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理论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法制史学走过了崎岖不平的道路,几代学人筚路蓝缕,群策群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不仅在学科建设、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法制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抚今追昔,鉴古明今,在回顾中国法制史学70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的同时,更须反思和展现中国法制史学的价值,推动中国法制史学走向新的高峰。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法制史学的开拓与奠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于1950年初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国家急需的理论和财经建设人才,并且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0年9月,为了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师资的需要,招收了学校所属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初建时期共分八个系,包括法律系,并根据苏联莫斯科大学的规模,建设法律系的各个学科,其中便有“国家与法权历史”的课程。为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招收了4名研究生,我就是其中之一。由苏联专家讲授国家与法权历史,涵盖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外国法制史。经过一年多专业课的学习,大家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领悟了按照唯物史观来认识、总结世界法制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说来,在苏联教科书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国家和王朝,都按着“经济基础,阶级结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四个部分构成这门学科的架构,这个架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但我们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感到这四个部分各自独立,缺乏内在联系,而且国家制度所占比重大于法律制度。对于这一点,同学们皆有同感,故戏称为“四段论”。

1961年,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开始正式编写《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讲义,当时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苏联教科书作为基本的参考模式,以中国的法制史料作为撰稿的依据。为了改变四段论的结构,编者在讲义中,将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合在一起,作为特定法律制度的历史背景,同时加大法制的比重,但讲义的名称仍然叫作《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这说明其并未完全摆脱苏联教科书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学从1950年算起,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是一个奠基的过程。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法制史学的发展是跌宕起伏的,特别是受到批判旧法继承性的影响,妨碍了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在这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6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三册讲义,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公开出版的教材,多为兄弟院校所采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法制史学的真正发展进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41年经济社会的变化创造了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同时又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制度和由助教到教授的职称制度,各种学术交流(包括国际交流)机制以及各项奖励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下面,我谈谈这41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6月,召开了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大会,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确定中国法制史的对象是一元的,即法制,不是二元的,即国家加法制。因此一致主张这门学科恢复“中国法制史”的固有名称,这是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一大功绩。

1982年,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正式出版。同年,在西安召开中国法律史学会首届年会,经过讨论,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传统模式,主张按照法律体系分别撰写行政法史、民法史、经济法史、刑法史、司法制度史等,这样符合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状况。此后,不仅统编教材基本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编写,而且推动了部门法史的发展。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形成的中国法制史的体系结构。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今后也会出现出更好的、更符合科学规律的新的结构形式。

第二,41年来,中国法律史学会的组织由原来的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扩展到现在的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儒学与法律文化分会、民族法律文化分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老庄与法律文化分会等八个组织,会员由最初的五六十人扩展到今天的八九百人。学会的活动由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各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学术研讨会,各有指向和特点。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成立学会时所能及的。41年学会的壮大发展不是偶然,是和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密不可分的。没有改革开放,便不可能建立一个民间的学术团体,组织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在这期间,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且培养了一代新人,凡此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第三,41年来,法制史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除法制史学外,还出现了法制文化史、法制文明史、比较法制史、断代法制史、专题法制史等新的学科,它们各领风骚、各有成就。在这期间,涌现了以《中国法制通史》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学术成果,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法制史论坛。除各种学术著作外,还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献和资料丛编,如《中华大典·法律典》,经过20多年的修改完善,最终出版了6个分典,共23卷。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杨一凡教授主编的法律文献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华东政法大学也出版了近现代法律史学和比较法学的鸿篇巨制,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支持,而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分别推出了反映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优秀学术成果。

第四,中国法制史学充分显示出现实借鉴意义。1986年,在恢复法制的背景下,我给中央讲授法制课,题目是《谈谈法制历史的借鉴问题》;2017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朱勇教授给中央政治局讲授《中国历史上的德治与法治》。此外,随着一系列论著的出版,中国法制史研究为中央反腐倡廉的伟大斗争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第五,这41年来,新人辈出,各校获得法制史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400人左右,获得硕士学位千余人。这些年轻的力量充满活力并富有进取精神,是法制史学的新生代。除此之外,学科还通过基金会征文的形式培养人才。目前有张晋藩法律史学基金会和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张晋藩法律史学基金会已经创办了10年,今年正在进行第九届全国性征文活动,对于历届的优秀征文都以《新路集》公开出版,以示鼓励,获奖者中既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本科生。

第六,中国法制史学在这41年间,已经走向世界。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国家教委便选派法制史学者赴美讲学,41年里,法制史学者分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同时,几乎每年都召开中外学者参加的法制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法制史学的著作也通过日、英、韩文出版,让世界了解中国法制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向。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日本中央大学比较法研究所翻译并出版了我的专著——《中国法制史(第一卷)》;我主编的教材《中国法制史》于2006年被翻译成韩文出版;2014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英文版;由我撰写的《中华法制文明史》英文版也即将在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西北政法大学陈玺的专著《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也即将推出英文版等等。

三、对中国法制史学未来的展望

第一,尊重传统,发展传统。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法制文明史的国家,形成了纵向传承,既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与理性的法律思维,又具有时代特色且不断推陈出新。尽管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不可避免地杂有历史的沉渣,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法律的传统洋溢着民主性精华,关于法律的形成与发展的论述、立法的成就、执法理政的经验、严治官与宽养民的国策以及司法文明的构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国法制的传统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绝不是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障碍。只有尊重传统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激活其中有价值的民主性因素,融入现实的国家法治建设中去。

第四,发挥法制史学智库作用。中国法制史学集五千年之经验,无论治国理政、立法司法,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价值,成为一座宏伟的智库,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制史学智库的作用,为当前国家建设服务。必须明确的是,法制史研究的是过去,面对的是现实和未来。古人说得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也就是历史将国家的兴衰之由非常具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启迪人的思维,指引人的正确行为方向。

第五,培养优秀的新生力量。20世纪50年代,承担创建新中国法制史学的学者已经是硕果仅存了。他们筚路蓝缕,开拓了新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路径。20世纪80年代的硕士、博士也已年近六旬,因此,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观点明确、具有远大抱负和使命担当的年轻一代是急需提上日程的紧要任务。古人论研究历史首先是史德,其次才是才、学、识,史德是关乎根本立场的问题。

第六,为往圣继绝学,为法治开新章。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墨、道、法,都重视法制,而且提出了各种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伟大气势。没有先秦诸子的贡献,就不会有汉代以后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除先秦诸子外,由汉迄清,涉及法学方面的学者、大家层出迭见,他们缔造的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制文明影响周边国家达千余年之久。新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为往圣继绝学,还要开法治的新章,也就是以中国法制史为主干,开拓和深化对于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法文化史、中国法律史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也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理学和部门法学提供历史资料。当前进行的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构建新的中华法系。在这方面,法制史学者大有用武之地。

专家推荐意见:《中国法制史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旨,通过回顾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法制史奠基与开拓、繁荣与发展作了宏观概括并对未来发展及其借鉴意义作了展望。论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是一篇学科史的佳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学科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张晋藩,1930年生,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史。著作有《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监察法制史稿》《中国宪法史》《中国刑法史新论》《清代民法综论》《依法治国与法史镜鉴》等30余部,主编《中国法制通史》《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THE END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2.中国法律史讲义(豆瓣)《中国法律史讲义》以中国历史上的法为脉络,以“治吏”思想为视角和宗旨,专题式地描述了传统中国贵族法制、帝制法制的不同形态内容,以及近代向民主法治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本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法制史的律典刑制,更涵盖了从官制,礼制,学制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紧密围绕着“治吏”宗旨,将思想与制度紧密结合,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1627/
3.中国法制史讲义20220703135120.pdf中国法制史讲义.pdf,中国法制史讲义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 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 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 点;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 。 重点: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及其 征 参考书 目:张晋藩 , 《中华法制文 明的演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703/6200000001004205.shtm
4.法制史学习笔记(个人向)Part.1法制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大河文明”,以中原三角洲(西安—北京—南京)为核心; 法制史是历史和法律的交叉学科; 2.1 中国传统法治的特征 以下必背: 【法自君出,重权隆法】; 即君王具有最高的立法权(君权神授,代天牧民),决定着法律的创制和变迁; 法律以维护君权为要务; https://blog.csdn.net/ozawacai/article/details/140022166
5.中国中国法法律史讲义讲义李启成北京大学9787301290293大学教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李启成 北京大学 9787301290293距结束 26 : 26 : 13 : 17 ¥ 42.6 折后 ¥ 40.6 满29减2 发货地: 北京 包邮 风格: 中国 中国法 法律 史讲义 讲义 李启成 北京大学 9787301290293 去购买 收藏 图文详情 本店推荐 图文详情 【官方店】2025丹丹333教育硕士考研模拟六套卷https://www.zhe2.com/note/596092156606
6.《中国刑法史讲义(先秦至清代)/中国法律史学文丛》简介当当浙江出版集团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刑法史讲义(先秦至清代)/中国法律史学文丛》。最新《中国刑法史讲义(先秦至清代)/中国法律史学文丛》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刑法史讲义(先秦至清代)/中国法律史学文丛》,就上http://product.dangdang.com/11195191735.html
7.《正版中国法律史讲义李启成北京大学中国法律史教科书法制史教材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正版中国法律史讲义 李启成 北京大学 中国法律史教科书 法制史教材北大蓝皮法学教材 大学本科考研教材 法律法学教材教程书》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092594051883.html
8.24法考理论法备考攻略:直接背讲义?小心走错路!法大法考理论法虽然需要背,但在背之前应该先树立考点框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往外扩展衔接,掌握了核心理论后,再去答题就不难了。 理论法包含法理学 、宪法 、中国法律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该学科理论性非常的强 , 与实践差距较大 , 但是重https://cuploeru.com/articles/941
9.30分钟学完2022年法考理论法大纲变化精华版(白斌老师整理)三、中国法律史:重罪十条 《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说明】 1、“十恶”将“判”和“降”合并为“谋判”,因为这两种犯罪非常接近,不易区分; 2、“十恶”增加了“不睦”,加大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保护力度; 3、“十恶”在反逆、判罪名前增加了“谋”,说明将打击范围提前到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5971525100042
10.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的意义陈新宇老师在2016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法律史讲义》中写作了“作者谨识”部分,做出了如下描述:(1)近代中国法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以往王朝更替,仍是在固有中华法系、律学传统之下的法律变革,近代以降的法律变革,乃传统中华法系解体,律学传统断裂,舶来的近代西方法制与法学和国家与社会发生“化学反应”的http://www.law.ruc.edu.cn/lab/ShowArticle.asp?55314.html
11.中国法律思想史(第6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国法律思想史(第6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9年9月 第1版,ISBN:42.00。中国法律思想史以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理论和学说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律思想史(第6版)/新编21世纪https://m.kongfz.com/item/35787897
12.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2023年会议综述《中西法律传统》 Legal Traditions of the West and China 2023 年第 2 期(总第 25 期) 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 2023 年会议综述 李俊强? 李天助 作者简介|李俊强:法学博士,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天助: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4994.html
13.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摘要:中国传统法因其成熟的立法技术、自成一脉的法律体系而盛极一时,于盛唐时期达到顶峰,在世界法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唐律在总结秦汉以来律法经验成果的基础之上,制定出了诸如十恶、八议制度、亲属相隐、五服制罪等独具礼法特色的法律制度。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皆受其影响,仿效立法。中华法系随之形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r21kii.html
14.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二章 2023年6月16日发(作者:) - 第二章 儒家法律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即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与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对中国法兰思想和法律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