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能否找家人帮忙?原告法院

当债务人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时,是否可以向其家人追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家人责任

1.基本责任:一般情况下,债权人没有权利要求债务人的家人偿还债务。

2.夫妻共同债务:若债务为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则债权人可以要求夫妻中的一方承担偿还责任。

3.继承人责任:若债务人的家人作为继承人继承了债务人的财产,则需在继承财产的范围内承担债务偿还责任。

4.特定情况:

-未成年子女的债务:若子女未成年,父母作为监护人,需对子女所欠的小额债务承担偿付义务。

-家庭共有财产:若成年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且财产为家庭共有,父母对家庭债务具有偿付义务。

-共同经营:若子女与父母共同经营,收入与财产均为家庭共有,则父母需为子女的债务承担代偿责任。

-继承子女财产:若父母继承子女的财产,需在继承的财产范围内承担子女债务的偿付义务。

二、追债流程

1.协商:与债务人协商,了解其详细情况,可协商延期或减免部分债务。

2.起诉:若协商无果,债权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3.法院判决: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法院可判决其分期偿还或以其可供执行的财产进行清偿。

4.起诉流程:

-确定管辖法院:原告可在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

-整理证据:包括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债务关系存在、诉讼请求金额计算依据、已偿还借款等证据。

-审理与判决:法院将安排开庭审理,并根据情况作出判决。

-强制执行:若判决生效后债务人仍未履行,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

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THE END
1.维权问答:父债是不是一定要子还?答:从法律的角度看,父债不一定子还。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收和债务,缴纳税收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https://www.gov.cn/banshi/2006-12/11/content_466681.htm
2.现在法律有规定父债子还吗现在法律没有规定父债子还。父亲如果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自行偿还其债务;但如果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的,则需要以所得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清偿的债务。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320993.html
3.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2021律师普法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2021如下:具体法律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继承人限制收入遗产的实际价值,清偿继承人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如果超过遗产的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不是这个限制。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继承人依法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债务,可以不承担清算责任。除上述继承情形外,一般没有父债子偿的说法https://www.110ask.com/tuwen/14989477335993317576.html
4.法律规定父债子还吗?法律中没有父债子还的规定,但是如果继承了遗产,就有义务承担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如果http://www.loupan.com/ask/1244252.html
5.父债子还合法吗?最新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我国法律是没有父债子还这种规定的,也就是子女没有义务给父母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但是如果子女继承了债务人的遗产,那么这些遗产要先用来还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161条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https://hr.gan-ren.com/hc/fexsshtrtncxffhreh.htm
6.父债子还,真的天经地义吗?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南方plus综上,法律上没有父债子还的规定,所谓的父债子还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形是指父亲去世后,其生前欠下了债务,债权人在主张债权的时候,会找继承人主张,如果被继承人遗留有合法财产,继承人负有用父亲的遗产偿还债务的义务和责任,遗产有余额的,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但如果遗产不足以偿还债务的,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但也无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6/15/c364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