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该案看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

被告李某之父因做生意借原告张某10万余元,在无法找到李某之父的情况下,原告多次找被告李某协商,后李某同意代父还款,并于2004年归还了0.95万元,2005年1月7日李某又归还了4万元,同日,原告张某为被告出具了一份李某之父欠张某款全还清的证明条,2005年12月16日,原告张某持被告出具的一张欠条,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李某按欠条上约定的义务偿还欠款4万元及利息,被告以自己和原告协商的还款数目仅为4万元,且原告已经为自己出具了李某之父欠款已还清的证明为由拒绝偿还,两人为此诉至法院。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合议时出现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是替父还款,且双方约定的款项已经支付,原告也在收到李某的款项后为被告出具了其父所欠款项已全部还清的证明,现原告再次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还款,应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虽持有原告出具的被告之父所欠款已还清的证明,但该证明是在被告同意替父还款并给原告打有欠条的情况下,原告为结束与被告父亲之间的债务而作出的证明,被告陈述只打了一张借条,同时又承认还款时撕掉了一张借条,但现在原告持有被告亲笔书写的欠条原件一份,依照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原告关于被告打了两张借条的陈述应得到支持,被告应当依法偿还自己所承诺的款项。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评析]

一、父债子还的法律分析

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

经验是法官从事司法活动的生命,在现代证据法上,证据的判断往往将经验法则的具体选择和运用委之于法官,由法官通过自由判断而作出,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官以"经验"为基础作出的合理判断。在司法实践中,经验法则往往是被作为证据裁判的根据,用以衡量已知事实、确定未知事实,在证据的评价、案件事实的认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完善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对经验法则首次作了以下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自此,该司法解释将日常生活经验作为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之一。

所谓日常生活经验,是指法官在其日常生活中认识和领悟的客观事物之必然联系或一般规律,具有普遍公认或不证自明的性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构成日常经验法则的主要具体要素包括:其一,所依的生活经验必须是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的常态现象;其二,这种生活经验必须为社会中普遍常人所能体察和感受;其三,这种经验法则所依据的生活经验可随时以特定的具体方式还原为一般常人的亲身感受。在审判实践中,日常生活经验对于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决定诉讼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客观联系;决定证据的可采性;发挥证据间的推理作用,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正确认定事实和公正作出裁判和法官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本案中,被告不承认打过两张4万元的借条,只是说协议的数额就是4万元,是原告欺骗了自己,又称借条已在还款的时候被亲手撕掉,但却不能提供证据加以证实。而原告向法庭陈述被告打了两张借条,却仅向法庭提供了一张,如果法官不运用日常生活经验,便无法判断原告陈述被告曾打了两张数额相同借条的真实性。

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

客观真实,表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人意识反映的对象。法律真实,表示法官作为意识主体对涉案客观真实反映的结果。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法官认定涉案事实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就主要体现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法律真实具有客观真实的属性,司法证明活动把实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一致作为终极的目标。但法官也只是凡夫俗子,难以摆脱人在认识上的局限,而且,涉案客观真实都是既成事实,不能即时把握,只能凭推定,必然更难接近其本来面目。其次,客观真实对法律真实具有决定性作用。客观真实是法律真实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涉案客观真实,作为认识主体的法官就没有参照对象,就不会产生法律真实这个认识的结果。

THE END
1.维权问答:父债是不是一定要子还?答:从法律的角度看,父债不一定子还。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收和债务,缴纳税收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https://www.gov.cn/banshi/2006-12/11/content_466681.htm
2.现在法律有规定父债子还吗现在法律没有规定父债子还。父亲如果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自行偿还其债务;但如果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的,则需要以所得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清偿的债务。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320993.html
3.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2021律师普法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2021如下:具体法律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继承人限制收入遗产的实际价值,清偿继承人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如果超过遗产的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不是这个限制。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继承人依法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债务,可以不承担清算责任。除上述继承情形外,一般没有父债子偿的说法https://www.110ask.com/tuwen/14989477335993317576.html
4.法律规定父债子还吗?法律中没有父债子还的规定,但是如果继承了遗产,就有义务承担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如果http://www.loupan.com/ask/1244252.html
5.父债子还合法吗?最新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我国法律是没有父债子还这种规定的,也就是子女没有义务给父母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但是如果子女继承了债务人的遗产,那么这些遗产要先用来还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161条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https://hr.gan-ren.com/hc/fexsshtrtncxffhreh.htm
6.父债子还,真的天经地义吗?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南方plus综上,法律上没有父债子还的规定,所谓的父债子还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形是指父亲去世后,其生前欠下了债务,债权人在主张债权的时候,会找继承人主张,如果被继承人遗留有合法财产,继承人负有用父亲的遗产偿还债务的义务和责任,遗产有余额的,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但如果遗产不足以偿还债务的,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但也无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6/15/c364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