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预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认为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有诱发因素、遗传因素和体质因素三方面。其中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接触异物、情志劳倦等;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家族过敏史;体质因素主要是指“痰湿内蕴”之体。其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遇触而发,反复不已。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但又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发作期以实证为多,表现为痰、气、瘀、寒、热等相互夹杂;缓解期以虚证多见,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主。在八十年初期王烈教授提出“哮喘苗期”理论体系,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患儿体质异常,在哮喘未发之前即存在其病理基础。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提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哮喘治疗原则,并实行“分期论治”。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攻邪兼顾扶正,稳定期扶正以治其本。发作期的主要治法是宣肺化痰平喘,结合外邪有寒热之分、患儿体质虚实之别,又分寒、热、虚、实等证型,临床常用治法有温肺化痰平喘、清肺化痰平喘、扶正平喘等。缓解期(和稳定期)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所在,依据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之偏颇,治疗亦有益肺、健脾、补肾之偏重。王烈教授自1988年开始增辟稳定期,即将哮喘缓解期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之时定为稳定期加以治疗,此为哮喘之“三期分治”原则。咳期予“哮咳饮”;痰期拟“缓哮方”;稳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无所生则其哮难作,采用“防哮汤”加味治疗,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既病防复”的预防原则。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Englishisverygood.No,no,myEnglishisverypoor.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社会关系的差别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子女一旦结婚,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niceday,isn’t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常说:“再见,走好啊!”“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说:“Bye!”“Seeyoulater!”

4、社会习俗的差异

5、生存环境方面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intheair(缘木求鱼)、anoddfish(怪人)、missthe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所以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有:“扛、挑、担、抬、驮”等。在英语中却只有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likeahorse,asstrongasahorse”。

6、方面

7、历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西方人则会讲ThatallGreek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a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二、英语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在学习、使用外语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教师应适当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以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一)从英语词汇中探究文化涵义

(二)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如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苏教版教材包括:必修课本5本,语文读本5本,选修课本21本,其中,选修教材,又可分为四类。

(1)“文学读本”类:《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2)“古文读本”类:《选读》、《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

(3)“古代诗歌读本”类:《唐诗宋词选读》。

(4)“实用文读本”类:《实用阅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

课本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课本中人物可引证、诗词可引用、事件可运用。

二、点面结合,学会分析

第二,从局部来讲,要学会对所使用的论据展开分析,避免以叙代议。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3.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注意本段使用了条件分析法)

4.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5.辨证分析法

分析论据时要遵循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掌握方法,灵活使用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4.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6.归谬法

当劝说受传者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或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受传者不听劝时,不去正面劝说、批驳,而是顺着受传者的思路,把受传者的观点或行为推论到一个荒谬的结果,让受传者看到自己观点或行为的严重后果,他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了。

7.演绎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8.归纳法

摘要:长期以来,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除应对其进行书本知识教育外,还应对其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却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情感教育。本文从自身教育实例进行反思和总结,试图对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一、案例

那是105分之后的又一次周考,她整个考试过程中都在认真做题,笔者心中暗喜,她终于调整过来了,未受105分的影响了。但当笔者批改试卷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卷子,当时笔者还认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她的卷子,心里很不安。第二天上午一问,才知道她根本就没有交卷,理由是题没做完。笔者又苦口婆心地与她进行了一次沟通,她的反应又是不停的点头,好像这一次她是听到心里去了,但笔者的心里却没了底,她真的能走出105分的阴影吗?后面的又一次考试,让笔者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考试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她对我说想上厕所,我让她去了,结果是她一去不复返,当时笔者很恼火,但并没有立即找她和责备她。待第二天问她时,她竟说因为考试题目有点难,她不想做下去了。

看来,那一次105分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到底在想什么?笔者前面两次的说理教育看来是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笔者应该怎么开导她呢?对于这样一位封闭自我,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的内向学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她?她心里一定很痛苦,看着她在痛苦里煎熬,笔者却无能为力,笔者在心里骂自己无能:不行,不能放弃,一定要再试一次。笔者又把她叫到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她跌倒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后就爬不起来或是自暴自弃不愿爬起来。并告诉她教师非常担心她目前的这种状况,从笔者真诚而关怀的眼神中,她似乎读到了什么,她向笔者保证,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从她的话语中,笔者感觉到一种坚定。在后面的高考复习中,她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最终在高考成绩中获得13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现在回想起来,笔者非常庆幸当初对她进行了第三次谈心,如果在第二次谈心失败之后选择放弃,笔者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通过这件事,笔者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对学生不要轻言放弃,成功也许就在你准备放弃的不远地方。

二、启示

1.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2.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3.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4.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5.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前述案例中,笔者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该生的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参考文献: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4.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体抓了以下两点:

相信国内多数学者的医学论文中的统计图是用MS的Excel绘制的,虽说Excel也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且样式繁多,但若绘制复杂及专业的统计图表时,对于医生或者研究生来说也有不小的挑战。此文介绍一款更适合科学统计及医学期刊发表的简易绘图软件——Sigmaplot。

SigmaPlot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用Sigmaplot绘制带误差的群组直方图

下面就举例介绍利用Sigmaplot11.0绘制医学统计中最常见的带标准差的直方图。假设目前我们需要分别比较三个测试组(GroupA、B、C)中某一阳性成分比例在培养了28天及56天后的变化情况。

首先需要在数据区域(Data)输入数据,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从“FileImport”把已有的Excel文件直接导入(Sigmaplot可与Excel完美互导)。数据区域输入完成后(如图2),第1列我们输入的是X轴上的信息,即组别,我们输入的是“Day28和Day56”;第2列就是GroupA分别在28天及56天的均数,紧接着的第3列就应是GroupA相应的标准差,此后依次类推。

Step2

明白了这些对应关系后就是绘图的重头戏了。在“图形类型”框中选取直方图。因为我们是群组比较的实验(Grouped),且需要展现误差线(ErrorBar),所以我们需要选取“GroupedVerticalBar-ErrorBar”这种类型。

Step3

点击确认后,在SymbolValues下拉中选中“WorksheetColums”(此项为默认),表明接下来的图形绘制将是调用数据区域各列的信息完成。点击“下一步”,选择“XManyY”,此意为一列X轴的数据及至少有一列Y轴的数据。如选择了“ManyY”,X轴的信息即为序号。

Step4

Step5

数据指派成功后只需点击“完成”,即可得到带误差线的群组直方图的雏形了(如图4),其中红色圈定的项目可双击或者右键调用菜单进行编辑及移动、删除等多种操作,使之更加符合要求。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数据表格与图形相对应的关系。通过这样简单的几步输入,我们可以在几分钟内制作出一份高质量的图形。

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说理思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作文教学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发绝不可脱离语言表达,同理,语言表达也要符合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效的议论文语言训练,应是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把自己的内心想法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是作文指导课上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采用“一比二练三仿”的训练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比较阅读——力求思维脉络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例如,为了使学生感悟议论文围绕论点举例说理,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的特点,可提供以下的文段给学生阅读揣摩。

古代文人大有仕途不得意之人,遥望南山,于东篱下安然地采菊;泛舟赤壁,江天夜饮,“不知东方之既白”。面对巨大的逆境,陶渊明没有大惊小怪,坡没有大惊小怪,很多人都没有大惊小怪,思想之潭的涟漪很快平复,沉静地接受了逆境。因为逆境虽然不等于生活,然而至少包含了生活。所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地行走在逆境中,于尘嚣之中终会为自己赢得一片桃花源地。

2007年月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在随后的一系列测试中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因为“比”,才能让中国圆了飞天的梦想;因为“比”,让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中国屹立不倒;因为“比”,让我们的祖国一次次地进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文段一展现的是缘事及理、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语言表达上紧紧扣住“逆境、沉静、平和、坦然”几个关键词来叙事说理,叙事简洁明了,说理清晰连贯、水到渠成。相比之下,文段二在叙事时没有突出关键词“比”,但在说理时强调“比”就显得突兀,叙事与说理思维不连贯,表意含糊,反映了思维的混乱。

此外,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叙事啰嗦冗长、详略不当,用词重复累赘等毛病,都与学生的说理思维混乱有关,都可以通过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的文本去比较分析、阅读感悟。大量的比较阅读,尤其是用学生的作品与名家的作品相比较,可使学生明确自己作文语言的缺点所在,也明白了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激发了模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

二、修改练习——力求思维客观全面,语言准确有分寸

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所在,如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表达过于偏激等问题,都与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客观有关,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比较阅读与教师的点拨分析来促使学生理解与领悟。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范例,提供一些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才可帮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文段进行比较阅读:

感情是雨露,滋润着普天下无处不在的亲情树;感情是生命长河中的动人乐章,喜、怒、哀、乐、愁是其永恒的主题;感情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第一触角,真、善、美、假、恶、丑是其最本真的感受。然而,感情也是自私的、唯心的,它会或多或少地蒙蔽我们原本明亮的双眸,影响着我们对人及事物的客观判断和认知。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中有笔者谈到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她与平级比地位,与下级争宠,与上级比聪明……的确,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晴雯整天郁郁寡欢,争强好胜,活在痛苦中。然而,我们不能沉醉于比较中,因为这种态度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两段文字都用了“然而”一词,文段一的“然而”一词,把“感情”正反两面的作用全面客观地描述出来,并且突出了它的反面作用。但是文段二的“然而”就用得不准确,因为它的前后句并不构成转折关系,此处凸显了学生思维的局限与片面。所以修改的重点也就在此处。修改的方法就是要把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改为一个表示顺承的词语;或修改此词后句的语意,引出另一种有风采、有进步的“比”,使之构成转折关系,从而突出语意的后半部分,收到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效果。

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比较多,这都与学生说理思维的局限性有关。若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修改练习,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并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仿写范文——力求思维组织严密,语言表达合乎逻辑

议论文是阐明道理、表明立场的文体,其说理思维需要严密,其语言表达更需具备逻辑性。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学生的“软肋”。为此,范文引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通过对一些优秀文段的摹写,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段的摹写,更能使学生形成说理思维追求严密的作文意识,同时促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趋于规范与合乎逻辑性。例如:

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与,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

这段文字运用“不是……而是”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使话题的概念更加清楚,阐述更加深入。诸如此类的文段,都是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模仿范例,也只有通过对优秀文段的摹写,学生的说理思维才能更清晰与严密,语言表达才更能凸显逻辑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在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名者曰: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下面,笔者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个教学环节和几种有效做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正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这充分说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做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

从近现代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考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学科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跋涉和知识积累历程。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外来学术文化资源,尤其是西方学术文化资源的输入和传播,构成了近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学科建设的基本知识背景和主要学术源头之一,影响着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作为一种知识活动的现实走向。

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学术建设最早的参与者们,在西方哲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的熏陶和装备之下,以“儿童本位”为核心观念,以令人惊诧的学科跨度,完成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知识体系最初的言说和构建。20世纪50年代,苏联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移植和影响,在满足了一个时代的儿童文学理论渴望和需求的同时,也把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改造成了相对单一的意识形态话语,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日益显露出其学理上的贫弱与尴尬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人们继续延续着这种集体学习的激情和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建设,就其基本的学术依托而言,是人们不断借鉴外来学术资源、不断集体学习的结果。

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在借鉴外来理论资源方面,走过了一条特殊的学术路径。起初,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和文艺思潮变革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西方文艺学乃至整个当代西方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朴素的热情和学步的冲动。神话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精神分析理论、英美新批评、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还有发生认识论、格式塔理论、系统论等等周边学科的理论学说,都成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中青年儿童文学研究者们所热衷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领域。尽管这些学习和吸收所带来的理论转化和建设成果十分有限,而且其后也遭到了某些保守人士的抨击,但这一吸收和借鉴,对于那一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者们的知识更新和拓展,对于那一时期儿童文学的理论转型和建构,无疑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或许,今天我们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学术译介工作已经抵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根据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学术走向,对当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同时希望也是更加有效的译介和引进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几位研究者、译者和出版社共同努力,推出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理论译丛”第一辑(四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收入这套译丛的四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是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的《儿童文学的乐趣》(陈中美译)、英国学者彼得亨特选编的《理解儿童文学》(郭建玲、周惠玲、代冬梅等译)、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的《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赵霞译)、美国学者蒂姆莫里斯的《你只能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张浩月译)。

摘要:本文以“黄”个颜色词为例,对比它们在汉、泰语中的文化含义,探索词汇语言意义和文化含义的关系,并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这一类词汇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颜色词;语言意义;文化含义;教学

一、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词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词汇知识是衡量一个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词汇教学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即语言意义,还要学习词汇的文化含义。两种不同语言部分词汇语言意义完全对等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文化含义完全相同的情况异常少有,语言意义对等而文化含义相去甚远的情况非常突出地表现在词汇中的颜色词,动物词上。以下以“黄”这个颜色词为例,对比它们在汉、泰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意义的异同,以探究语言意义和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

(一)“黄”的汉、泰语意比较

1、“黄”在汉泰语中的相同语意

首先“黄”在汉泰语中的语言意义相同。《现代汉语词典》给予黄的概念意义是“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在泰语中的本意是“金子、向日葵的颜色。”

汉泰语中的“黄”都有“疾病,病态”的联想意。一个人如果面色泛黄一般是生病的信号,所以黄有了疾病的语意,汉语中“黄皮寡”形容人病得不轻,“面黄肌瘦”形容人生病或营养不良,病名中也有黄疸一类。在泰语中也有相同的用法,(黄脸)用来形容脸色很差,病的不轻。

汉泰语中的“黄”都有“警告,引起注意”的联想义项。例如汉语中的“黄牌”指球场上裁判对犯规球员罚出的警告牌,疫病的隔离区,灾害的发生地区等多用黄色标示,战争时期的“黄色警报”就是空袭警报。泰语中的黄也有此义项,就是球场上的黄牌。

2、“黄”在汉泰语中的不同语意

汉语的“黄”有忧伤、萧条、衰败,以及死亡的语意。唐代诗人卢纶将黄的这种语意发挥到极致,他的《伤秋》写道“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用黄来形容生命的飘零。

汉语“黄”有忠贞、正义和珍贵的语意。“黄花闺女”指妙龄的待嫁女子,汉语用“黄花晚节”借喻有节操的人,比喻人到晚年有高尚的节操。

在汉语中“黄”也有年轻、幼小,缺乏经验的语意,因为幼年孩童的头发一般呈黄色,所以人们用“黄毛丫头”指不谙世事的年轻女孩子,“黄口小儿”用来讽刺无知的男青年,相似的用法还有诸如黄童白叟、黄发垂髻等词语。

不同于汉语的“黄”,在泰语中首先与星期一相联系,传说(创世神)在这一天将十五个仙女化为粉尘,用黄色的布包裹,洒上神水以后施法术,于是就诞生了拥有黄色圣体的(梵文神),梵文神驻扎在东方,驾驭着马车掌管人间的家庭,是温柔和慈爱的化身,因此泰国人认为星期一出生的人个性敦厚温柔,行事犹疑。而黄色是甜蜜、温柔和贤妻良母的象征,泰国南部有句熟语是“穿黄衣服的女人”,用来形容某个女子温柔贤良。

THE END
1.为什么中国的语文教育会认为比喻可以论证观点(所谓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诡辩 虚假类比(False Analogy)解释:虚假类比是一种逻辑谬误,发生在两个事物之间被认为具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600065/answer/42748102421
2.喻证法和类比法的区别1蒙少松喻证法和类比法的区别[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2高羽;巧比喻说理浅显[J];新闻通讯;1991年10期 3梅晓华;如何进行比喻论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4喻善平“比喻论证”导向谈[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5许烨;深奥的比喻[J];语文学习;1991年04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JY199402040.htm
3.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通用13篇)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m848q.html
4.因果对比正反举例设例引用比喻类比道理等论证八、比喻论证(又叫喻证法,常考): 当你看到“好像”“如同”“仿佛”“像”之类的词,且确定它是比喻词、比喻词前后两个概念、事物、事理或判断不是同类的时候,那么,该处文字大概率是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最大的优点是以浅喻深,即通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05346801_1105346801.html
5.论证方法的使用范文(全文)(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 4 )引用的内容必须是确凿可靠的,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与论点一致,能为分析论证服务。 (4) 喻证法 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它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设喻,也可以引用寓言故事来https://www.99xueshu.com/w/qhp4k0mvte33.html
6.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http://www.25622.com/xiezuozhidao/yuwen/201110/108677.html
7.喻证法即类比法和比喻法同类相比为类比异类相比为比喻在公关活动喻证法,即类比法和比喻法,同类相比为类比,异类相比为比喻。在公关活动中,喻证法常用来. A.说明问题或反驳对方的论点 B.引起交往双方的共同语言 C.归纳结论,运用逻辑手段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D.在公关活动中,以优势的气势压服对方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47/35697232.html
8.试谈喻证法与类比法的识别中学语文1996年11期试谈喻证法与类比法的识别 徐逢春 龙谦 高中语文课本介绍论证方法时,原来既说了喻证法,又讲了类比法,后来把类比法抽掉了。有的论著或说二者本无什么不同,或讲喻证法只是类比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这两种论证方法是有区别的。那么,究竟如何识别呢?请先看选自课文的语段:①……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XYW199611036.html
9.弋江文学7、比喻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例如: 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清晨的云被染成鲜嫩的粉红,如初生的婴儿的脸颊,血色柔和。黄昏的云被镀上金橙色,如斑斑锈迹,闪耀着孤独岁月逝去的光辉。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白云苍https://www.xcsgyxx.com/DocHtml/1/2017/4/18/1855252910107.html
10.“整体性三段式”语文复习指导法中考语文就论据的形式而言,有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就论证的逻辑性来说,有对比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三)议论文三段式结构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这样,框架里的知识内容就更加充实、具体,而且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内涵上的交叉、补充及其界限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消化http://www.zhongkao.com/3g/e/20050909/4b8bc9337f284.shtml
11.2022年11月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促进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A: 例证法 B: 类比法 C: 喻证法 D: 反驳法 32、单选题 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的总称是___。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计算辅助测试 C: 计算机辅助设计 D: 计算机辅助管理 33、单选题 完全垄断市场常存在于___。 A: 农产品市场 B: 日用http://www.91exam.org/sydwxg/297-3729/3729506.html
12.②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分为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①论证的类型:立论和驳论 ②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597539.html
1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归纳法(9篇).doc运用比照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需要对所要阐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化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归纳法篇三根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94249742.html
14.议论文分几种论证方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e18a5f1c4776a972db0161f9.html
15.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专)》试题及答案(卷九)学历提升中心论点是“今”最为宝贵。采用了引证法,如引述哲学家对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论断说明三者的关系。采用了例证法,如举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的例子论证时代思潮的来源与影响。采用喻证法,如“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论证“今”的重大影响。 http://xueli.en369.cn/zikao/1687002680109848.html
16.议论文反证法.doc议论文反证法.doc,议论文反证法 议论文论证方法训练学案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总有许多同学,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既可增强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常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823/52553662.shtm
17.★笔记5.关联性,含建议 类比法,隐喻法。 九、逻辑论证法。 1.引证法:常用因为(权威,真理)……所以…… 2.反证法:必须(某观点或做法)……,如果不……就会得不到(得到不好的)…… 3.其他:归谬法,排除法,分解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说服力练习)。 https://www.jianshu.com/p/43f97e9f369a