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星:清华法学人的自觉与担当[1]

申卫星,吉林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德国科隆大学和弗莱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卫生法学会副秘书长,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德国私法、卫生法学等。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记者:首先恭喜您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在此之前荣膺这一称号的都是法学各个领域的翘楚,可以看出您对民法领域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能够向您请教,也期待您能为法学院同学们就民法学习提出宝贵的建议。

申卫星教授(以下简称“申”):谢谢你们,实在过奖了!

要注重做读书笔记

记者:我们之前了解到您最初进入吉林大学是攻读理工科学位的(数学力学系)。那么,是什么让您选择放弃原来的专业而选择了法学领域?

申:其实最初,我对法律的认识也不是很完整,觉得学法学的人一来是会耍嘴皮子(受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影响),二来就是会背而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的英语角认识了一位学习国际法的同学。我听他介绍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才发现法学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于是带着好奇心,我开始阅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我看得非常入迷,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到最后几乎摘抄了全书80%-90%的内容。虽然摘抄特别辛苦,但是内心深处觉得孟德斯鸠写得太好了,不舍得不抄。经历了这个过程,我开始觉得法学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学科,因而产生了转系学习法学的想法。可以说是读书让我改变了对法学这个学科的看法,培养了学习法学的兴趣。而读书的过程中我特别想强调做读书笔记的作用。因为这个过程实际是在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又一定要用笔来写。用手写字,摘抄地越辛苦,你会和作者的心贴得越近,理解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还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而关于转系,其实当时吉林大学的政策还是比较严格的。成绩前三分之一的同学才有资格转系。而当时申请法学院的同学一共有12个,法学院方面只录取其中三人。不过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一个是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第一名,学习还是比较用功刻苦的;其次我也在转系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终,我幸运地进入了吉大法学院。

如愿进入法律系之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个时候几乎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因为我和本来就是法学院的同学不一样,我是通过转系才争取到了这个学习机会,所以我一直格外珍惜。同时正如前面说的,我自己本身对法学学习也抱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总的来说,我学习投入的劲头特别足。每次上课我都坐在第一排,课堂认真听,下课和老师积极交流。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后来就遇到了一些困惑。我感到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底子太薄,虽然逻辑很清楚,但是自己能够说的东西太少。我后来反思总结,还是因为读书太少,于是我又开始拼命读书努力涉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那个时候读书真的是因为对知识的那样一种渴望,目的非常纯粹,就是希望学习新知识。我们现在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可能想法比较多,但是我一直觉得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成长,为了那种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状态。我一直非常欣赏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们整个人的气质都被提升起来。大学的应有之义,就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研究。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多读书,而且要勤于动手去做读书笔记。

学习有三个阶段:学懂、讲明白、写清楚

记者:我们之前了解到,您先后在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从事研究或者教学的工作,还包括在德国有过访问学者的经历,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这些从事教研工作中,您觉得哪一段或者那些经历是您获益最多?

后来我就去了德国做访问学者,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德国学者理论的精细和思维的严谨。比如,我们讨论的时候,老师会不断问,可以向谁,请求什么,请求权基础是什么。这种严谨思维台湾继受地很好,当然台湾现在也有“手册法学”的反思。但是大陆民法还是在严谨上要更下功夫。

学东西就要学准、学透

记者:您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凭借执着和努力,成为学术翘楚。其实同学们有的时候想要做研究,可是却没有方向,没有方法,非常困惑。因此特别期待能够得到您的建议。

记者:大家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另一个困惑就是论文写作不得要领,也就是您说的“写不清楚”。您觉得就学术写作方面,我们在写作技巧上还有哪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去检讨、改进?

基础和博雅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要去修正

记者:您在清华法学院已经有十一年了,通过您的教学经历,您如何评价当下清华法学生的学习状态?什么是值得肯定的?什么又是不足的地方?

申:我在清华接触到的学生很多,我觉得很多同学都很优秀。可是法学院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大家的学习氛围不浓,社会活动太多。现在有一个说法,大家都喜欢“水课”。这个我一直很着急。怎么能有水课呢?是教师的课上的水?还是同学们普遍学得水?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老师和同学们来反思。一方面老师是不是认真准备了,课程质量是不是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家是不是认真对待了?现在好像能够出全勤都是一种“难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

同时,大学生活也要学会规划,要坚决执行自己的规划。比如这一年就读一本书,触类旁通,把这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学清弄懂,也是很好的。大家普遍的焦躁情绪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力。目标要单一,不要什么都抓,结果什么都抓不着,最终只是停留在浮躁的情绪中。要单纯一点,快乐学习,读书完善自己的心灵,你会有满足感和收获感。要甘于平淡和枯燥,最终会发现生活的乐趣的。

明天无需设计,从今天的努力开始

记者:清华人在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领域必定会发挥重要作用,您觉得面对今天的司法改革潮流,法律人特别是清华法律人应该又怎样的担当?

申:清华法学人要有担当,要有学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第一,不要好高骛远,为人要谦逊,要踏实。第二,不要怕难,要吃苦。要想到将来在政治局、在乡村、在律所、在国际舞台、在大学讲台上的,都是你的同龄人。法学不是哲学也不是文学,是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权利义务的分配来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社会科学人才要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不要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个国家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明天无需设计,从今天的努力开始。只要努力,就不负青春韶光。年轻时干了什么决定二十年后会干什么,为二十年后起航多做努力。

【记者手记】

不仅如此,申老师骨子里还带着一股山东大汉的质朴和坚韧。在采访最后,我们好奇地询问申老师,是否后悔当初转系选择法学的决定,他摇着头说:“从来没有过。”他觉得曼德拉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入狱27年,而在于面对不可感知的未来,他依然乐观、充满信心的活下去。而申老师的导师江平老师亦是如此,遭遇了巨大的磨难之后,他仍然选择相信法治。而法治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来完成,申老师也是其中之一。除了自己奉献在法治这条路上,他还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走向讲台,也走向立法,一代接一代,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在近2个小时的对谈中,申老师娓娓道来,自信中满含谦逊、感性时仍不失理智,就这样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传递着自己的信念,不强求结果,但从不曾放弃!

[1]本文是2014年申卫星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后,《法苑》报所做采访。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以法治自信拓宽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视野。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应当自觉摒弃中华传统文明“法治贫瘠论”,更不应当简单地认为现代法治仅仅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华文明无涉。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在文明早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地域因素、经济社会生活,以各自的探索为法治文明的形成和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法学基础理论LAWS120001.0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施嘉恒11300740008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写于1939年瞿同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这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和法家思想,并籍此分析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92mzvvr.html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欲将法律作为一门志业而研习者,无一不需回望中华法律在历史上走过的颠沛之路,以感悟流淌在现代法治血液里的本土文化基因。卓有洞见的法律史著作数目颇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无论是从内容的价值还是从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上讲,都可谓入门之经典,故记文以述之。一、本书的方法论与分析框架概观《中国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96427/
4.儒法下的中国法律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复仇主义的深入人心已如上述,同时我们也可看出社会对仇者的同情和赞扬,不但一般的舆论一包括读书人的见解(中国的学者,除法家外,都偏向于礼经,不肯否认复仇的道义。)一一如此,便是有司法责任的官吏也如此看法,伦理的概念和法律的责任常处于矛盾的地位(违法报仇,尚不失为孝子之心。)。最后,往往能得到标榜以孝治https://www.jianshu.com/p/63bac0f94b5a
5.《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在没有外来非乡土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长久的自我强化与延续,在乡土中国两千年农耕社会凝练出的思想,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仍有很多思想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血中。针对此部分的描述费老先生在《乡土中国》全文都进行了体现。 乡村的绝大多数制度、知识、习惯都是由“习俗”二字涵盖,惯常http://www.legaldaily.com.cn/newzt/content/2024-05/17/content_8997894.html
6.很多人知道了这些事,强烈地不再愿意去念法律小说描述了1950年到2000年间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过程,酣畅淋漓地描绘了文革时期社会中的激情、暴力与娱乐。 5.《动物凶猛》,王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北京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的成长历程;从孩子的角度看文革,视角新颖。 6.《洗澡》,杨绛,人民文学出版社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143756511062118400
7.“娜拉走后怎样”:《顾准文集》阅读札记早在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就曾指出:“概而言之,则孔子政治思想,一遵先王之道,以君主封建专制主义,专尚保守,又恐君悖理暴行,致民心叛离,因复以道德贯通上下以规律之。”[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国学热”中受推崇的正是“君主封建专制主义”的儒家政治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还出现了“儒家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3562
8.[随笔所想]劳动合同法学习笔记落痕的寒假的技术博客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条款第四条约定了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订立书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劳动合同第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期间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从用人单位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次日https://blog.51cto.com/luohenyueji/967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