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管理研究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该课程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阐述了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学科发展、城市管理的主体、手段体系、职能和发展战略。运用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中有关城市法制与规划,城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市营销、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把握城市形成发展、功能与作用,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熟悉城市管理理论、国内外市政体制以及城市政策过程。能够全面了解城市管理中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等内容,能够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分析城市管理创新的方向。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城市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正确的城市管理理论指导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城市管理概念及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城市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中国市政体制、城市政策过程和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城市管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城市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城市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中的公共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管理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比较,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1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城市的内涵;熟悉城市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不同;掌握城市管理的含义和原则;理解城市管理的研究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建制市与城市管理的含义
识记:①城市与建制市的含义;②城市管理的含义。
领会:①城市管理的基本使命;②城市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不同。简单应用:①城市管理的原则。
(二)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识记:①城市与城市化;②城市管理体制的含义;③城市管理主体的含义。领会:①城市化对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意义。
简单应用:①城市管理主体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本章关键问题
城市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应用型科学。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的公共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诊断具有公共性的城市问题,推进市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发展公私合作和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系统管理原则、法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主体、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城市的性质与特征、城市的划分;领会城市的发展历史;掌握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熟悉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阶段;掌握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概况及特征,熟悉中国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①城市的性质;②城市的划分;③城市的特征。领会: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简单应用:①国际性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识记:①城市的复合功能。
简单应用:①美国大都市区发展。
(三)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识记:①城市化的含义;②城市化的突出变现;③城市化发展规律。领会:①城市化的发展阶段;②“逆城市化”的提出。
简单应用:①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状况。
(四)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识记:①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②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模式的功能和意义。
领会: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阶段状况;②从城市化的战略定位,需建立的城市体系。
综合应用:①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
城市是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数量也持续增加。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就会加速发展;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市化进程呈减速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化具有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城市化
第3章城市管理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公共部门和城市公共部门的含义;掌握公共管理的使命和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掌握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概念、类型;熟悉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城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多中心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识记:①公共部门的概念;②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的规模。领会:①城市的各种组织的构成。
简单应用:①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的构成。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管理识记:①政府失灵的表现。
领会:①公共管理的使命和政府失灵问题。
简单应用:①从政府失灵的内涵,把握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
(三)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识记:①公共产品的概念;②城市公共产品的特征;③城市公共产品的类型。
领会:①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
综合应用:①第三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和优势。
(四)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
识记:①多中心理论的提出;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张。领会:①城市治理主张多元主体之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综合应用:①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张。
城市组织可以划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类。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和约束功能的社会组织。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的规模较大,可分为拥有公权力的公共部门和没有公权力的公共部门两类。有如市场失灵一样,政府行为也存在失灵问题。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扩张、公共决策失误、政策执行低效、再分配不公、政府腐败等。城市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城市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城市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供应”与“生产”的概念区分为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部门提供给公共产品具有优势。城市统治权是城市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城市治理的代表性理论中,多中心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关于城市治理的不同主张。
第4章国外市政体制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国外市政体制的类型;熟悉美国市政体制的类型;大都市区治理改革。
(一)国外市政体制概述
识记:①议会市长制的内涵。领会:①市长议会制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议会市长制、市长议会制的特征。
(二)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识记:①美国市政体制的类型。
领会:①美国市政体制的具体实践。简单应用:①美国的议会经理制。
市政体制是城市政府组织结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研究国外市政体制,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如何完善我国的市政体制。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议会市长制、市长议会制、市议
会制、市委员会制和议会经理制等。
第5章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建制市的行政级别、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熟悉当代中国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把握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一)中国市政体制沿革
识记:①中国建制市的行政级别;②中国最新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领会:①地级市的行政级别;②县级市的行政级别。
简单应用:①超大城市的划分标准。
(二)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识记:①当代中国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领会:①市政府是城市行政机关。
综合应用:①市和市辖区人大每届任期。
(三)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识记:①中国城市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领会:①中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仍有很强的政府主导。综合应用:①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当前,中国建制市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四个层级。2014年我国重新界定了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新标准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列为超大城市。当代中国城市管理主体分为两大系统,即权利主体和非权力主体。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在于: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间权责配置不对称;政府机构设置较多;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从四个方面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精简党政机关,推进大部制改革;推进权力下放,建设回应型政府;推进城市法治,建设法治城市。
第6章城市政策过程
通过本章学习,把握城市政策的内涵及本质,掌握城市政策的过程、城市政策制定主体,熟悉城市政策执行的程序和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
(一)城市政策的含义
识记:①城市政策的本质。领会:①城市政策的含义。
综合应用:①城市政策的过程。
(二)政策制定的模型
识记:①城市政策制定的主体。
领会:①我国城市政策制定主体的构成。简单应用:①非官方政策主体的重要性。
(三)政策执行与评估
识记:①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领会:①政策执行的概念。
简单应用:①政策执行的程序。
城市政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从本质上讲,城市公共政策是对城市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城市政策的过程可分解为:政策问题的确定、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提出、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内容的调整、政策内容的终结十个环节。城市政策制定的主体,可分为官方政策主体和非官方政策主体。在我国城市政策制定中,官方主体有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结果的行动过程。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包括: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必要的组织保障、必要的执行资源、有效的沟通和细条、有效的监督控制。
第7章城市规划管理(本章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第8章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城市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城市政府采购的内涵、特点、原则和方式;掌握城市政府规制管理的种类;熟悉城市自然垄断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二)城市政府采购管理
识记:①政府采购的概念;②城市政府采购的原则。领会:①城市政府采购的特点。
简单应用:①城市政府采购的非营利性特点;②城市政府采购的有效竞争原则。
(三)城市政府规制管理识记:①政府规制的种类。领会:①政府规制的概念。
简单应用:①城市政府规制的经济型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四)城市自然垄断管理识记:①自然垄断的内涵。领会:①自然垄断的表现。
简单应用: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的自然垄断行业。
本章在对城市公共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城市政府的经济规制功能。中国城市主要通过税收和土地出让两种方式获取财政收入。城市政府采购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城市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有效竞争原则。政府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垄断有不同类型,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中,凡是要进行大规模管道或网络建设的,如供电、供气、供热、铁路等,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第9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熟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方式、民营化趋势;把握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导向。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识记:①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领会:①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识记:①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领会:①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应用: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三)基础设施运营体制
识记:①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方式。
领会:①城市基础设施的私人经营模式。
综合应用:①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趋势,加快推进可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民营化发展。
(四)城市交通运输管理
识记:①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导向。领会:①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改进方向。
综合应用:①城市交通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营三种类型。加快可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民营化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不得超过30年。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导向是,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开发新型交通工具和技术设施,提高城市交通的指挥水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10章城市房地产管理(本章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第11章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
识记: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②高层次公共服务的内涵。领会:①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高层次公共服务。
简单应用:①高层次公共服务涵盖的内容。
(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
识记:①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定位;②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诉求。简单应用:①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
(三)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识记:①底线公平的含义。
领会:①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
简单应用:①政府有责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四)城市事业单位改革
识记:①城市社会事业的概念;②城市社会事业的现状。
领会:①我国城市社会事业管理的特征。
综合应用:①城市社会事业改革方向;②事业单位的分类。
根据个人的依赖程度,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高层次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诉求为效率、效果、公平和回应性。底线公平是指政府在保障
第12章城市社会管理
(一)人口管理
识记:①户籍管理的内涵;②身份证管理的内涵;③城市治安的含义。领会:①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
(二)公共安全管理
识记:①城市安全管理的内容;②城市安全管理的原则;③城市应急管理的运行程序。
领会:①城市应急管理的特征;②城市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简单应用:①社区的概念。
(三)邻避冲突管理
识记:①邻避设施的含义;②邻避设施的特征。领会:①预警一般分为四级。
(四)社区管理
识记:①社区的概念;②我国城市社区的类型;③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领会: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②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构成。
综合应用:①社区服务多元化的供给机制。
人口管理和户籍管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中,户籍管理、身份证管理的内涵和内容极为关键。城市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灾害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预防与应急并重。城市治安管理的手段有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建立网络化巡警机制、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完善应急管理系统。针对城市应急管理的特征,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运行程序包括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恢复和重建、信息发布等。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邻避冲突是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中国城市基层管理经历了从单位制为主走向街道-居委会制为主,进而启动城市社区建设的改革历程。根据供给主体和服务性质,可将社区服务分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供给机制。
第13章城市环境管理
(一)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识记:①城市环境的含义;②外部效应的概念。
领会:①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②水体污染的内涵。综合应用:①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的表现。
(二)外部效应与环境保护
识记:①外部效应的概念;②外部效应的划分。
领会:①《工地悲剧》的作者;②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③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综合应用:①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三)城市环境管理制度
识记:①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领会:①城市环境管理的协同治理模式内涵。简单应用:①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
(四)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识记:①城市垃圾管理的目的;②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领会:①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③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综合应用:①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回收利用。
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热岛效应。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效应,应坚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环境保护责任制。可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和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城市垃圾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末端整治模式,形成预防与整治并重的运作模式。城市垃圾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回收利用。
第14章城市管理创新
(一)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
识记:①城市经营的概念;②城市经营的特点。领会:①城市经营的主要表现。
综合应用:①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②我国城市经营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二)城市治理变革
识记:①城市经营的概念;②城市经营的特点。
领会:①城市治理与统治、行政的区别。综合应用:①城市善治的基本要求。
(三)网格化城市管理
识记:①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流程;②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方法。领会:①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成效。
综合应用:①2004年我国最先尝试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四)城市政府绩效评估
识记:①政府绩效的内涵。
领会:①市政绩效评估的含义。
综合应用:①市政绩效评估的主要形式。
城市经营也称经营城市,是把城市看成企业一样进行经营管理。城市经营的特点是:城市经营的基本手段是引入市场机制;城市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经营的对象是可行性公共资源。城市经营的问题有圈地卖地、侵占农民利益、损害市民利益、滋生腐败。城市经营的改进对策是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途径;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法治约束机制。治理不再强调政府单方面的控制、支配和干预,基本要求包括: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廉洁性。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流程包括七个环节。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简单。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成效就是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运动式管理走向产常态化管理;从各自为政走向跨部门管理;从随意性管理走向标准化管理。
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城市管理学》(第三版),杨宏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
2.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考生切勿混淆。
5.本课程考试试卷中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是()
A.德国B.英国
C.法国D.美国
参考答案:B
二、填空题
1.广义地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和司法职能。参考答案:行政职能
三、判断改错题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设立131个建制市,其中4个为直辖市。
参考答案: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设立131个建制市,其中12个为直辖市。
2.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考工记》。参考答案:正确。
四、名词解释题
1.户籍管理
参考答案:户籍管理也称户政管理,是指对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进行户口登记和变动管理,以确定管理对象的社会身份以及迁入、迁出情况。
五、简答题
1.简述过度规划的负面影响。参考答案:
(1)引发企业“寻租”和政府腐败。
(2)抑制组织创新。
(3)增加行政成本。
六、论述题
1.试述城市环卫作业的改革方向。参考答案:
(1)建立企业化环卫作业机制。城市环卫作业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化运作,成立专业化的环卫保洁公司,发展专业化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服务,实行政府购买环卫作业服务。这一机制由政府负责制定环卫作业的政策和标准,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垃圾清运和处理服务。
(2)实行垃圾收集收费制度。除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之外,清运家庭和单位垃圾均可实行收费制度。为此,城市政府需要制定并出台垃圾收费政策。
(3)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提供城市垃圾管理水平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考虑到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和家庭居住环境的特点,可发展可回收垃圾中介服务体系,设立区域性的可回收垃圾收集中心,实现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和资源化。
(4)建立环卫作业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城市环卫和环卫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从事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环卫设备生产、垃圾处理的企业,政府在财政、税收、用地、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历年真题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