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控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社会进程,这实际上是社会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之一。以科尔曼(JamesS.Coleman)等人为代表的自信者相信我们可以“设计”(design)这个社会,也有一批学者感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因果关系的难觅性。我们究竟能否看到甚至设计我们前方的道路,这既是公众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个质询,也是学者们不应回避的诘问。阎耀军先生用他的这本新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自己的回应。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更是结合众多新兴的学科和理论,如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自组织理论、突变论等,以及数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从而有了一个区别于前人的独特的研究进路。不过,由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复杂特性及科学探索的本质属性,也使得这种进路本身同样会带来许多值得思考和讨论之处。

1.解决主体局限性的大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为了解决默顿等人所担心的行动及预测主体的局限性问题,阎耀军先生采用的解决办法即是对众多数据资料的统一分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人”的局限性。在计算机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今天,此思路确为可试之路。但是,该思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在于整个建模、分析、预测所依赖的大数据的可靠程度究竟如何。这涉及两方面的数据:一是客观的,但却常常充斥争议的数据,比如当下中国的官员切实收入、中国各类宗教的信众人数、各种歧视性疾病(如艾滋病、甲肝等)的确切患者数等。在社会分析及预测领域,越是这种争议性的数据越是对未来的发展起核心作用。但如果这些数据本身的可信性就不强,又怎能基于此而对未来进行预警呢?二是主观指标,比如在建立民族关系预警模型中使用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自由满意度”等指标。这些指标本身所包含的含义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即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大规模数据收集过程中,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社会预测的反身性问题。

利纳雷斯在继承默顿的“自证预言”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由于预测的加入,社会行动本身就会变成以每次预测为节点的非直线型行动。每次预测以及预测所看到的问题,结合行动中业已出现的问题,都会对行动本身产生影响,从而使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而这一点,实际上恰恰是社会预测本身蕴涵的一个吊诡问题。因而对社会管理的前馈控制研究,或许也应该考虑到社会预测本身通过对政策的作用对于未来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

3.预测结果的定位问题。

[摘要]泛法治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法律的显性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隐性社会控制形式的弥补。礼仪是道德的精华与核心,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关键词]隐性社会控制;礼仪文化;功能;实现路径

一隐性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显然,崇尚法治并不等于惟法是治,显性的法律控制形式并不能取代宗教、道德等隐性的社会控制形式功能的发挥。对此,学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确实不能完备无遗,不能写定一切细节。”[5](P168)庞德指出:“我们力图通过有秩序地和系统地适用强力,来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但我们最好记住,如果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力的全部力量,那么它也具有依赖强力的一切弱点。”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存在着三种重要的限制。这些限制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衍生出来的:(1)从实际上说,法律所能处理的只是行为、只是人与事务的外部,而不能及于其内部;(2)法律制裁所固有的限制―――即以强力对人类意志施以强制的限制;(3)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6](P10-11,92)法律只有通过人的执行才能起作用,当法律被司法者与执法者广泛运用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过度使用,因为人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弱点,或许在某些情境下被司法者和执法者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而转化为对社会的强制,由对社会的控制而转化为对社会的压制。

因此,作为显性社会控制手段的法律,被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广泛运用,以修补被违法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秩序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有难以承受之重。一方面,法律是迟到的正义。它形同虚设之时,就是被遵守之时,而当它成为实际之时,就是被破坏之时,就是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对业已发生的行为性质进行事后评价之时,也是他们对业已发生的行为后果进行事后救济之时,它并不能阻止个体的主观意识外化为客观行为,也不能对个体的思想和意识进行评价,它永远只能是一种“迟到”的正义。另一方面,法律是依附于暴力机关的社会控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的发挥只有依靠强力才能实现。如果权力所有者滥用这种强力,那么法律就很有可能成为不法者用来压制他人自由与权益的卑鄙手段,成为不法者维护强权与私利,悖离公理与正义的邪恶工具。

正如布莱克所言:“法律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但是还有其它许多社会控制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家庭、友谊、邻里关系、村落、部落、职业、组织和各群体中。”[7](P7)这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控制方式,基本上属于隐性社会控制方式,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进而规范人的行为,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它自发地存在,自发地调整着社会秩序。哈耶克称之为“自生自发秩序”或“增长的秩序”,认为它是一种源于内部的秩序,是宗教、伦理道德等隐性规则的作用结果与表现形式,真正对社会起着决定作用。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具有普遍性,首推宗教,而在政教分离的国家中,道德具有普遍性,首推道德。中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因此,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的发挥远远比不上道德对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构想,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行为起到潜在的和实际的引导作用。”[8](P11)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无论是政治人还是自然人,在社会文化体系和社会控制模式中最终都统一于道德人。而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礼仪文化又是其核心和精华,自汉代以后,主张“礼法”并举的儒家礼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对于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部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法治传统的缺乏,在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强调依法治国,又很容易走法律万能的极端,走向泛法治主义的泥潭,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立足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以及法治建设的当代,礼仪文化作为隐性社会控制形式,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我们应该挖掘作为道德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把其潜在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二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

1.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

2.礼仪文化是显性法律控制的最佳补充

3.礼仪文化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

三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路径

1.浸润与陶冶,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

礼仪文化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润,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孩子接受着父母及长辈的启蒙教育,父母及长辈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极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使个体得到较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就是家庭礼仪教育,教导个体在家庭生活中要遵循礼,做到“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准确使用敬称、谦称,灵活把握不同场合等等”[10],营造出甜美幸福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变得和美了,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个体文明行为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礼仪道德的养成等等,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弘扬礼,大力加强礼仪教育,大力表扬守礼的言行,批评甚至谴责失礼的言行。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的品德教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同时,在各类中职、高职、专科以及本科院校中开设现代礼仪的公共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使学生们能够集中而有针对性地学习礼仪知识,加深对礼仪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与训练,使学生们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节规范,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有礼,什么是无礼,成为知书又“达礼”的人,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成为人的根本属性。无论何种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表现出来。而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有社会关系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互尊重、彼此配合,才能长久存在并获得长足发展,否则,会因为可能产生的消极、抗拒心理和行为而被损伤或被破坏,甚至被解体。因此,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决定了人们必须遵守社会基本的礼仪规范,在社会交往中彰显礼,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社会需要的秩序轨道,做到在“交流场合认真表达尊重,喜庆场合得体表达祝福,悲伤场合肃穆表达悲哀。”[18]通过服饰、言谈、神情、举止等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以礼的技巧来表达诚意,在一举一动中传递礼,在善意交流中表达礼,在注重细节中彰显礼,从而促进社会交往,融洽彼此关系。反之,如果人人相互监督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逾礼,进而贬斥语言粗俗以及行为失范,在整个社会形成遵礼守礼、谴责逾礼失礼的良好风气,那么就会形成一种隐性的社会控制压力,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的运行。

当然,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系统对个体的礼仪教育,除了包括常规性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方面的礼仪教育外,还应该包括在一些特殊的、富有纪念意义的场合设立适当的、规范的礼典、礼仪,使个体能够亲自参与,亲身体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同时,力求在仪式过程中对这些礼典、礼仪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何要设计这样庄重的仪节,每一个细节代表什么样的用意,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礼仪教育与礼制建设双管齐下,才能从情感层面触动个体,使其认同礼仪文化的魅力,体悟礼仪文化的真谛,从而实现礼仪文化对个体人格的浸润和陶冶,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

2.实践与养成,抓住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

3.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8][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高鸿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蒋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J].船山学刊,2007,(4):50-53.

[10]蒋萍.礼仪道德结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9-21.

[11]SolomonFreehof:TheNaturalLawintheJenwishTradition[J].UniversityofNotreDameNaturalLawInstituteProceedings,vol,15.

[12][英]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3]蒋萍.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9,(5):43-46.

[14]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美]伊丽莎白波斯特.西方礼仪集萃[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16][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二阶控制论;反身性;理解性学习;倾听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12―03

一引言

在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发生联系时,与教育技术关系最紧密的是“怎样做”,教育技术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进行教学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怎样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是教育技术的核心课题。[1]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学与教理论的进步和创新。那么,我们如何延伸研究教与学理论的触角,逐渐实现传统教与学理念的转变在此,笔者将借鉴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之“二阶控制论”,深入探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境,呼吁理解性学习与倾听式教学的开展,以期重建新型课堂教学的可能,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研究性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二阶控制论

三教与学理念的转变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之“二阶控制论”强调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我”要从另一种控制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他人建构的理解。此方法论可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亦与德国知名的社会学家卢曼(Luhmann)提出的二阶观察(second-orderobservation)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基于客观主义的传统研究方法观察自然界的物体时,采用的是一阶观察方法,这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若走得太远,如推广到人就显得力不从心,即是后现代所批评的可以看到整个实在的绝对神眼观。此时,考虑到反身性的二阶观察(或“二阶控制论”)就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如教学中教师势必考虑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但也提请注意“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毕竟我们都不是“沙陀利”。这里,笔者试图借鉴该方法论,针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出新的教育实践理念。

1理解性学习:“接受”转向“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属于“被动接受模式”。该情况下,学生要么被教师牵着走,要么被置于观众或听众席上,没有质疑发问的机会,没有展现自己的条件。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就逐渐养成“接受”的习惯,他们会被迫传递式地记忆理论、公式、概念、解题的套路等,而不会主动去“反思”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去思考那些所谓的已经获得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和解释的。这将导致学生在以后处理更多实际问题时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因此也将严重导致整个社会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知道要彻底、明晰地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仅需要“知其然”(knowwhat),更需要“知其所以然”(knowhow),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白所学知识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建构,以指导自己进一步习得和运用知识。在达克沃斯看来,“理解”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5]所以,今天的学生更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人翁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养成盲从的习性。此外,学生不应该仅局限于个体学习,还必需学会和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组成一定的“学习者共同体”。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彼此之间得以相互了解和观察,由此他们会发现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自己进一步进行反省型和理解性学习。

2倾听式教学:“灌输”转向“倾听”

具体而言,教师的“教”需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2)让学生阐述他们自己建构的意义,然后,教师力图去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阐述事物和灌输知识。在这个阐释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势必会得到提高。教师适当的提问既帮助自己理清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思考得更多。其实,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参与了自己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此时教师和学生都在“建构”一个事实,不同的是,教师是带着任务做(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及策略),学生则在任务中做(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用更多机会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单个人或几个人组成一个工作组,尝试完成一个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深刻体会“自我建构”的思维路径,领悟教与学的真谛。

当然,上述“教”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的:教师只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并以一定的结构性的知识支撑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学生才会试图在环境中建构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系统,然后努力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阐述与反思(既包括对因果的解释,又包括叙事的诠释),在阐释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又发现更多能给予自己启迪的现象,从而启动一轮又一轮新的学习周期,教师则根据对学生的思维的观察,有效自我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之“二阶控制论”强调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我”要从另一种控制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他人建构的理解。该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建构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系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果学生运用该方法论,则能够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教师借鉴该方法论,则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本质上革新教学方法。如下,笔者总结了“二阶控制论”的方法论核心,以期借此促进传统教与学理念的转变(表1)。

参考文献

[1]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5-9.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方法论调查分析

AStatisticalAnalysisoftheLibrarySciencePapersResearchMethods

JiaErpengYiJinghan(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

SiMiaomiao(Library,HubeiVocationalCollegeofBio-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

Abstract:Relevant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supportthecompletionofthescienceresearch.Solibraryscienceresearchmethodsare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librarysciencesystem.Throughastatisticalanalysistotheresearchmethodsoftheacademicarticlespublishedin11libraryjournals,thisarticlesumsupthecurrentconditionofmethodapplicationinlibraryscienceinourcountry,andprospectsforthefutureoflibraryscienceresearchmethodsinourcountry.

Keywords:libraryscience;researchmethods;methodology;surveyanalysis

CLCnumber:G250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途径,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也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分离。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在继承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而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既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以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2006~2008年所刊载论文为数据源,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图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图书馆学研究能够准确、充分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对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废,方法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紧接着乔好勤先生在该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2]运用统计方法对《图书馆学通讯》等三种专业刊物1980~198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法,即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随后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方法的大量学术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图书情报方法论》。[3]

4数据统计分析

(1)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归纳与概念推理类研究,以及思辨类的学术论文。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论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共29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5.593%,理论分析法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受到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影响,图书馆学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而且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我国图书馆界也有重理论的现象,这与国外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重应用有很大不同。随着其它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多样化。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过渡的过程,图书馆学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2)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学术论文中,运用操作实验法的共有830篇,占到总数的10.173%。这类论文主要研究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开发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等。随着图书情报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的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关于技术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主要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网络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一共745篇,占总数的9.131%,调查方法的运用在调查数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研究更贴近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法、历史方法

实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经验或说明问题,论文中主要是以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外有名的图书馆等为例子进行分析,对于其它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起到了借鉴作用。

历史方法主要用于论述关于图书馆事业史、人物评价、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的论文,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专门开辟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史、文献学的专栏,历史方法的论文在调查论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

(5)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

数理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数理方法的学术论文有3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726%。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者正在试图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随着本学科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法将继续普遍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的定量化研究。调查的论文中运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调查论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较低。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应用于其它学科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我们以“文献计量”为题名,可以粗略地检索到6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研究。

经济分析法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营销、资源共享效率评价、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经费问题、资源服务的经营模式等等。

(6)控制论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明显运用控制论方法的论文很少,调查中只有79篇。占到总数的0.968%。但是控制论的思想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在所调查的论文中,明确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总数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一种专门方法,运用也很广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为题名可以检索到1200多篇论文。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客观的量化方法,是从大量样本进行特征识别的系统方法,具有统计性,是一种从公开资料中萃取情报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是新方法,统计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专利分析方法、社会网络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美学方法、传播学方法、医学理论方法等等。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5.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实例析法、历史方法、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控制论方法,百分比总共占到61.62%;第二类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百分比总共占到26.584%。从数量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还很小,这是由于理论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对于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对于具体问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点,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分析就显得没有深度和广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已经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定量方法的运用使研究更精细、更科学,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6]

5.2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与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等有关的技术性研究论文数量会不断增多。在表2中,操作实验法所占比例为10.17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5.3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学方法、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属于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移植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方法。

在学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为其它学科提供养分。随着图书馆学科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会大量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融入本学科研究之中,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服务。

5.4实证方法的应用

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就属于实证性研究方法,从表2中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实证研究(evident-basedstudies)方法,[9]它是在获取研究对象客观数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考察研究对象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是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的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的提升。

总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是有适用的条件。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学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复杂的研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3.

[2]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3]王崇德.图书情报方法论[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罗方等.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建设,2006,(2):19-20.

[6]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0-283.

[7]华薇娜.我国8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的定量分析[J].情报学报,1995,14(3):218-225.

(中信银行唐山分行063000)

【摘要】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三论”的基础上对涉及会计信息化在发展中相应的定义进行了解析,以期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研究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和C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1.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三)电子商务会计

四、结论

[1]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10).

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其运动的。因此,审计本质的研究在整个审计的研究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决定着整个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据其深刻程度,大约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从“查账论”到“过程论”再到“监督论”。也可以说,在审计本质认识上已发生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查账论”到“方法过程论”的飞跃。

第二次是从“查账论”和“方法过程论”向“经济监督论”的飞跃,但这种变化并非质变。

笔者坚定地认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换言之,审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活动;审计行为实际是一种控制行为。而以审计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笔者将这种审计本质认识论称为“经济控制论”或“经济控制观”。

之所以说审计的本质是控制,是因为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它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经济控制论”的提出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

第二,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新成就有机地运用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创造出更丰满的审计理论;第四,更有利于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审计理论结构基点及其要素

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可有三种选择,即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笔者认为在需要大力发展审计理论的现阶段,选择审计本质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更为恰当。主要理由是:

(1)只有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2)只有在审计本质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审计的本质乃特殊的经济控制。以此为出发点,笔者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需要研究审计这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存在的基本前提,这在理论上即属于审计假设的范畴。

第二,控制与目标紧密关联,审计这种经济控制必须有其特定的目标,因此,审计理论结构中应有审计目标这一要素。

第三,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特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方式,因此,在以“经济控制论”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中必然有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一要素。

第四,控制系统的运作和控制手段与方式之作用的发挥又必须通过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信息流动来实现,而且还须有约束与引导审计行为的控制规范(或标准),因此,审计信息与审计规范也自然构成审计理论结构之要素。

基于这种思路,笔者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1)“审计本质”、(2)“审计假设”、(3)“审计目标”、(4)“审计信息”、(5)“审计规范”和(6)“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样六个要素构成。相应形成六大审计理论板块,即“审计本质论”、“审计假设论”、“审计目标论”、“审计信息论”、“审计规范论”和“审计控制论”。该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之内在联系是严谨的和符合逻辑的。“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的作用:“审计假设”要素介于“本质”要素与“目标”要素之间,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要素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规范”、“审计信息”与“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个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反言之,这三者都是直接服务于如何保证审计目标之有效实现的。当然,它们本身还得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的要求。

由此可见,该审计理论结构的建立是合理的,它是一套完全浑然一体、首尾相应的命题体系。

审计目标

“Accountability”一词在我国20世纪8O年代有多种译称,如责任、受托责任、经管责任、经济责任和责任性、责任制等。笔者在1989-1990年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综合各种译称之优点并结合审计、会计之特点,将其译称“受托经济责任”,并运用到博士论文之中,得到我的导师李宝震教授和闫金锷、闫达五、杨纪琬、杨时展和郭道扬等多位会计、审计大师的赞同和充分肯定。随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概念在我国审计与会计界得到广泛。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之首要前提。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不确立这一目标,审计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行为责任方面,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性和环境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它们分别构成受托经济责任的某个方面,即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控制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从报告责任方面来说,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真实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或年度报告以全面反映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

审计正是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之全面有效履行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手段或机制。审计师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之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之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偏,以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审计假设

审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揭示这些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既是审计科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审计理论的必然要求,这也属于审计假设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审计的基本假设可有五项,即:

①责任关系假设。

②正当怀疑假设。

③可确认假设。

④独立性假设。

⑤有效性假设。

这五项假设代表了决定审计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反映了审计最本质的东西。

(1)关于“责任关系假设”

该项假设认定各种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与解除必须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充任这种第三者的人叫审计人,他所实施的行为活动就是审计。因此,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

(2)关于“正当怀疑假设”

(3)关于“可确认假设”

第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

第三,为实现此种确认,必须要求确立审计标准,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这一假设非常重要。正因为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审计程序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也就失去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之依据。因此,“可确认假设”是审计准则理论、审计程序理论与审计证据理论之基础,也是审计中运用概率理论之前提和确立审计师责任界限的依据。

(4)关于“独立性假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的一种特性。独立性是审计之最根本的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之审计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审计。

“独立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就是假设审计机构和人员始终能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并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与约束,进行独立审计。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检查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该项假设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中有关独立性要求及道德行为概念的基本依据。

(5)关于“有效性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在于假设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那么,审计的独立性就没有保证,即使实施了审计,也失去了审计的本来意义。因此,“有效性假设”的确立为实施有效审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性假设”的地位。

以上五项假设相互联系,结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与实务的基本前提与条件。“责任关系假设”确立了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解释了审计直接原因:“可确认假设”提供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的基本依据:“独立性假设”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而“有效性假设”则是实施有效审计的坚强后盾。

效益审计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随着国有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它又似乎成了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审计环境主要由经济因素、民主因素、因素、文化因素和审计职业因素等构成。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应该拥有审计权,其基本依据在于:

①国际审计惯例的要求。

②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需要。

③国家审计与审计固有差异所决定。

④充分的法律支持。

国家审计如何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笔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思路,即:

②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的职责权限,使两种审计协调配合,共同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划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权的实施范围。

④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逐渐由财务合法性和合规性转向效益性,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

⑤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方向。现代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建立基础的一致性——财产(资源)的委托受托经营。以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基础上的。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是财产的终极或原本利益所有者,而受托人是作为企业法定代表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委托人作为出资者对企业财产拥有终极所有权,而受托人作为经管者则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财产)拥有法人产权,即独立运作的经营权。

现代与现代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即会计、审计理论上所谓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Relationship),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将其财产(资源)托付给受托人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为指令(示)、报酬和权力;受托人接受委托并对其承担特定的经济责任(如管好用好受托财产)。对现代企业而言,此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基本要求的逻辑延伸。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求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表现为:

(1)通过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即经管受托财产的过程。

(2)通过会计报告总括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在实践中,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它是委托人了解受托人责任履行状况的最基本的依据。

(1)解除(脱)受托经济责任。

(2)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3)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力,增强盈利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管理节点控制法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却困难重重,对于处于地市州的本科院校而言,问题尤其突出。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了校院系(或者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下放责权,扩大院系办学自,以发挥院系从事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重心下移也可能会带来目标不清、实践环节难抓落实、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过程节点控制法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和比较广泛的应用[1,2]。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过程控制的研究[3,4],但是尚无系统地进行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与能控性分析

1.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总体设计

根据ISO的定义,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各个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1]。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学资源增长无法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要实现对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必须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严格教学管理”的精神,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发展规划,遵循教学发展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流程和节点控制法,以高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共分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三维体系”:一是识别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教学过程需要控制的要素很多,但只有少数几个起关键作用,控制住了这些关键要素,不仅控制住了过程,而且对过程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教学过程活动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最佳路径,识别和控制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控制和驾驭其规律,而且会对优化对过程的性能产生影响;三是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过程的控制是由人来实施的,但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人对过程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明确并落实关键责任人的责任,是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核心。

其次,完成教学过程节点控制中的“三个细分”。一是过程细分,即按照教学环节的流程和路径分解为若干子过程;二是目标细分,即:按照过程细分的每一个子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三是责任细分,即:按照细分的子过程、子目标分别明确不同的责任人和具体的责任制。

最后,绘制出“教学过程节点控制图”。图1为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过程总体节点控制图。

图1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管理总过程节点控制图

2.教学过程节点控制法的能控性分析

除了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之外,高校还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任务,因此,教学管理很容易受到教学之外各种工作的冲击而变得不易控制甚至是支离破碎。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所有过程的“能控”。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以专业学术为辅,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老师们在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多思考如何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也应该以产业与学校的深度联合为目标,以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地方产业需要为主,以直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辅。学校只有站在企业需要的立场上开展专业教育,而不是站在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把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学生的就业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为实现教学过程的“能控”创造条件。

为了真正做到所有教学过程的“能控”,需要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的“能控性”进行约束和管理。第一,要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行目标的层层落实,以倒推法进行分类和管理;第二,要分析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提供条件保障;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和执行力,其核心是教研室主任和教务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监督来提升,而执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学管理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分明的奖惩制度来保证。

以年度教学目标为例,以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为核心指标,学院控制层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改革等,教研室控制层为课程建设、教研项目、专业实习等,教学科控制层为常规教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如此层层管理,层层落实,将极大地提升教学管理的“能控”性。

另外,教学过程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不会停止、由于办学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能控性,因此,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动态的“能控”。

从我院近三年来的教学管理的经验来看,由于我们在每学年和每学期之初总体规划、周密设计,进而分析每个节点的能控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高效的节点控制。

二、教学管理子过程的节点控制的创新实践――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

图2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多年来,我院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狠抓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节点开始,实现过程的节点控制,有将近50%的学生在本地企业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方教师深度合作,学生所学为所用,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就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节点控制法通过明晰教学过程控制要素、把握住关键环节、明晰责任人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高校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会对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点控制法融合到学校教学的系统工程中,才能使得节点控制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1]梁新怀.“过程节点控制法”的创新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1):32-34.

[2]姚侃.大型海船建造检验“节点控制法”研究与实践,江苏船舶,2008,(5):38-40.

[3]朱建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31-32.

一、控制研究主要是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

控制研究也叫传播者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是主要的传播者,授课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纯熟、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技巧是否高明,对课程教学效果是有较强影响的。虽然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对其他许多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部分传播学理论的艰深,如信息的概念、集合行为、沉默的螺旋等,导致学生们在理解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较好地诠释理论就成为关键。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作为授课教师不仅要深入掌握教材中的各类理论,而且要结合理论选用时代感强、简明易懂的案例,联系当前实际来诠释理论。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当前的社会热点,都可以成为传播学理论的诠释材料与案例。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内容研究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拓展

三、渠道研究主要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渠道研究主要是探讨大众传播采用什么样的媒介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授课教师如何较好地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即教学手段的创新去提高教学效果。现在的新型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工具已经在全国高校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多媒体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图片、视频、音频对于学生有着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他们有强烈的现场感,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炫丽的效果,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理论,理解理论。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要注意体现趣味性、美观性、完整性,配合教师的讲解,才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

四、受众研究主要是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

五、效果研究主要是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控制

人类智能主要要包括三个力面,即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而人工智能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1.人工智能应用理论分析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门边沿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哲学和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不定性论,其研究范畴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现,智能搜索,推理,规划,机器学习,知识获取,感知问题,模式识别,逻辑程序设计,软计算,不精确和不确定的管理,人工生命,神经网络,复杂系统,遗传算法等,应用于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自动化生产、运输、传播的快速发展。人脑是最精密的机器,编程也不过是简单的模仿人脑的收集、分析、交换、处理、回馈,所以模仿模拟人脑的机能将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途径。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增强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关键一环,实现自动化,就等于减少了人力资本投入,并提高了运作的效率。

2.人工智能控制器的优势

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通常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讨论。但AI控制器例如:神经、模糊、模糊神经以及遗传算法都可看成一类非线性函数近似器。这样的分类就能得到较好的总体理解,也有利于控制策略的统一开发。这些AI函数近似器比常规的函数估计器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如下

(1)它们的设计不需要控制对象的模型(在许多场合,很难得到实际控制对象的精确动态方程,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在控制器设计时往往有很多不确实性因素。例如:参数变化,非线性时,往往不知道。)

(3)它们比古典控制器的调节容易。

(4)在没有必须专家知识时,通过响应数据也能设计它们。

(5)运用语言和响应信息可能设计它们。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

(6)它们有相当好的一致性(当使用一些新的未知输入数据就能得到好的估计),与驱动器的特性无关。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现在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的控制算法对特定对象控制效果非常好,但对其他控制对象效果就不会一致性地好,因此对具体对象必须具体设计。

3.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1)优化设计电气设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应用电路、电磁场、电机电器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大量运用设计中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产品设计是采用简单的实验手段和根据经验用手工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很难获得最优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产品的设计从手工逐渐转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人工智能的引进,使传统的CAD技术如虎添翼,产品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用于优化设计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优化算法,非常适合于产品优化设计,因此电气产品人工智能优化设计大部分采用此种方法或其改进方法。

(2)智能控制的功能实现

①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开关量、模拟量的实时采集,并能按要求处理或存贮。

②画面显示:模拟画面真实显示一次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可实时显示电流、电压等所有模拟量、计算量、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实际开关状态及挂牌检修功能,能生成历史趋势图。

④操作控制:通过键盘或鼠标实现对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励磁电流的调整。按顺控程序进行同期并网带负荷或停机操作。系统对运行人员的操作权限加以限制,以适应各级运行值班管理。

⑤故障录波:模拟量故障录波,波形捕捉,开关量变位,顺序记录等(包括主要辅机)。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

⑥在线分析:不对称运行分析、负序量计算等。

⑦在线参数设定及修改:保护定值包括软压板的投退。

⑧运行管理:操作票专家系统,运行日志,报表的生成及存储或打印,运行曲线等。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广泛展开,但在电气设备控制领域所见报道不多。可用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主要有3种: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

4.恒压供水案例简析

恒压供水在工业和民用供水系统中已普遍使用,由于系统的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采用传统的PID算法实现压力控制的动态特性指标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恒压供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初期曾采用多种进口的调节器,系统的动态特性指标总是不稳定,通过实际应用中的对比发现,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形成的控制方案在恒压系统中有较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选用了AI一808人工智能调节器作为主控制器,结合FXINPLC逻辑控制功能很好地实现了水厂的全自动化恒压供水。对于单独采用PLC实现压力和逻辑控制方案,由于PLC的运算能力不足编写一个完善的模糊控制算法比较困难,而且参数的调整也比较麻烦,所以所提出的方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本案例中只是一个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一个小小的应用,也是电气元

件生产供给的一个方向,实现机械智能化是我们努力的追求,将人工智能的先进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实践是一个诱人的课题。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完成的复杂的工作,电气自动化是研究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体现在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人学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自动化的特征,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提高机械的人类意识能力,强化控制自动化。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将会大有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也需要人工智能的参与。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kV环网,并以500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kV和110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2.1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4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THE END
1.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豆瓣)法学译丛(共15册),这套丛书还有 《法律的限度》《罗马法史》《正当法律程序简史》《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法学方法论》等。 喜欢读"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的人也喜欢 ··· 法律与道德 7.5 原始人的法 8.1 无需法律的秩序 8.5 正义的纯粹社会学 7.3 法律的运作行为 8.0 司法过程的性质 8.6 欧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76420/
2.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pptx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上传人:文*** IP属地:广东上传时间:2023-10-18格式:PPTX页数:32大小:2.33MB积分:11.88版权申诉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5531165.html
3.法律功能反思和价值开放罗斯科·庞德教授作为社会学法学的重要人物,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完整地阐述了其关于法律功能及运行原理的基本主张和展望。全书共四章,分别阐述了法律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本身及运作过程之剖析、利益保障之作为法律的根本任务,以及强力背后的价值秩序分析。 http://www.legaldaily.com.cn/newzt/content/2024-04/28/content_8990707.html
4.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doc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doc 10页内容提供方:zsq4123 大小:35 KB 字数:约5.6千字 发布时间:2022-05-18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7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17/6102200215004145.shtm
5.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共分为四章,从第一章的“文明和社会控制”入手,论述了文明、社会控制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随着文明的发展,法律已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第2章强调了“什么是法律”,认为历史上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都曾使用法律的名称,给人们讨论“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告成了很多混乱,于是力图用“社会https://baike.sogou.com/v63347668.htm
6.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作者:庞德 ISBN:978710008035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1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 作者:(美)罗.庞.德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出版年:1984 专利质量的法律控制研究 作者:丁宇峰, ISBN:978751971756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2017 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 作者:郑鹏程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006f7f1b523750621dc8dd303f691774
7.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潇湘读书社《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主要对一下4个方面进行的介绍:文明和社会控制、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任务、价值问题。 作者简介 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 生平 1870年,庞德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Lincoln。庞德在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学习植物学,分别https://www.xiaoxiangguan.cc/51297.html
8.《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简介书评当当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最新《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上当当商http://product.dangdang.com/685269484.html
9.法律与社会论文(通用6篇)摘要: 社会控制是国家主导,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治理手段,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及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从而达致一定的社会秩序。在诸多社会控制手段中,法律控制是最具约束力也最为形式理性化的一种。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社会控制思想的演化,指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1f2gfr5.html
10.周永坤: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内容提要】:中西方社会与法律关系的不同根源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不同模式: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与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西方的国家主导模式造就了西方的法律是社会的法律,是社会控制国家的工具;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中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这一不同的法律的首要制度表现就是西方的法院是社会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4.html
11.庞德社会控制论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由《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和《法律的任务》两个演说稿以及之后相关社会学法理学著作的阐述,庞德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利益学说”为基础的社会控制论,在该理论中庞德从文明、法律与社会控制的角度入手,详细论述了“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庞德主张用“社会控制”的概念来对法律的三种意义加以统一。在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216141.html
12.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解释第四是外在控制力:外在控制主要体现为社会的规范和法律。完善的外在控制,能对个人设定一种限制。 综合上述“社会控制理论”和“遏制理论”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社会控制理论,是通过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综合应用,从而对社会公众加以规范和限定,使之远离犯罪实施的一种理论。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04/id/477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