方在处置事件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能力、效果,会让人们重新估价一所高校的形象。其次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外部沟通管理机制,联动各种媒体重塑良好校方形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持续进行后续跟踪报到,扩大正面报道辐射面,强化主流信息量和影响力,让社会各界相信并认可校方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从而提高校方公信力并重新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关键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一、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是物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即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社会观、经济观、技术观。①然而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的合理,要求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类社会的循环再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劳动力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平问题。发展应是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即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代内的公平也包括代际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的基础上。当代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后代资源的占有的基础上的,这样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后代人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于后代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的。
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人类劳动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的过程包含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②从人和物的角度可以把生产过程的三种因素划分为两类,即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为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①物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物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然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动性的因素,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力的质和量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的需求。从质上看,是指劳动力要不断地再生产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劳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补偿。从量上看,劳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
从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量上来看,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满足物质资料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同时要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能投入生产过程,才能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这就要求,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从而使社会有充足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今中国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长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面临新的挑战。
1.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中国渡过了人口生育高峰,开始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危机。目前的农村小学合并、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便是这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如果不实现产业的升级,摆脱目前依靠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现状,将最终使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险,最终使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危险和挑战。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将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老龄化。
3.劳动力的过度利用。
4.工资低,难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展。
劳动力的工资应该体现满足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即马克思所说的最基本的本人生活的需要、子女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和培训的需要。然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的工资低,难以在工作地居住、在工作地让下一代受教育、在工作地享受医疗,难以支付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即无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①由于无法用工资满足在工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低,阻碍了拉动内需,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三、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内需求不旺、过度依赖出口等方面。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的国内出口下滑,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二产业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比重太小,而且第二产业内部产业层次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世界分工金字塔的最底部。另外,由于劳动者收入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低。“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②因此,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底层地位,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劳动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准备更多、更合格的、适应新的技术需要和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3.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即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改变过度依赖政府公共投资的局面,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上,要求劳动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必然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为前提。
转变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劳动力消费增加以后,有利于劳动力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一是要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二是要合理地利用劳动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
3.不断提高工人的人力资本素质。人力资本包括4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本,是指用于教育以及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的费用,是最基本的要素。二是技术和知识资本,是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包括大学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健康资本,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包括医疗、保健营养以及体育锻炼等。四是迁移和流动资本,是指国内外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因此,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等,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劳动力,以迎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